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桥,是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也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生经历中,我们会走过许多桥,或许也会架起各种桥……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说:“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一则访谈录(节选),回答19――22问题。(18分)

看小报要留神

马东:这其实就是小报在炒作。张绍刚,因为咱俩都不是从业人员,我们需要找一个内行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今天现场我们请来了北京娱乐劲报娱乐版的主编丁宁先生。

马东:丁宁,您平常坐地铁吗?

丁宁:我现在不坐地铁了。

马东:你在地铁里面听到卖小报的吆喝。

丁宁:我特别爱听,这个不光在地铁里有,经常是一些繁华的地方,地下通道或者过街地下通道里面都有。

马东:王菲被杀,黄宏被抓。但是你卖了一张报纸看,有的不是那么回事。

张绍刚:我在地铁里最感兴趣的不是他吆喝,而是他吆喝完了谁买,如果有一个人买了,我就会盯着那个人看很久,就会分析这个人的心理,哎,大哥你连这个也信。

丁宁:一个报纸摆到面前的时候,你可能翻开的比较注意的都是一些应该说是很奇异的事情,这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马东:我给你不举一个例子,虽然可能不是新闻了,但是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这是大概在2004年,去年的时候,有一个自由撰稿人,写给一篇报纸的文章,文章题目叫做“好人未能长寿”,李雪健因病逝世。

张绍刚:娱乐新闻有时候,会不会把它的真实性、可信性,就给降低了?

丁宁: 娱乐新闻有一个特点,很多的事情求证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刚才咱们前面谈到很多的事情,可能牵扯到人家的名誉的隐私。

马东:我给你看另外一条,这是前几天在北京的一条报纸。北京市民可喝上贝加尔湖水。完全没有这么回事。其实就是用这样耸人听闻的大标题,来促进自己报纸的销量。

丁宁:我们编辑在做报纸的时候,允许用一些编辑手段来强化版面语言,所谓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你所有的做法也得有一个底线,不能说因为你的编辑语言的处理,最后这个东西会对阅读者产生一个误导,这个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马东:它有一个托辞和借口。

丁宁:对,而且管用。我打了引号了,旁边打了一个浅色的,不注意看就根本看不见的一个问号,我没有确实说有这么回事,但是编辑的主观意图很明显。

丁宁:在我们这个行业,那种报纸有一个学名,叫蓝报,蓝报是绝对不可信的。

张绍刚:蓝报?

丁宁:它的印刷报头全部用蓝色的。

马东:很多报纸还有另外一个托词,不是我说的,我是转载自某某蓝报。你随便翻一翻,你会发现,一个新闻下面,就会给你打上一行,转载自哪哪个报纸。

张绍刚:还断章取义,转一次断章取义一次,转一次断章取义一次。转到后来,当大家看到一个他看到的东西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是哪来的。以讹传讹。

马东:这仅仅是文字概括能力的问题吗?

丁宁:这个还不光是个文字概括能力的一个问题,要想吸引消费者,就得要得对拿到的这个新闻来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马东:二路创作。

丁宁:对,二路创作。二路创作负点责任,可能他会去寻着这里面提到的新闻线索,他会去找当事人,去印证去采访,然后把它推出来。而记者也有生存压力,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走捷径的想法,捷径就是说他可能会去添油加醋一番,捏造一些事实,或者夸张一下,编辑可能又会觉得还不够刺激,可能又会对这个新闻的标题再加工一下,第二天这个耸人听闻的东西出去了。

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有改动)

19.根据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你所有的做法也得有一个底线

底线:

②那种报纸有一个学名,叫蓝报

蓝报:

20.文中揭示出哪些制造虚假新闻的手段?(4分)

答:

21.请说明:“蓝报”怎样推卸自己虚构新闻的责任?(4分)

答:

22.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和防治虚假新闻?(6分)

答:

