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3月18日,____在回答中外记者问时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列传》中的“三不足”论断,以之自勉。其中的一句为“人言不足恤”。“人言”,“流言也”;“恤,”“忧也”。此句是指,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2)《诗经・郑风・将仲子》:“人言之多,亦可畏也”。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人言可畏”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请全面理解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乌,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潜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起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花。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他们的中年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

从《四郎探母》,我有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节选自《南方周末》)

14.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特色,请试加以分析。(4分)

答:

15.为什么《四郎探母》会令“父亲”及看过的老人“泣不成声”?(6分)

答:

16.理解文中句子含义。(6分)

(1)“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答:

(2)“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答:

17.请结合全文,谈谈“文化为什么重要”。(6分)

答:

14.(4分)①文题为“为四郎哭泣”贴近中心,紧扣文章内容。②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③“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二点给4分)

15.(6分)每一次听《四郎探母》,都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他们的经历、处境、感情与杨四郎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四郎探母》寄寓着他们的精神依托,是他们的精神慰藉。

16.(1)说明了这些中年儿女都明白父辈的心愿,彼此心照不宣(1分),静默中他们已然成了温情脉脉的群体(1分)(整体表述1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1分),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或文化认同性)(1分)(整体表述1分)

17.(1)它能使孤独的个人能够减轻出自己的痛苦,心灵上获得一点慰藉。

   (2)它能使孤立的能与他人交流,产生归属感。

  (3)它能使小的团体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拥有共同情感、休戚与共。

   (4)它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

依照语境,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诸葛亮一代名相,兴复汉室,却壮志未酬,领后人敬仰感叹。杜甫的《蜀相》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南宋诗人 也在《书愤》中写到“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志向。

(2)况吾与子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渔樵于江渚之上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风 风

(李峤) (虞世南)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1)李峤的《风》中“剪”“催”二字用的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分析。(2分)

答:

(2)请分析这两首咏风诗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6分)

答:

(1)“剪”字巧用比喻,把风喻为剪刀,象剪刀一样扫落秋叶,形象地表现出秋风之迅疾。“催”字为“催促”之意,运用拟人手法,风促花开,暗示春风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任选其一,2分)

(2)同:均用侧面描写,句句写风而不见“风”字,均借助外在事物表现风,使之具体形象,生动自然。(2分)异:①李诗:白描,虞诗:渲染。②李诗:巧妙地从两方面构思:季节方面,秋风能使树叶飘落,春风能使二月花开。草木荣枯,随风变化,道理平常,写来自然;风形成的奇景方面,风吹过江上,掀起巨浪,蔚为壮观;风吹进竹林,使万竿摇曳,幽韵无穷。另外,“三一二―千―万”几个数字巧妙入题:飘动人们的衣袖,传来美妙的歌声,吹得枝影摇曳,送来阵阵花香,把无形的风写得神态可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着,令人遐想不已。(言之成理即可,可只答出一方面不同,不必面面俱到,4分)

8. B垂:传留后世。

9. D(①说的是别人对他品行的尊重情况,③说的是魏国公的功绩很大,⑤是作者对魏国公功绩的评述。)

10.C(作者“不获登公之堂”没有亲自参观,并且文章并没有“讽刺当时的权贵的志向”,没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文章重点是“立”,而不是“破”,因此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是不存在的。)

11.(1)(4分)译文:如果苏秦不被他的嫂子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抛弃。(若:如果。1分;礼:礼遇,礼待1分;见、于:表被动1分;分句1分)

   (2)(6分)译文:不像那不得志、困顿的人,侥幸在一段时间得意洋洋,出乎平庸的男子和没有见识的妇女的意料之外,以此吓唬他们,并向他们夸耀自己。(穷厄:不得志、困顿1分;“得志于一时”介词结构后置1分;意:意料1分;惊骇:使……害怕,吓唬1分;之“自己”或“他们”1分,全句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是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和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冷空气很活跃,另一方面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

杨贵名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几种:一是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如蒙古国、贝加尔湖方向,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他说:“我国今年连续出现降雪过程,就是由于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路贝加尔湖以东的冷空气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带相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容易出现大的暴雪天气。”

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节选自“新华网”)

5.对于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长时间大规模降雪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从极地等方向过来的冷空气活

动比较频繁,易使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B.今年副热带系统偏强,并且位置又偏西偏北,这样就易于暖湿气流北上,使从冰岛

自西向东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北部地区输送。

C.冷暖空气在我国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地带交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温气流比较活

跃,这就为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寸雪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

D.我国入冬以来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地区的暖湿气候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

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让这种雨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6.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普降大雪,无论是从降水量还是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都是比较罕见的,有的地区甚至是百年一遇。

B.在短短15天之内就有三次降雪过程,而且每次降雪都持续时间较长,降雪范围较大,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是鲜有发生的。

C.我国这场大雪灾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

D.这种雪量大、范围广的降雪在我国北方并不少见,但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罕见的灾害,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就会偏低,必然出现大范围降雪,发生灾害。

B.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降雪过程。

C.如果能建立有效的防寒机制,做好灾害防御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D.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雪灾害成因越来越复杂,今后气象部门难以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

5. B(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的冷空气,而非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

6. C(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只是“拉尼娜”现象有的表现形式之一)。

7. C(A把原文的可能性当作必然性。B项的推论过于绝对,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不一定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有很多种。D原文只是说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在不断增加。)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北京奥运会期间交通管理方案已确定,将设立奥运专用道,以保障参与比赛的运 动员、裁判员等乘坐的车辆行驶畅通。 B:近年来,地方财政需要支出的农民工养老金越来越多,因此,国家尽管规定任何地 方都应无条件接纳个人养老保险,但某些地区仍在设置障碍。 C:日前,我国将陆续上调一系列民生保障系统,进一步体现向民生倾斜的政策导向、尤其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 D:手机长途漫游费分本地通话费、漫游费、长途通话费三部分组成,其中漫游费和长途通话费收费过高,定价不合理,令民众不满。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这就是说,古人作诗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今年语文的《考试大纲》在“写作”部分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 C:以前的学生使用两种纸:一种叫“毛边纸”(其名不可考),只能用毛笔写字;一种叫“新闻纸”,是当时的奢侈品。 D:“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自主学习课上,老师在学生充分的读、思、议、练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然后问道。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通谍 精萃 严惩不殆 集思广益 卑恭屈膝 B:九洲 煤碳 身体力行 真知卓见 既往不咎 C:殒落 平添 金碧辉煌 前扑后继 张皇失措 D:膺品 怄气 言近旨远 见风驶舵 轰堂大笑

请以“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