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美德”,前一句巧用比喻和对比,生动形象;后一句巧用比喻义,言中要害。请在“诚信”“宽容”“勤俭”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5分)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所以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培根)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1)

(2)

略。例(1):诚信有如沙金,经冲洗或火炼,而愈亮愈纯,所以没有利害冲突时可能不显露一个人的虚假,而利益当前时最能表现出他的诚信。(句式1分,比喻恰当1分,对比合理1分)

    例(2):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还有一个衡量的准绳,这就是诚信。(句式1分,比喻义恰当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时常,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激活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地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意林》,有删改)

17.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一路所见的“果树秋熟”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依据文本,分别用8个字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等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3分)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中表达的意思。(4分)

(1)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2)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只皮箱旁。

20.画波浪线的段落不仅笔法细腻,而且饱蘸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1.本文以“目送”为标题,请简要分析“目送”在文中的寓意与作用。(6分)

17.为引出第二段定律并为全文的感情基调作铺垫(2分);烘托全文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厚重感(2分)。

18.不断回头,依依不舍(1分);照例拥抱,感情勉强( 1分);行同路人,紧闭心扉(1分)。

19.(1)表现出少年华安有意回避母亲目光的复杂心理(2分)。(2)表现出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2分)。

20.“巨大而沉重”和“缓缓”表现出作者沉重而悲痛的心情(1分)。“不过五公尺”表现出作者对亲人的难舍与留恋(1分)。“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的情景渲染了作者心境的凄凉(1分)。叠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亲人深深的爱与永恒的思念之情(1分)。

21.本文写了6次“目送”,以“目送”为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目送”是线索(2分);“目送”揭示主题;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能永远相扶相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尽早地解读和万分珍惜亲人间在世的缘分,也要理解和学会――走好自己的路(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4分,每小题1分)

(1)今宵酒醒何出? 。(柳永《雨霖铃》)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弊在赂秦”一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随后又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 ”这两个方面加以详细地阐述。

(4)19世纪70年代,是 国作家莫泊桑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1880年,他以《羊脂球》闻名,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杨柳岸晓风残月。(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不赂者以赂者丧。(4)法国。(每空一分。如果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朝李益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李益:(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②回乐烽:回乐县(现在宁夏灵武县西南)附近的烽火台。③受降城:唐代筑有三处受降城,在这里是泛指西域,即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1)两首诗词中同样写了“闻笛”,前诗“闻笛”在首句,引领全篇。这笛声,这情景,使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后面的描写与抒情都为笛声所诱发。诗人还运用比喻与象征手法,颇有新意。全诗构思巧妙,感表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后诗“闻笛” 。(4分)

(2)两诗都写了思归之情,而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却各不相同。试简要分析。(4分)

(1)后诗在第三句才写出笛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烘托、铺垫。由视觉到听觉进而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2)前诗写南谪迁客的怨望。以虚写实,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北方的家乡而不得的遭遇和急切盼望返乡之情。后诗是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作。他们远在西域,时时思念着故土,“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9.D(固:坚决)。

10.C(A前“为”是介词,被:后“为”是动词。B前“焉”为代词,他;后“焉”为兼词,于此。D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11.B(③④与“敛其容”无关,⑥表其大公无私。)

12.B(曲解原意。大家讥笑张朴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且言语与众不同。

13.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14.(1)(略。译出大意1分;“异”的适用,1分;“就”,1分)(2)(略。译出大意2分;“以为”古今异义,1分)

为应对全球变暖,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奇招。这些奇招游走在气候科学的边缘,一直备受非议。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多名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家也认为应严肃看待这些给地球降温的奇招,以作为应急之用。

