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_ _____ ,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苏轼)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愤》陆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 。(《离骚》屈原)

世间行乐亦如此, _______。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________, 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 王实甫)

(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春与秋其代序 / 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总是离人泪

(1) “暗”字,写出了夜晚中鱼灯的昏黄暗淡,(1分)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夜”的特点,(1分)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1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1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8. B(见,表被动)

9. D(①是写郭解品行的改变,与炫耀与否无关。②是写郭解不徇私情④虽与炫耀与否有一定关系,但远不如③⑤⑥更直接,且不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

10.B(不是郭解派人抓到凶手的,文中是凶手“自归”)

11.(1)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3分)

   (2)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3分)

   (3)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让人免除了他的差役。(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魅力之谜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理冯・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事情,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但是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他说,“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项针对200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参赛者的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13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仍然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

(选自《科学时报》)

5.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原因的一项是 ( )

A.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

B.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

C.能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

D.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

B.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C.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7.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或愤怒。

B.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

C.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

D.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

5.A   6.A   7. B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戛纳市位于法国东南部, 地中海。它凭借温和的气候,秀丽的风景以及迷人的海滩,与临近的尼斯和蒙特卡洛并称为南欧三大游览中心。②把他批评哭了,并不是我的 ,就是因为我太着急了,说得有点过分。③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 ,恬淡的、平和幸福的人生也离不开成熟。

A:濒临 本意 况且 B:毗邻 本意 况且 C:毗邻 本义 何况 D:濒临 本义 何况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家池莉说:“人应该爱透一次,恨透一次,苦透一次,甜透一次,梦透一次,醒透一次……于是乎,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

结合材料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②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③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④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一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⑤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⑥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

6.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方面。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

7.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多居于大城市。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6.B(A中流与中产阶段是两个概念;C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D“对人生热情低下”中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并非所有中流)

7.C(中流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较少)

8.A(B“已经”表述不当C不是充分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据原文看不出是最重要原因)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①一中的校庆活动在寒假举行, ,校交响乐团举办了三场音乐会。 ②听了校“十佳”学生的事迹介绍,连一向不爱激动的李校长也 了大拇指。 ③他经常利用学习的 苦练篮球技术,现在已成为校队成员。

A:期间 树起 间隙 B:期间 竖起 间歇 C:其间 树起 间歇 D:其间 竖起 间隙

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溜达 座便器 大气晚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雀跃 反奸计 食古不化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委曲 亲和力 厉行节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腥红 一炷香 渊源流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旅客雇了一头驴,骑着它到远处去。那天天气很热,赤日炎炎,他停下来休息,躲避在驴子的影子下,求个阴凉,避免暴晒。驴子的影子仅够遮蔽一个人,于是旅客和驴子的主人为了遮阴激烈地争起来,谁都认为自己才有这个权利。驴子的主人坚持说他仅出租驴子本身,不出租驴子的影子。那旅客说他雇的驴子包括驴子本身和影子。他们争论不休,以至打了起来。当他们打架时,驴子逃跑了。这两个人既丢了驴子又挨了暴晒。

  人类有时也会像这两个人一样为了不重要的事而争斗,世界上很多祸患,皆因人与人之间各种小问题而发生。人们往往为小事争吵不休,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别人与社会的生活都有轻与重的问题,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生活需要分清轻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