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些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又对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或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时,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核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6.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意识到的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指的是 ( )

A.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

B.地下核爆炸能消除地震

C.地下核爆炸既能引发地震又能消除地震

D.地下核爆炸有的能引发地震,有的能消除地震

7.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可消除地震。

8.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震应力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增强应力,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强度。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要以控制地震应力方向、正确测定和计算地震位置和强度为前提。

B.根据地震预报情况确定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就可以成功消除地震。

C.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提出了准确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的技术难题,将促进地下核爆炸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研究。

D.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必须坚持核专家和地震专家的合作,必要时还必须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6.A(题干指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的认识,应根据“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存在着某种关系”来理解判断,B、C、D俱非当时的认识)

7.C(题干指的是“最初试验研究”,当根据“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来理解判断。地震专家并未参与“地震武器”的制造,故A项错;当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也有消除地震的作用,故B项错;既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有消除地震的作用,当时所制造的“地震武器”也就不可能用于消除地震,故D项错)

8.D(地震应力是一种“积蓄着”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力,不向四处传播,末段中谈到应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表明不向四处传播,因而地震应力与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不可能必然相遇,故A项错;文章只是谈地震应力在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被“抵消”或加强,并未谈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之间的关系,也未谈地震应力对这两种力的影响,“三种力相互作用”之说不确,故B项错;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不是对地震不起作用,而是加强地震,故C项错)

9.C(地震应力方向不可“控制”,只能“掌握”,故A项错;还需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才能成功消除地震,故B项错;“必要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的意思不符,故D项错)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越来越重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日益狭窄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使现在的中学生们很少有生活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情。 B:今年的华交会开幕式取消了领导讲话、剪彩等一些程序化的活动,体现出更加注重务实和营造快捷通畅的商业氛围。 C:有关专家指出,综合处理生活垃圾和资源再利用与城市绿化、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有机结合,可以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链,建立良好的“循环经济圈” 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引发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而且促进了货物、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通过“木叶”来写出____人口的名句。 ②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意义迷离不易______。 ③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______出来的。

A:流传 琢磨 挖掘 B:留传 捉摸 挖掘 C:留传 琢磨 发掘 D:流传 捉摸 发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狼籍 贵冠 光辐射 准备就绪 缭人情思 B:丰姿 嘉宾 度假村 要言不烦 世外桃源 C:提纲 针砭 喝倒彩 浅尝则止 无精打采 D:宣泄 勘察 水笼头 罄竹难书 集思广益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岖(qí) 罗(qǐ) 名(yuán) 铢必较(zī) B:亍(chì) 颓(pǐ) 山(gǎng) 得鱼忘(quán ) C:藓(tái ) 荒wú) 语(fàn) 深痛绝(wù) D:祷(qí) 裙(jù) 风(xuàn) 咬文字(jiáo)

作文

一次美国通用电器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对上述这段对话,你有什么感想与体会,请结合本材料,以“差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下面材料讨论的是语文课改中的问题,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不超过60字的文字。(3分)

适应与转化,是辩证法运用于语文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理。所谓适应,是教要适应学。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要适应老师的教,其本质是强调因(学生的学)要适应外因(老师的教)。新课程的教学,在于要创造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的教,体现的是创造性利用外因和改造外因以适应内因。所谓转化,是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适应是转化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当然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

适应与转化是语文课改要坚持的根本原理。(1分)语文课改要做到教适应于学。(1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停靠点

(1)在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上,似乎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

(2)商业不停地制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小女生和小男生们会被它们__,在慷慨地向时尚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钱之后,时尚制造者们很快又设计出另一些时尚,诱导新一轮消费狂潮。

(3)时尚的海滩上,堆积着多少狂热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

(4)浪潮漫过来又漫过去,被洗刷的海滩空空荡荡,而在高处,资本正端坐在豪华别墅的沙发上,清点潮水送来的巨额利润。

(5)这个商业的星球不会有什么奇迹和神话。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穷人或一个不太穷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

(6)所谓神话,不过是在财富的赌场上如何成功地进行巧取豪夺。

(7)房地产商说又为我们开发了一个天堂,等到你贷款购买了一处天堂的套间.住进去,才发现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迟了一小时,因为,太阳,被前面更高的楼房、更高的天堂挡住了。