19.①(球场的端线,球出底线即犯规。)这里比喻最低标准,超越它破坏新闻的真实性。(最低标准,1分;破坏新闻的真实性,1分。)

②俗称小报,指报头全部用蓝色的靠炒作虚假新闻牟利的娱乐性报纸。(炒作虚假新闻,1分;牟利,1分。)

20. 制造虚假新闻的手段有:①制造耸人听闻的大标题,②断章取义,③添油加醋一番,捏造夸张或者事实。(手段:一个要点1分,三要点都答出,得4分。)

21. 用托辞、借口来推卸责任:①在耸人听闻的大标题旁边打不注意看就根本看不见的问号,表示自己没有确实说有如何如何;读者如果相信应自己负责。②转载自某某报,表示不是自己说的,不对此负责。(一个要点2分;其中做法1分,说明1分。)

22. 答案合理,即可。一条2分。

参考答案:①读者看小报要留神,不要轻信。②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职业道德,严格自律。③要加强管理,制定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梵高的坟茔(节选) 范 曾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__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__,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象?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和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情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的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的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19.为什么说梵高是“艺术的殉道者”?(4分)

答:

20. 梵高的画风有哪些特点?(6分)

答:

21.第三自然段作者写梵高的创作情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答:

22.梵高的悲剧,给你什么启示?(要求答两点。)(4分)

答:

19.梵高执着地探索艺术创作,但他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他用自杀一__这不公平的社会。(探索艺术――“道”,有这方面的意思,即可),2分;无人欣赏、穷困潦倒,自杀__,2分。)

20.(1)梵高的画风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开拓全新的艺术境界。其具体表现是: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情真挚、强烈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大意相同即可。)(“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开拓全新的艺术境界”,2分;以下四点,答出一条得1分;共5分。)

21.反衬(对比)/ 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和独特的画风(具体说出画风内容亦可,如选材、感情等)。(反衬,1分;生活,1分;画风,2分。)(只说反衬之类,不能得分。没有“突出”的意思,不得分。)

    22.答案可以多样,但应该有根有据,合乎道理。观点鲜明,道理明确,一条得2分,共4分。

参考:1.新生事物,常常不被人理解,而遭到扼杀(梵高悲剧的原因:当时的艺术界充斥着平庸、浅薄和乡愿情性,梵高的画风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于是当时艺术界__大海般的平庸压抑着他)。2. 要以积极态度对待新生事物,即使一时不能理解、接受也应该有宽容态度。

在“积累、团结、智慧、友谊”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字数不限,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方法,内容有意蕴。(3分)

例句:(勤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业的辉煌靠勤奋铸就。

( )

示例:(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断积累知识才能造就成材。

(团结)万丝拧结,牵绳可拉大船;百川汇聚,海洋可掀巨澜;全国人民团结紧,四个现代化早实现。(句意合理,1分;比喻、排比恰当,各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 ,粪土当年万户侯。(__《沁园春・ 长沙》)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4)三十功名尘与土, ,莫等闲, ,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1)金就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3)八千里路云和月 / 白了少年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本诗作于变法被废除,诗人被迫闲居江宁时。陂,bēi,水池。

(1)“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2分)

答: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6分)

答:

(1)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同意。

艺术方面(2分):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方法,1分;说明自比,1分。)

思想内容方面(4分):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说明意境,2分;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如考生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可以酌情评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传音入密

桂亮

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往往会使出一种叫作“传音入密”的功夫。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把这一神奇想象变为现实。他们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可以产生出一束极为狭窄的声波,使得只有特定的接受者才能听见。这种高度“定向”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来自你面前,而事实上很可能是从几百米之外发出来的。这种名为“声音聚光灯”的技术,是目前颇为有前景的声音传播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发送出一束大约数英尺的“音柱”(就好象手电筒发出的光柱一样),只有在“音柱”正前方的人才可以听到。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约瑟夫•庞培。这项技术的第一批示范技术系统分别被安装在东京主题公园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里。游客们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和这个展览品有关的声音,而不会被其他声音搞得心烦意乱。“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可以发出大小随意的声束。