地球上约5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完成的。增加浮游生物的数量对减缓全球变暖有利,铁能让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加速繁殖和生长。美国海洋学家马丁提出一项实验设想:给太平洋或大西洋“补铁”,即在海洋某些区域倒入大量铁屑,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增加铁源。新西兰在2000年组成了一支科研队在南太平洋中投入大量铁屑,然后用卫星跟踪观察。在投放铁屑约六周后,卫星发回的照片表明,在铁屑投放地点形成一条长达150公里的壮观的绿色浮游生物漂浮带。这证实投放大量铁屑确实具有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的效果。

研究表明,要解决目前的气候变暖问题,只需把太阳光遮挡掉3%即可。英国科学家罗杰・安吉儿希望在地球轨道上安置小型透镜,以使太阳光偏离地还需。根据安吉儿的计算,大约需要上万亿个这样的小透镜,每个小透镜的宽度为0.6米,而且非常轻、非常薄。然而,伞面要用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002毫米的金属薄膜或塑料薄膜制造,如此庞大的伞面如何制造、运输和安装呢?科学家设想,这个庞大的伞面由四万个单位拼接而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自动控制装置,用来调节其位置和方向。

制造一个巨型反射镜,把射向地球的阳光反射到太空中。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制造遮天蔽日的尘埃云。来一片乌云也要遮阳。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鲍尔・克鲁岑也支持用尘埃云为地球降温的设想。他设想在同温层散播数以百万吨计的硫磺化合物,这样可阻挡阳光。不过还是有人批评克鲁岑――尘埃云可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夏天倒是可遮光了,那冬天怎么办?此外,尘埃云对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的污染。一些科学家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四颗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开成云雨,遮挡阳光,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脱去地球的“保暖外衣”。云不但是地球的“遮阳内衣”,还是地球的“保暖外衣”。于是有科学家指出,可以让低空云层保持不变,而用激光驱走高空云层,让地球好好散热。这就相当于留下地球的“内衣”,脱下地球的“外衣”,地球自然就凉快了。

深埋二氧化碳,还有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

(摘自《北京科技报》,略有删改)

6.下列不属于“奇招游走在气候科学的边缘,备受非议”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如何制造、运输和安装上亿个仅0.002毫米厚的小透镜伞面?

B.人工制造的尘埃云对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的污染。

C.尘埃云可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夏天倒是可遮光了,那冬天还能不能遮光?

D.将二氧化碳埋藏在海底后,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

7.下列各种设想,不属于以遮挡或反射太阳光为对策的一项是 ( )

A.在地球轨道上安置小型透镜,把太阳光遮挡掉3%即可。

B.在太空中,制造和安装一个巨型空间反射镜。

C.在同温层散播数以百万吨计的硫磺化合物。

D.让低空对立面层保持不变,而用激光驱走高空云层。

8.根据文意,下列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海洋中投放大量铁屑具有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进而吸收光热的效果。

B.凭借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背对着太阳的一面。

C.低空的云“遮阳”而不“保暖”,高空的云“保暖”而不“遮阳”。

D.现在还不能确定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具体是几千年间的人类生产的二氧化碳。

6.C(“那冬天还能不能遮光”与原文意思不符)

7.D(是以散热为对策)

8.C(低空和高空的云都有“遮阳”“保暖”的作用)。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甘井子区旅游局还表示,要做大做强岔鞍村樱花节、营城子民俗文化节等传统活动项目,办好办精农家乐厨艺比赛等特色活动。 B:因为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 C:曾国藩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功过是非,在我国史学界也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 D:庄子辞章之美,来源于思想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是自由无碍、自然无待。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一个人若是在生活中感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 ,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经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 了。 (2)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习版画,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 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

A:迹象 麻木 枯竭 B:征候 迟钝 衰竭 C:征候 麻木 枯竭 D:迹象 迟钝 衰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媒妁 猖獗 精力不继 风声鹤戾 B:不妨 厮杀 改弦更张 炯然不同 C:鄙弃 根究 惊魂甫定 不为已甚 D:怠慢 耽搁 碌碌饥肠 光风霁月

按下面的命题准确立意,写一篇作文。

题目:超越。

要求:①除诗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