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戛纳市位于法国东南部, 地中海。它凭借温和的气候,秀丽的风景以及迷人的海滩,与临近的尼斯和蒙特卡洛并称为南欧三大游览中心。②把他批评哭了,并不是我的 ,就是因为我太着急了,说得有点过分。③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 ,恬淡的、平和幸福的人生也离不开成熟。

A:濒临 本意 况且 B:毗邻 本意 况且 C:毗邻 本义 何况 D:濒临 本义 何况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家池莉说:“人应该爱透一次,恨透一次,苦透一次,甜透一次,梦透一次,醒透一次……于是乎,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

结合材料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②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③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④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一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⑤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⑥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

6.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方面。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

7.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多居于大城市。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6.B(A中流与中产阶段是两个概念;C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D“对人生热情低下”中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并非所有中流)

7.C(中流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较少)

8.A(B“已经”表述不当C不是充分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据原文看不出是最重要原因)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①一中的校庆活动在寒假举行, ,校交响乐团举办了三场音乐会。 ②听了校“十佳”学生的事迹介绍,连一向不爱激动的李校长也 了大拇指。 ③他经常利用学习的 苦练篮球技术,现在已成为校队成员。

A:期间 树起 间隙 B:期间 竖起 间歇 C:其间 树起 间歇 D:其间 竖起 间隙

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溜达 座便器 大气晚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雀跃 反奸计 食古不化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委曲 亲和力 厉行节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腥红 一炷香 渊源流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旅客雇了一头驴,骑着它到远处去。那天天气很热,赤日炎炎,他停下来休息,躲避在驴子的影子下,求个阴凉,避免暴晒。驴子的影子仅够遮蔽一个人,于是旅客和驴子的主人为了遮阴激烈地争起来,谁都认为自己才有这个权利。驴子的主人坚持说他仅出租驴子本身,不出租驴子的影子。那旅客说他雇的驴子包括驴子本身和影子。他们争论不休,以至打了起来。当他们打架时,驴子逃跑了。这两个人既丢了驴子又挨了暴晒。

  人类有时也会像这两个人一样为了不重要的事而争斗,世界上很多祸患,皆因人与人之间各种小问题而发生。人们往往为小事争吵不休,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别人与社会的生活都有轻与重的问题,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生活需要分清轻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先剔除两个与段意无关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①血检时间安排在排演莫扎特的《安魂曲》的前后60分钟。

  ②最近出版的《美国通俗艺术》上,刊载了一位歌唱家的最新专辑曲目。

  ③一个星期之后,当演员在不演唱的情况下只听一遍《安魂曲》录音,他们发现血液中的成分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④法兰克福大学的科学家对职业合唱团的演员进行了血检。

  ⑤前者是免疫系统中担当抗体的蛋白质,后者是一种抗紧张情绪的激素。

  ⑥据此,研究人员认为,唱歌不仅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还能极大地改善演唱者的情绪。

  ⑦他们发现,甲种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的浓度在排练后都有了明显的增加。

  ⑧歌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过程是体验、理解、再体验、再理解的过程;也是从第一感觉出发,寻找第二感觉并穿越第二感觉的升华过程。

  应先剔除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剩余六句组成语段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应先剔除的两个句子是:②⑧(2分)(答对一个给1分,对一错一即无分)

剩余六句组成语段的顺序是:④①⑦⑤③⑥(2分)(错一处即无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寂寞的浯溪(有删节)

王青伟

  (1)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冬季,差不多是整整的一个冬季,一帮搞基建的民工到浯溪寻找能够烤火的树枝,靠着块大石壁,然后他们把拣来的枯枝败叶点燃,借以取暖。谁也没有想到,在离他们烤火不到二米远的地方,竟然就是一件稀世珍宝:浯溪三绝碑!

  (2)要说浯溪,应该先提提衡阳。衡阳又称雁城,南飞的大雁,到了衡阳便徘徊不前了,雁群在秋风之中飞回低鸣,在云淡天高之下盘旋起落,寻找暂时憩息的归宿,不由人不心生无尽的遐想和莫名的激动!

  (3)当雁鸣的声音渐渐远去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溪流的潺潺声。

  (4)浯溪闻名的是它的碑林,其中称得上傲视千古、独立于世的当是三绝碑,一千三百余年前,唐代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元结将他的不朽之作《大唐中兴颂》雕刻在一块巨大陡峭的石壁上,书写那块碑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此时的颜真卿书法艺术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大唐中兴颂》应为颜真卿书法之绝响。

  (5)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6)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是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怪石嶙峋,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又觉得自己也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7)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观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8)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中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可言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9)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两处地方,一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10)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

  (11)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

  (12)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着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

18.作者说:“要说浯溪,应该先提提衡阳。”结合文章内容,分两点概括作者先提及衡阳的作用。(4分)

  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文中找出与“人生的另一面”含义相同的两个短语,并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人生的另一面”的精神状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认为,本文以“寂寞的浯溪”为文题与文章内容有不合之处。请写出你的看法并简析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叙述的笔调开篇,用稀世珍宝三绝碑的发现引出浯溪,写元结为浯溪命名,充分表现了元结作为封建失意文人的归隐情怀。

  B.作者对浯溪抱有“敬畏”之心,这既有浯溪山水的自然之美的原因,也有元结、米芾等大家在浯溪的遗迹的人文之美的原因。

  C.元结作为当时的政治上失意的文人,在浯溪找到了他的心灵归宿,他的《大唐中兴赋》成为三绝碑,就是因为它真实地抒写出自己的这份衷肠。

  D.文中对泰山的雄奇壮观和历代帝皇为之立封受禅的叙述是为了反衬浯溪的小巧而别致,进而为元结的感悟张目。

  E.作者对米芾拜石地的叙写,既是为了照应前文元结对浯溪的感悟,又暗合后文现代人应有一种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的人文精神。

    18.(4分)①交代浯溪所在的地理位置。

  ②由衡阳秋雁寻找栖息的归宿,同后文元结在浯溪寻到心灵归宿暗中相照应。

  19.(4分)两个短语:①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②半归隐境界。精神状态:既不极度得意,又不极度失意,情感不易激起大起落。

  20.(答案要旨)没有不合之处。

  理由:①文题中的“浯溪”是这篇散文叙写和抒情的主体内容。  

  ②文题中的“浯溪”同元结对自己半归隐状态的感悟相通。

  ③文题中的“寂寞”与文中的元结、米芾从自然中产生感悟和灵性触动构成了反衬,突出了古人与自然感悟和灵性触动的可贵。

  ④文题中的“寂寞”暗示现代人缺乏古人那种与自然的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从而含蕴了文章的主旨;反对人文精神的消亡。

  (答题顺序要先答①或②,后答③或④;答出其中任何三点即给满分。只答出①和②只给2分,只答出①或②不给分。)

  21.DE(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③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①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写法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现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向“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3分)

②参考要点:(3分)

  拟人手法: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②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③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

  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

  构思独具匠心:前三联赞春,尾联转为抒恨,初读意外,细思便觉反衬之妙。(答案开放,只要考生能立足原文,有理有据地进行赏析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