“声音聚光灯”把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信号。高频率声波非常容易聚集,可以和光波一样便于控制,而那些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则会四下扩散;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衰减得慢,可以发送到更远的地方。超声波发出后会和空气压力相互作用,还原出可以听到的声音。空气压力的“非线性”效应对声波信号的改变有一定规律,找到这种规律,是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

庞培的另一项发明也相当厉害,那就是美国技术公司的“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它的原理和“声音聚光灯”类似,也是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布莱克斯多克教授体验了这种技术的效果后,说道:“我听到了一个来自100米之外的声音,非常清晰,但是当我往旁边挪了几步之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玩意简直是太神奇了。”美国技术公司总裁说,他们从2002年2月开始,正式大批量生产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的芯片。前不久,他们和美国军方签署了一个协议,准备将这一技术用于未来战争:心理战。这一技术可以扰乱敌人的判断力,让他们以为有什么东西就在附近。型号比较小的声波发送器完全可以让敌方无法察觉,而幽灵一般的声音足以令神志清醒的士兵也精神错乱。

庞培对军方的做法不满意,他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U2乐队的波诺说,准备在U2世界巡回演唱会上用上它。

《知识窗》2002年6月

6.对武侠小说中的“传音入密”“这一神奇想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武林高手对特定的对象说话,而他人却完全听不见。

B.来自很远地方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来自很近地地方。

C.通过武功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把信号传给特定对象。

D.能够发出特殊的声音,使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两个技术系统,都可以使声波传播到比普通声波更远的地方。

B.“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工作原理类似: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再转换出声波信号。

C.庞培找到了空气压力对超声波信号转换成为声波信号的作用的规律,使“声音聚光灯”技术获得了成功。

D.“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被广泛运用到科学、艺术、军事等各方面,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其他声音不能进入超声波传播的区域,所以游客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有关的展览品声音。

B.“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发出的“声柱”大小不同,因而可以听到声音的范围也大小不同。

C.超声波转换出的声音不会四下扩散,所以布莱克斯多克教授往旁边挪了几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D.庞培对军方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而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这充分表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钟爱。

6.A(关键是“入密”。B脱离了“入密”。C这种想象是具有特殊的武功,没有涉及“超声波”。D美国军方想在军事上达到此目的,“传音入密”本身没有这种特点。)

7.D(A文中说到“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衰减得慢,可以发送到更远的地方”,而超声波可以再转换为声波。B文章提到“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它的原理和‘声音聚光灯’类似,也是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而且超声波必须再转换为声波,否则无法听见。C文中说“空气压力的‘非线性’效应对声波信号的改变有一定规律,找到这种规律,是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 。“声波信号的改变”即指超声波信号转换成为声波信号。D文中提到的在艺术和军事方面都是未然的。)

 8.B(B文中说“‘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可以发出大小随意的声束。”声束,即声柱。而且文中还指出:“只有在‘音柱’正前方的人才可以听到。”A没有根据。C超声波转换出的就是耳朵可以听到的声音,它可以四下扩散。D上文提及的用于博物馆,庞培并不反对,这表现出庞培反对把新技术用于战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受“纬向环流”影响,进入10月份以来我市缺雨,据气象部门测算,创1961年以来同时期的历史纪录。 B: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挖掘运输潜能,合理安排运力,确保春运畅通,确保不出现旅客滞留现象发生。 C:昨日,市政府通报了25处污染源和87处垃圾死角,并对此问题提出明确要求,“谁污染就追究谁的责任”。 D:是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还是争取发展经济和环保双赢,这是关系到保证我市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当时,人们对空间和时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可分的;二是空间和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小段组成的。 B:山东省提出“抬龙头,摆龙尾,全身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设海上山东,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 C: 杨绛先生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出长篇小说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这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