(8)又据说盛产羊毛的草原是一个天堂,你长途跋涉去那天堂看了一眼,你看见了那些瘦骨嶙峋的羊,那些在沙漠的边缘嚼着草根瑟瑟发抖的羊,为人类制造温暖的它们,是如此的寒冷和无助。它们光秃秃的身体,我们暖融融的冬天……

(9)似乎已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心获得安妥。

(10)走在路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树慈祥而大气地站立着,浓荫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见了从千年之外走过来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着无限阅历和深情的祖父,于是我停下来,坐在树下,安静地靠在树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倾听他深长绵软的呼吸,我那漂泊无依的心,我那悬空的心,终于踏实地停靠在一个厚实的胸膛,那胸膛并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个更宽广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历史、记忆,由一棵古树汇合成一个完整辽阔的胸膛,我迷乱无定的心,在这个巨大胸膛里均匀地跳动。

(11)过了几天,或者过了几月,我又去拜访那棵古树,已再也找不见它的身影,据说它遭雷击而死,又据说被害虫蛀死,又据说被开发商伐掉――总之,它已经消失了,它见证过的千年岁月也随之消失。

(12)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商业的天堂,一座高尚住宅楼正拔地而起。

(13)古树死了。祖父死了。祖先死了。

(14)那条清澈温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发。

(15)那只擦过我肩膀飞过去的可爱燕子,后天黄昏还有可能被我发现,但我看见的只是它躺在污水滩上的遗体。

(16)远山的那峰积雪,它一次次将我无处投靠无处逗留的目光遥遥地接住。我惶惑躁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秘密地点,那安静的白色似乎降低了这个发着高烧的世界的温度,心,在适度的寒冷里变得安静而宽阔,不急于奔赴什么,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这一刻,心,虽然无所事事,却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状态,古人说的“本心”,大约就是这个时刻的那颗心吧。

(17)但是,过不了一两年,甚至过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峰积雪,那峰积攒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无数的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积雪,将永远的融化、消失,那座山将显露出石头的狰狞而荒凉的面目。

(18)目光失去了这秘密停靠的地点,它变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时,就找一本古书,在那些清澈、亘古、凛冽的句子里,让眼睛和心,获得片刻镇静和抚慰。

(19)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

(20)生存的地址不断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变成废墟。

(21)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么多的人,无数的人,在这不断毁损、灭绝的世界上,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

(22)那么我呢?我的停靠点又是什么?

1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商业利益驱动下社会的喧嚣,请简要概述。(4分)

13.第(9)段“似乎已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内心获得安妥”与第(1)段的意思重复,能否将它删去?请简述理由。(4分)

14.作者在第Ⅱ9段写到“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联系全文,说说这里的“躁”、“慌”、“荒”分别指什么?(6分)

15.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停靠点又是什么?”的问题,请发表你的见解。(3分)

12.制造所谓的时尚,所谓的奇迹,所谓的神话,所谓的天堂。(每点1分)

13.不能。(1分)第(9)段既是(2)―(8)段的总结,又自然地引出下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它不是第(1)段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无法找到“停靠点”的强调,更进一步深化了第(1)段的意思。(2分)

14.“躁”:指商业社会的浮躁。“慌”:指传统文化消失的恐慌。“荒”:指心灵世界的荒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要点:不受商业社会的种种__,(1分)坚守信仰、理想、目标等。(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③ 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⑤ 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⑥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秦观《鹊桥仙》)

(1)以手抚膺坐长叹
(2)花径不曾缘客扫
(3)忠而被谤
(4)舟遥遥以轻
(5)蓝田日暖玉生烟
(6)忍顾鹊桥归路

(1)作者采用双关(或比喻)手法,(1分)把浮云比作奸臣当道,日比喻成皇帝,写皇帝被奸佞所包围,所以作者为望不到“长安”而感到忧愁。(]分)

(2)首联是利用象征吉祥的凤凰已经离去,过去六朝的繁荣一去不复返,只有长江之水奔流不息;颔联进一步感叹吴国繁华宫殿已经荒芜,晋代豪门已埋人古丘,成为历史陈迹。(3分)两联均表达了诗人凭吊历史无限感慨之情。(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