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朝李益①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③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李益:(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②回乐烽:回乐县(现在宁夏灵武县西南)附近的烽火台。③受降城:唐代筑有三处受降城,在这里是泛指西域,即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1)两首诗词中同样写了“闻笛”,前诗“闻笛”在首句,引领全篇。这笛声,这情景,使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后面的描写与抒情都为笛声所诱发。诗人还运用比喻与象征手法,颇有新意。全诗构思巧妙,感表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后诗“闻笛” 。(4分)
(2)两诗都写了思归之情,而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却各不相同。试简要分析。(4分)
(1)后诗在第三句才写出笛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烘托、铺垫。由视觉到听觉进而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2)前诗写南谪迁客的怨望。以虚写实,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北方的家乡而不得的遭遇和急切盼望返乡之情。后诗是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作。他们远在西域,时时思念着故土,“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9.D(固:坚决)。
10.C(A前“为”是介词,被:后“为”是动词。B前“焉”为代词,他;后“焉”为兼词,于此。D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11.B(③④与“敛其容”无关,⑥表其大公无私。)
12.B(曲解原意。大家讥笑张朴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且言语与众不同。
13.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14.(1)(略。译出大意1分;“异”的适用,1分;“就”,1分)(2)(略。译出大意2分;“以为”古今异义,1分)
为应对全球变暖,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奇招。这些奇招游走在气候科学的边缘,一直备受非议。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多名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家也认为应严肃看待这些给地球降温的奇招,以作为应急之用。
地球上约5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完成的。增加浮游生物的数量对减缓全球变暖有利,铁能让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加速繁殖和生长。美国海洋学家马丁提出一项实验设想:给太平洋或大西洋“补铁”,即在海洋某些区域倒入大量铁屑,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增加铁源。新西兰在2000年组成了一支科研队在南太平洋中投入大量铁屑,然后用卫星跟踪观察。在投放铁屑约六周后,卫星发回的照片表明,在铁屑投放地点形成一条长达150公里的壮观的绿色浮游生物漂浮带。这证实投放大量铁屑确实具有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的效果。
研究表明,要解决目前的气候变暖问题,只需把太阳光遮挡掉3%即可。英国科学家罗杰・安吉儿希望在地球轨道上安置小型透镜,以使太阳光偏离地还需。根据安吉儿的计算,大约需要上万亿个这样的小透镜,每个小透镜的宽度为0.6米,而且非常轻、非常薄。然而,伞面要用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002毫米的金属薄膜或塑料薄膜制造,如此庞大的伞面如何制造、运输和安装呢?科学家设想,这个庞大的伞面由四万个单位拼接而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自动控制装置,用来调节其位置和方向。
制造一个巨型反射镜,把射向地球的阳光反射到太空中。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制造遮天蔽日的尘埃云。来一片乌云也要遮阳。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鲍尔・克鲁岑也支持用尘埃云为地球降温的设想。他设想在同温层散播数以百万吨计的硫磺化合物,这样可阻挡阳光。不过还是有人批评克鲁岑――尘埃云可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夏天倒是可遮光了,那冬天怎么办?此外,尘埃云对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的污染。一些科学家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四颗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开成云雨,遮挡阳光,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脱去地球的“保暖外衣”。云不但是地球的“遮阳内衣”,还是地球的“保暖外衣”。于是有科学家指出,可以让低空云层保持不变,而用激光驱走高空云层,让地球好好散热。这就相当于留下地球的“内衣”,脱下地球的“外衣”,地球自然就凉快了。
深埋二氧化碳,还有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
(摘自《北京科技报》,略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奇招游走在气候科学的边缘,备受非议”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如何制造、运输和安装上亿个仅0.002毫米厚的小透镜伞面?
B.人工制造的尘埃云对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的污染。
C.尘埃云可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夏天倒是可遮光了,那冬天还能不能遮光?
