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2题。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来它为中国帝王将相提供了安邦治国之道,也为历代中国读书人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途。故有“一部《论语》走天下”之说。更有甚者,一些人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运用到经商和企业管理中来,这些人有一个美称,叫“儒商”。

儒商所拥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儒商所拥有的文化包括中西不同民族的文化。儒商所遵循的是儒家的思想道德,主要指“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的思想品德。他们注重知识文化和个人修养,有高尚的人文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论语》中给儒商启发最深的儒家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五方面。

现代儒商运用的《论语》中这些观念,进行经商和企业管理,重合同,守信誉,与人打交道,诚恳忠实,让人放心。他们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以义取利”原则,不做唯利是图的事。他们以合法正当手段和靠自己的本领能力赚取利润,由于他们的信誉度高,待人诚恳忠实,日久天长,必定创造出惊人的业绩。儒商取得成功后,又以孔子提倡的“见利思义”的精神,回报社会,行善济贫,支持文化事业,从而得到社会的赞誉,为自己的经商和企业发展铺就了更为广阔的成功之路。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有远见的管理艺术。儒商在经商和企业管理中还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和儒商精神的发扬,强调“以人为本”、“诚信”、“仁爱”、“和气生财”、“正己安人”等。讲究礼貌、礼节、礼让和文明经商,以科学的人文管理纠正西方严厉的制度管理和金钱刺激带来的弊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诸多华商成功范例,证明了儒家思想在经商和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它突破了西方管理思想独霸天下的格局,也为建立一种以“诚信”、“重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良好风尚开辟了道路。儒商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儒”与“商”结合大文章,在振兴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儒商在现代经商和企业管理中,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克服儒家文化中某些负面影响。

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对儒商所做的定义最完整地表达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所谓儒商就是具有知识文化和儒家思想道德的商人。

B.所谓儒商就是拥有科学知识与中西文化的商人。

C.所谓儒商就是注重知识文化和个人修养,有高尚的人文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商人。

D.所谓儒商就是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同时又注重个人修养,有高尚的人文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商人。

2.下面诸种做法不符合儒商经营管理(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A.遵循“以义取利”的原则,以合法正当手段和靠自己的本领能力赚取利润。

B.强调“以人为本”、“诚信”、“仁爱”、“和气生财”、“正己安人” 等,讲究科学的人文管理。

C.主张“中庸”、“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究职业道德。

D.提倡“见利思义”的精神,回报社会,行善济贫,支持文化事业,为自己的经商和企业发展铺就更为广阔的成功之路。

1.A(B项少了具有“儒家思想道德”的内容  C项所说的“个人修养,有高尚的人文道德和社会责任心”没有与儒家思想道德挂上钩  D项少了具有“知识文化”的内容)   

2.C(所主张的虽然符合儒家思想道德,但不讲拼搏,缺乏竞争意识,不适合现代商业竞争,也未出现在选文中,未得到本文作者的认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教师,正在为学生改作业本,他的六岁男孩,却吵着要爸爸讲故事,教师不胜其烦,信手拿起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旧报纸,把这张报纸,撕成了十多张碎片,然后对孩子说:“你要能把世界地图拼出来,我就讲故事。”

过了十多分钟,孩子高兴地说:“我拼好了。”教师起身查看,孩子果然拼出了地图,而且没有差错,教师奇怪,问儿子怎么拼的。孩子说:“世界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拼人像,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这句话引起了教师一阵沉思,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给孩子讲起故事来。

读这个故事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情感等。③不少于800字。

以“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第29届奥运会安保标志由图案和文字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的)图案外形为国际通行、广为人知的安保盾形图案(1分),图案内部基本形象为中文“人” 字,三个“人”字叠加形成“众”字(1分),以“众人加入,参与安保”之意突出公众参与共保奥运安全的含义(1分);(下半部分由汉语拼音字母Beijing、阿拉伯数字2008和英文Security三部分组成,分列上下两行,象征了奥运会所倡导各民族各地区的和协交融和平发展)。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7分)

失语的石头 舒婷

①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未免有些自夸,至少十几国领事馆,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②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涌进鼓浪屿,除了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甚至有一个小小足球场。洋人记载:岛民穿人字拖鞋踢球,往往拖鞋先破门,球却飞了。因此得出中国足球不可惧的结论。姑且不论中国人是不是踢足球的料,起码这里的足球意识开发得比较早。岛上的中学生足球队十分骁勇,转战全省无敌手。现在的足球场,大铁门日夜紧锁,不准孩子们入内奔跑和操练。透过铁栅,可以看到茵茵绿地,像橱窗里摆设的绣花缎面,被自动洒水机精心熨烫着。据说正规的球场本来需要如此保养着。

