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喧 入不敷出 颤粟 熠熠闪光 B:恪守 自怨自艾 懊悔 烟波浩渺 C:廖廓 直截了当 迷惘 根深蒂固 D:矫饰 良晨美景 寰宇 兴灾乐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管理企业,总有人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也有人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请以“走出圈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__。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__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6.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末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答:_______________
19.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__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16.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引起自己无限感慨;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们显得可怜,值得同情。
17.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舞台的(1)无奈;(2)失落(惆怅或痛苦);(3)不平;(4)自嘲。
18.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1)作者思归(思亲)之情(2)台湾不宜自己久居(答对以上一点3分)(3)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4)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答对以上一点3分)。
19.B C(A文中的对比不是为了“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了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E作者的感情基调“悲”而部“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飓风:自然的暴力
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 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
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
(节选自2005年第9期《青年文摘》)
7.有关飓风的形成要件或飓风威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带气旋的风速得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含120千米每小时),才能成为飓风。
B.海平面温度要高于26.5℃,借助水蒸气释放的能量作动力。
C.飓风的强风风速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破坏力极强。
D.飓风会造成海平面快速上升,携带暴雨,造成洪水滔天,引发灾难性洪水。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B.风暴潮的出现是飓风的淫威表现之一,它是海平面在狂风和超低气压作用下造成的高度达到7.5米的海平面上升现象。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在海水热量的作用下空气迅速旋转上升而形成的超低压区域,飓风需要风暴眼的支持。
D.热带风暴的形成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各种自然循环的影响。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形成了飓风。
B.形成于海洋上的飓风抵达陆地后,失去了水蒸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立刻就会消失。
C.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海面温度的影响,但其猛烈程度与海面温度直接相关。
D.科学家已经搞到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弄清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
7.C(“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应为“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
8.B(“高度达到7.5 米”应为“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
9. C(A原文说“其中约50个达到飓风强度”,但不一定都形成了飓风,还有其他条件,文中找不到根据;B“立刻就会消失”不当,原文说的是“通常迅速偃旗息鼓”;D文中只说“试图弄清”但找不到“已搞到了第一手资料”和“弄清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的根据)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B:思维速度大大超过言语表达的速度,因此思维时语言一般呈现为简约的、破碎的、零乱而跳跃的――它来不及形成完整的句子,也往往来不及处理语句间的逻辑联系。 C: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跟古代 ‘之’字大致相当的 ‘的’字,被认为是介词(黎锦熙《新著国语语法》1956年版)”是不恰当的 (王力《古代汉语》1981年版)。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的一段,那时就知道月球比大地寒冷,真是件了不起的事。
下列各组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声名雀起 精兵减政 闲情逸志 黄梁一梦 B:嘻笑怒骂 明查秋毫 心有旁鹜 专心致志 C:手屈一指 过尤不及 开源截流 老羞成怒 D:循私舞弊 婷婷玉立 火中取粟 缘木求鱼
在现代汉语里,“和”是一个多音字,有“和平、和谐”之意,也可理解为“应和”“搀和”。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称之为“和”,社会没有战争配合适当称之为“和”,两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也是“和”……不同的场合,它的含义不尽相同。中国人历来十分注重“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一个“和”字可引发我们许许多多的联想。请以“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河对岸人家
李国文
①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②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可畏可怖。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③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日头”,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归巢,鸡兔进笼,咩咩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④那时,我很孤独。
⑤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美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残忍。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
⑥这种惩罚式的孤独,早已在个人的记忆里,化为历史;但当我白发苍苍时回首往事,犹心有余悸,甚至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那昨日的恶梦惊醒。于是,就出现那阳光下小山村的画面,那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理睬,无人交谈,更说不上能得到什么温馨和同情的我,唯一的自由,除了有雾的天气里,山谷里烟云迷漫,遮住了视线,一无所见外,便是可以聚精会神凝望对面山顶上那几户人家。
⑦从屋顶袅袅的炊烟,到每扇门里走进走出的庄稼人,以及活蹦乱跳的鸡犬,悠闲走动的牛羊,走村串巷的货郎担,走亲戚,回娘家的陌生面孔……成为我排解孤独的良药。否则,那种被整个社会抛弃的隔绝感,一旦到了承受不住时,精神崩溃,会从崖上一头栽进汹涌的丹河里。有人这样尝试过,但不是我。
