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诗歌,完成⑴⑵小题(8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4分)
(1) 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女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的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2)系心黎民、忧时伤世。

8、答案:D(应为“假传命令”。)
9、答案:B(均为助词“的”A项分别为“到”、“被”。C项分别为“才”、“是”。D项都为连词,分别表示修饰、并列。)
10、答案:C(“欺骗了齐国国君,表现了他狡猾的一面”说法牵强)
11、答案:(1)哪一位熟悉会计业务,能为我到薛邑去收债(“计会”、“责”为得分点)(3分)
(2)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不把乡民当子女般抚爱,相反还要用商人的手段取利于民(“区区”、“拊爱”、“贾利”为得分点。)(3分)
(3) 千斤黄金,是隆重的礼品;百套车马,是显贵的使者。齐王该听说这消息了。(两个判断句和“其”为得分点)(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对复兴汉服的焦虑
廖保平
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近乎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的狂热让我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几套衣服的问题,它背后藏着一个密码,解读这个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服易冠既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也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这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__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清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可是毕竟满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满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__。封建__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书同文,车同轨”,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满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既是其他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泪的斗争。但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不仅在国内有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主要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要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在政治、经济、zōng jiāo 、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人视为涵蕴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比如fó jiāo 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__,但fó jiāo 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选自《南方周末》2006年8月15日)
5、下列对“资衰苴杖者(穿丧服的人)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B.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
C.“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主要的社会功能是遮丑、保暖。
D.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社会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上,服饰就是象征和仪式要借助的某些工具或手段。
6、结合文意,对“汉服不只是一套几套衣服的问题,他背后藏着一个密码,解读这个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中的“文化心理”主要是指( )
A.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心理。
B.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有在国内重树权威的心理。
C.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
D.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
7、结合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清入关后大量屠杀汉人,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
B.有人可能是借汉服复兴的名义来复辟封建思想。
C.fó jiāo 传入中国引发的残杀与__,是因为fó jiāo 扰乱了当时“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
D.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用和平的方式接纳。
5、解析:C曲解原意,文中只是说“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而没有说是“主要功能”。答案:C
6、解析:D根据文中倒数第二段可判断B、C两项不是主要心理,A项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断。
答案:D
7、解析:C该项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fó jiāo 引发的残杀与__的原因。答案:C
作文
有位作家曾说过:“消极的人每每从机会里看到难题;积极的人每每从难题里看到机会。”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吗?
请以“机会与难题”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阅读下面一首曲子,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创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用自己的语言将曲子中的景色描绘出来。(2分)
参考答案:(1)苍凉、萧索。(只要意思对即可,不必强求与答案统一)(2)这首小令通过一系列意象,描写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和思乡愁绪(2分)。(3)略。(强调开放阅读,意思对即可)
“信息革命”时代
杰西卡・马修斯
数十年以后,我们所谓的全球化现象将被视为世界正在经历的巨变结果而非原因。历史学家将把大致从1990年开始的这个时代称为“信息革命时代”。他们所说的“信息”不仅仅指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而且指生物技术的与之密切相关并且同样革命性的进步。他们将认为,与其技术先辈工业革命一样,信息革命同样导致统治方式、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化,而且速度更快得多。
工业革命改革了规模和力量的参数,并将国际关系、经济和战争置于以物质规模和获取自然资源为重点的轨道。当然,就物质资源而言,信息革命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但它的实质在于,它能够改变各种关系,并能消除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内部的界限。
这种界限之一是看来不可改变的此处与彼处之间的界限。比如一次应征税的交易之类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已不再显而易见。在市场、战争和个人身份方面,与之相关但更重要的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模糊。随着诸如资金、商品、污染、流行文化等等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增强,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种趋势有一天可能延伸至“我们”的思想与“他们”的思想之间的微妙界限。尽管难以想像,但由于人类对生殖的干预,一方面诸如转基因和克隆,另一方面诸如能自我复制和成长的机器人,甚至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界限有一天也会消失。
由于技术进步而改变了的各种关系同样正在改变着国际政治和经济。能直接获得大量信息的人数急剧增多,这意味着大多数政府,尤其是大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和情报机构等机构的作用将大大减弱。无论相对地说还是绝对地说,非政府的行动者都获得了权力。由于信息传播的建设的加快,权力从政府向市场的转移得到了增强。市场能在瞬息之间作出反应,政府天生不能。政府必须以单一声音说话,这需要层层决策,而层层决策必定是缓慢的。
通向这个新时代的道路将不是平坦的。这种变革的艰巨性意味着,他们将受种族的、zōng jiāo 的、民族主义的或者基于利益的强烈反对的干扰。并且与在工业革命中一样,受周期性金融灾难的干扰。技术变革的空前速度将使所有社会遭受巨大压力,并将根据各种文化对迅速变革的不同承受程度,使他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这种大趋势范围内,可能出现无数迥然不同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预先决定的。这可引起一场革命,它的影响将取决于明智或愚蠢的政策和社会选择。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本身的法则和结构的范围内,在为了控制他们而将出现的法律中,存在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将形成个人隐私的界限,确定这些极其强大的工具基本上是为公共目的服务,不是为商业目的服务,平衡都市空间和网络空间,并衡量每个社会内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以及价值观念。
7、“而且指生物技术的与之密切相关并且同样革命性的进步”中,“之”字指代的是( )
A.信息革命时代 B.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 D.工业革命
8、“信息革命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这句话中,“恰恰相反”指的是( )
A.工业革命导致统治方式、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化,信息革命导致这些变化发展更快。
B.工业革命改变了规模和力量的参数,信息革命改变了各种关系。
C.工业革命以追求物质规模和获取自然资源为重点,信息革命以消除各种界限为重点。
D.工业革命追求物质规模的扩大和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信息革命不追求物质规模的扩大和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此处与彼处之间的界限”的一项是( )
A.应征税的交易之类的事件发生的地点不再显而易见。
B.在市场、战争和个人身份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变得模糊。
C.随着资金等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增强,对内对外政策差异逐渐消失。
D.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
10、根据4―6段内容,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革命削弱了政府的作用,使权力从政府向市场转移,有利于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会受到种族的、zōng jiāo 的、民族主义的、利益的各种干扰以及周期性金融灾难的干扰。
C.信息革命使所有社会都面临巨大压力,使他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选择的正确与否是受各种文化制约的。
D.所谓正确的选择,应指通过法律确定信息和通信技术这些极其强大的工具基本上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
7、B解析:略。
8、D 解析:A不是相反;B不是资源范围;C也不是相反。
9、D解析:这不属于“时间”“空间”内部的界限。
10、D解析:正确选择应基本上是为公共目的服务,否则就会进一步扩大不公正。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起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静寂无声。 B: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C: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角豆、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 D: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地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 B:希望各方本着相互尊重、互不敌视、平等协商,努力寻找符合各方利益并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C: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D:我们的领导干部的表现是不是都让群众满意了呢?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并不是这样。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决不 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②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个小小的“×”字,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 的花朵。③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 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A:企望 绝伦 熟悉 B:企望 绝妙 熟习 C:希望 绝伦 熟习 D:希望 绝妙 熟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喧 入不敷出 颤粟 熠熠闪光 B:恪守 自怨自艾 懊悔 烟波浩渺 C:廖廓 直截了当 迷惘 根深蒂固 D:矫饰 良晨美景 寰宇 兴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