③福建沿海历史上,多有漂洋过海谋生求发展的传统。出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二三十年代,不少华侨回鼓浪屿投资兴业,筑巢而居。他们既想保留闽南古风,又吸纳侨居国的建筑风采和技术。直接从国外自带设计图纸,进口高级建筑材料和家具,经中国__先生的严格测试,因地制宜,依山望海,竟建成了一千多栋私人楼房。

④有纯欧陆式别墅。牵藤攀藓的廊柱和拱门,虽斑驳残缺,犹见考究的百合浮雕和古希腊宏伟气势。风轻摇松动的百叶窗,似乎可以窥见当年的壁炉、枝形烛光、细瓷银刀叉,以及踮在留声机上如痴如醉的白缎舞鞋。

⑤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⑥更有“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主体是西洋式的,有地下隔潮层,卫生设施十分先进完备,但屋顶却是飞檐翘角,门楣装饰挂落、斗拱、垂桂花篮等,花园里既建喷水池,又造假山、八角亭等等。甚至有集清真寺、希腊神庙、罗马教堂和中国古典为一体的建筑,如“八卦楼”,即现在的厦门博物馆。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别墅的名字:杨家园、番婆楼、春草堂、观海别墅、西欧小筑、亦足山庄等等,听起来已出彩得很。名如其楼呀!在或富丽奢华或沧桑古朴的外貌下,掩藏着一部部真实的南洋华侨家族史,不知有多少“大宅门”锁锈路埋,讳莫如深,鲜有人知。

⑧它们成为许多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场景。扛摄影机的人进进出出,名演员不戴墨镜随便徒步上街,讨价还价买烤鱼片和桂圆肉,见惯不惊的小店老板一样放血,决不手软。

⑨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它是《鼓浪屿建筑丛谈》,作者是龚洁。我曾经很热切地要去认本家,因为在厦门,只要姓龚,大致都会有些瓜葛。不料龚洁虽在厦门工作多年,却是江西移民,连闽南话也不会的。显然我是高攀不上了。

⑩我的朋友,博物馆馆长何丙仲送我两本精美画册:《鼓浪屿建筑概览》和《鼓浪屿建筑艺术》。何先生出身名门,热衷本地风俗人情,遂时常出入深宅大院,收集大量资料。他告诉我,春雨潇潇的一个黄昏里,他应约拜访巨富黄奕柱的女儿黄萱。八十九岁的黄老太太正襟危坐于幽暗大客厅,奋指叩击一架德国老钢琴。琴声劲激越,倾吐满腹沧海桑田,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

11每座幽深阴凉的老房子,既可以是一个家族盘根错节的宏大叙事,也可以缩写为攀缘在雕花窗台上,那几茎破碎的缠枝蔷薇。

12这个画面扯动了拴在家乡老藤上我的这颗跃跃欲试的蠢瓜,同时又惊退了笔力贫弱的我。虽然有几家出版社约我写老房子旧别墅的书,几本杂志约我同题专栏,但我不敢答应。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即使通过家族渊源去恳求,去友情出演,去纠缠磨蹭,也许老人们愿意接纳我引领我?但是深入一座巨宅的内部,就像翻搅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那种伤筋动骨的痛,他们何以承受?想到我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就不寒而栗。

13遂悲伤失语。

(选自《人民文学》2006年第二期《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11.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第⑤段中“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②第⑩段中“庭前茶树愈加落寞,竟泣红一地”一句的意思是

。(3分)

12.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因为(5分)

(1)

(2)

13.综观全文,概述“石头”为什么会“失语”。(6分)

(1)

(2)

(3)

11.①(3分)作者使用衬托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鼓浪屿建筑风格古典,(1分)且穿越了百年的历史。(1分)

②(3分)以树拟人(比喻、拟人),(1分)实指黄老太太等老人一生落寞、辛酸。(2分)

12.(4分)有至少十几国领事馆,还有商行、公馆、别墅、教堂和学校。(2分)有数量众多、充分吸纳侨居国建筑风采和技术的华侨私人楼房。(2分)表述1分

13.(6分)(1)时世沧桑,许多“大宅门”锁锈路埋,讳莫如深,鲜有人知。(2)健在的老人们一生坎坷,作者不愿勾起他们伤痛。(3)若是投身进去,必将日日煎熬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答对一点给2分)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况《劝学》)

(4)谨庠序之教,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别有幽愁暗恨生, 。 (白居易《琵琶行》)

(6)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⑷申之以孝悌之义  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⑴.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答:

⑵.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⑴.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⑵.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阅读下文,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高福生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竞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道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选自《光明观察》2007年9月7日)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B.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生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C.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D.现在大学生全都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电脑来“救助”。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 )