D.将二氧化碳埋藏在海底后,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
7.下列各种设想,不属于以遮挡或反射太阳光为对策的一项是 ( )
A.在地球轨道上安置小型透镜,把太阳光遮挡掉3%即可。
B.在太空中,制造和安装一个巨型空间反射镜。
C.在同温层散播数以百万吨计的硫磺化合物。
D.让低空对立面层保持不变,而用激光驱走高空云层。
8.根据文意,下列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海洋中投放大量铁屑具有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进而吸收光热的效果。
B.凭借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背对着太阳的一面。
C.低空的云“遮阳”而不“保暖”,高空的云“保暖”而不“遮阳”。
D.现在还不能确定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具体是几千年间的人类生产的二氧化碳。
6.C(“那冬天还能不能遮光”与原文意思不符)
7.D(是以散热为对策)
8.C(低空和高空的云都有“遮阳”“保暖”的作用)。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甘井子区旅游局还表示,要做大做强岔鞍村樱花节、营城子民俗文化节等传统活动项目,办好办精农家乐厨艺比赛等特色活动。 B:因为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 C:曾国藩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功过是非,在我国史学界也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 D:庄子辞章之美,来源于思想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是自由无碍、自然无待。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一个人若是在生活中感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 ,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经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 了。 (2)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习版画,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 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
A:迹象 麻木 枯竭 B:征候 迟钝 衰竭 C:征候 麻木 枯竭 D:迹象 迟钝 衰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媒妁 猖獗 精力不继 风声鹤戾 B:不妨 厮杀 改弦更张 炯然不同 C:鄙弃 根究 惊魂甫定 不为已甚 D:怠慢 耽搁 碌碌饥肠 光风霁月
按下面的命题准确立意,写一篇作文。
题目:超越。
要求:①除诗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发挥想像及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5分)
要求:即要尊重历史,又要富有个性化色彩。不少于50字。
先秦诸子(诸子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谁不想做官?“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在其位,谋其政。”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续写:
例①:所以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
例②:然而,“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累矣。’时,庄子的心已冷了……”
例:非法行医者借“权威”推销药品,谋取暴利,丧失了医生的职业道德,应竖决取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藏在草间
乡村是藏在草间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或绉折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的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吧。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苍老如残照,脸与手粗糟的像龟裂的枣树的干,黑糊、扭曲,骨节粗大如枣树的树瘤.他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有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当他中风后恢复的不是十分理想,他开始下地干活,我们那里叫薅草,他的步履蹒跚,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晰,一年到头,该给自己多少庄稼,剩余的也不能亏待.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在离河坡不远的地方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我把羊放在河坡.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用草扎的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色褪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有了躁动,也没有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把卷烟拿起,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在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了骨头。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过衰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注:①薅(hāo)草:除草
17.请从修辞角度说明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说“乡村是藏在草里的”?(6分)
答:
19.作者多处写草时,也写父亲;而写父亲时也会写草,似乎草与父亲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到:“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皆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7.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这样写可以将春天的草的可爱、喜人形态逼真地描绘出来(1分)同时将其蕴藏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可爱。(2分)(如能答出“草色只可遥看……美感”与“遥看草色近看无”的引用关系,也可酌情加分)
18.乡村本来就是被草所包围的(2 分)乡村离不开草,有了草才有这样的乡村,乡村的草和乡村的人一样有着一种坚韧、乐观的生命态度(2分)。草其实就是乡村的统属,是乡村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2分)
19.作者正是通过将父亲和草交错描写,从而将农民与草的亲昵的关系写了出来。(2分)父亲是乡村农民的典型代表,也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草是乡村不可或缺的,它代表和表现出乡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农民坚韧的品质、乐观的生命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乡村的尊重、热爱和赞扬之情。(2分)作者写父亲时,也就是在写草;写草时,也就是在写父亲一样的乡村农民。这种写法,不但使行文更加严密,而且使得文章的主题突出,真正将自然的真善美和人性的真善美结合起来,构建了散文“形散神聚”核心。(2分)(大意符合,即可赋分)
20.与文章的开始遥相呼应,形成对应,使全文浑然一体,(2分)突出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和对纯朴与乐观生命的态度的讴歌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