⑧所以,我从心底里感激那被阳光照得灿烂辉煌的小山村。至少它使我在绝望的生活里,从这扇窗户看到山民身上,也许是中华民族最本质上的善良。一切的恶,在这样生生不息的老百姓心里,几乎是无地自容的。这有点像丹河里的水,不论山洪暴发,水漫山谷,嚣张放肆,雷霆万钧到何等程度,那总是一过性的,很快就会变得如同不曾发过洪水那样,温柔平静,澄澈清净。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运行规律,没有永远的__,即使暗无天日的话,也应该相信和寄希望于明天的阳光。
⑨给我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象,是第一次到工地后,遭遇到山洪暴发,于呼啸的激流中“捞河”的壮举了。男女老少,全村出动。几个健壮的汉子,腰里系着绳子,拴在全村人手中。在丹河的浊浪里,捞取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切,对贫穷的山村人来说,等于一次天赐财富的好机会。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乐此不疲地一次次朝河中跃去。
⑩最让我激动的一点:一旦飘来尸体,什么到手的东西也不要了,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死人拖到岸上等待尸家认领。还有,他们有前辈留下来的捞河规矩,凡是完整的家具,锁着的箱柜,都不马上抬回村里,日夜派人守着,必须十天半月以后,水退了,还要等到水清了,确认无主才处理。衣物宁可沤烂,即或非常非常之需要,也决不染指的。这种古风,是在那纯朴的民心中扎了根的。
11人与人本来应该如此相携相助的。至于人为的孤独,那种恶的浊流,在阳光普照的温馨世界里,只是像山洪那样,尽管会汹涌而来,但来了还会去的。所以,在过去了若干年以后,又一次落入类似的境遇中时,我想起那山村的启示,便由此坚信,对于一切一切的__,至少不要绝望。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25日,有删改)
16、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目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小山村的画面“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全文来看,在作者眼中,“河对岸人家”有哪些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概括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山村的启示”(不超过30字)(4分)
20、第二自然段写丹河水势随季节而变化,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16.按时间顺序写。表现作者的孤独,对阳光、温暖的向往。
17.遥望小山村是作者那时唯一的自由记忆;小山村中人们的生活是作者排解孤独的良药;小山村使作者在绝望的生活里看到中华民族最本质的善良,相信并寄希望于明天。
18.生活贫穷,但宁静、温馨、悠闲、自由;村民善良纯朴,相携相助,古道热肠。
19.面对人性的丑恶与__的处境,应相信人性,相携相助,心怀希望。
20.为下文叙事作铺垫;为遥望山村提供依据;为下文议论作张本。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10分)
⑴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⑵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⑷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⑸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久长时, 。(秦观《鹊桥仙》)
⑹楼船夜雪瓜洲渡, 。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⑵亦崎岖而经丘,泉涓涓而始流 ⑶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⑷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⑸忍顾鹊桥归路,又岂在朝朝暮暮 ⑹铁马秋风大散关,镜中衰鬓已先斑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智能固态照明光源
美国伦塞勒工学院教授弗雷德・舒伯特等人说,正在开发的智能固态照明光源有潜力可以节省大量能源,以发光二极管(LED)为代表的新一代固态光源如果得到推广,全球电力消耗将可以节约10%。如果用新型固态光源取代基于燃料的照明,那么节能效果将更加显著。这对于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当今世界,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智能固态照明可以控制光的基本特性---包括光谱能量分布、光的偏振和色温,这就使得智能光源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要求下做相应的调整,而且这些是传统白炽灯和荧光灯不可能做到的。舒伯特博士说,固态照明光源,比如说发光二极管现在已经做到比传统白炽灯或荧光灯更加节省能源,理论上来说,使用正确完美材料和设计的固态照明元件只需要3瓦就可以取得相当于一个60瓦白炽灯泡所发出的光量。固态照明光源可以节省现在用于照明用电量的22%。交通灯使用LED,只需要白炽灯10分之一的功率。固态照明光源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取代传统照明,最终也将会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
此外,日益“智能化”的固态光源除节能外,如果在医疗、信息技术、农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推广,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益处。比如,调节蓝色系照明光的色温,就能调节控制人体的生理节奏,对人类健康、情绪和工作效率产生有益影响;高频闪动的灯光,可以用来发射交通信号;自动刹车灯,可以给后面的汽车传达一个紧急刹车信息;调节这种照明光的光谱构成,可以在自然光照下不宜种植蔬菜水果的地带进行农业开发等。
虽然智能固态光源还有许多其它的新功能,例如可以调节光谱组成,用在显微镜就可以大大提高影像的清晰度,能够在研究和医学应用上进行实时鉴定,但是,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发光二极管等固态光源仍有待改进,其改进的方向在于:寻找能发出不同颜色光谱的新发射材料,在量子水平上继续提高其发光效率;研究将固态光源封装入灯泡、灯具的更好方式,加快向日常生活推广;提高发光二极管芯片尺寸、电流密度和应用温度范围等。
5.对“智能固态光源”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能按照人的要求“聪明地”调节控制光谱的能量分布、光的偏振和色温等。
B.、 智能固态光源不消耗常规燃料,而是使用发光二极管之类可以发光的材料。
C.、 智能固态光源能够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
D.、 使用智能固态光源照明具有普通白炽灯和荧光灯所不具有的功能。
6.对文中有关发光二极管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发光二极管是新一代固态光源的代表,不仅节能,而且环保。
B.、 发光二极管将有可能取代白炽灯、荧光灯,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照明工具。
C.、 使用发光二极管的交通灯要达到普通二极管同等亮度,其功率要求较低。
D.、 目前发光二极管在许多方面尚存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7.下列理解与表述不属于固态照明光源除节能以外的新功能的一项是
A.、 有助于提高生物显微镜下影像的清晰度,从而使生物细胞的分类更加清晰。
B.、 有助于调控人体的生理节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有益影响。
C.、 固态照明光源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有利于医学操作的实时鉴定。
D.、 自动刹车灯可以给司机提供及时的刹车信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动刹车。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用固态照明光源,节能空间和潜力很大,有利于节能型社会的建成。
B.、 科研人员认为,固态照明光源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等方面需要改进。
C.、 固态照明光源有必要使用全新的量子材料,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提高发光效率。
D.、 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日益紧张,固态照明光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5.B 6.B 7.D 8.A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