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C.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D.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1.D(应该是“在调查中,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

2.D(外国人学中文不是怕忘了笔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崖边对话

曾平

认识他,是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静思崖。林海茫茫,涛声阵阵,云蒸雾腾,静思崖宛若大海中一叶轻飘飘的小舟。上静思崖得走两个小时的原始栈道。我去的那天下午,静思崖的游人除了我就是他。

他的脚前已是一地的烟头,不断从口和鼻里喷射出的烟雾把他包裹得严严实实。他显然沉思着什么。

他先招呼我,甩给我一支烟,是“中华”。

我们坐在石头上吞云吐雾。

他说:“我还以为今天没人来呢!”我说:“我不是人?”我们笑了。我们闲吹。他说:“兄弟你说当官的什么最幸福?”我说:“老兄你是当官的?”他笑笑说:“兄弟,不必认真,我们随便吹吹。”我说:“肯定是小官提大官了。”他摇头。我说:“要不然就是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他又摇头。我说:“再不然就是你的儿子也当了官并且当了比你更大的官。”他仍摇头。我说:“老兄你是不是脖颈有些问题,只会摇头?”他友好地笑笑。他似乎还没从沉思中醒来。我很想听听他的高论。

他说他在这儿深思很久了,为官者还是畏惧最幸福。

我差点大笑。畏惧还是幸福?

他说:“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

他仍抽他的烟,望茫茫林海。他说我给你讲几个故事吧,兄弟。

他很快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他说他曾经主管过一个工程,从招标到工程结束他没为包工头说过一句好话,但人家在工程验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往他家中塞了一个包,里面两万元呢!人家说是辛劳费,还不足利润的百分之一。当时他乡下的父亲生病住院,正需交两万元的押金。他很想拿那钱,很想神不知鬼不觉连老婆也不说就给他父亲。但他怕,怕身败名裂,怕被关进监狱,怕晚上睡不着觉。他说那钱在自家的床下放了三天,天天做噩梦,天天心惊肉跳。第四天赶紧退了。他问我是不是胆子太小?有些自嘲。

他苦笑。他给我讲了好些他想干因为怕而最终没有干的事。他说他几位同学或者因为钱,或者因为色,因者因为权,前几天关进监狱了。他说现在想以前的事,有时为畏惧而后悔,不过现在很坦然很自在,一点也不畏惧。你说畏惧是不是很幸福?我无言以对。

我至今不知道他姓啥名谁。半年后,我却遇见过他一次。我随一个记者团赴A.地采访,在一个会议中心,他显然刚从__台上作了报告下来,正喝水润喉,旁边有一青年为他拿着公文包。

我挺热情挺激动地走过去,说:“老兄,原来你在这儿啊!”

他望望我,挺陌生的,问:“你是谁啊?”

我很奇怪,那天我们不是相处得挺融洽吗?并且他叫我兄弟我叫他老兄挺亲切啊!

提包的青年说:“×长,这人有些神经兮兮的,得注意!”

他说:“你给保卫处说说!”

15.小说开头一段对静思崖自然环境和游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4分)

16.请解释文中划线的“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这句话的意思(4分)

17.小说多处描写暗示了“他”最终会成为一个“畏惧者”,请举2例说明。 (4分)

15.写出了静思崖远离尘世,环境极其幽静的特点。(2分)正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他”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清醒的回顾和反思,得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2分)

16.畏惧贪赃受贿的官员因没有劣迹而无所畏惧,(2分)而不贪赃受贿的最终还会因贪赃受贿而变成为心存畏惧的官员。(2分)

17. 如:对是非如此分明的问题,“他”却要抽“一地的烟头”才能想清。“他”抽的是“中华”。“他”有些自嘲自己“胆子太小”。“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苦笑”。“他”承认自己“有时为畏惧而后悔”。(每例2分,言之有理即可)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久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1.第一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久远”。“我们浪漫的想象”指的是什么?说它“久远”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2.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7分)

(1)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4分)

(2)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3分)

13.“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可以从东坡和苏轼那里汲取哪些精神营养?为什么又说是我们的归宿?(6分)

11.“我们浪漫的想象”指的是:东坡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东坡的本来面目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与我们想象的“诗人”的形象差距很大,所以说它“遥远”。

12.(1)苏轼从这块土地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东坡这块土地也成就了苏轼的精神和文学业绩,和苏轼的名字一起载入了民族史册。(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心灵成长和思想发育的源泉,所以说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土地。

13.(1)人不能离开土地。土地是人们的衣食父母。(2)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遭遇逆境时,能够达观开朗,像苏轼那样从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3)山水也是一种乳汁,人们可以从大自然获得多种精神营养。(4)人是大自然的儿女,人最终都要回归自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