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 “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6.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 一项是 (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6.C(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7.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8.A(B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以偏盖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神州五号”升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B: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C:2007年6月聊城市首批23户贫困居民领到廉租住房补贴,之后又有第二批10户领到了补贴,我市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D:平民画家田棒棒的一件作品被一个香港人办的全球华人书画展入选了,给他带来的信件中就有入选通知和参展证。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从五岁那年起,他就离开了生养他的故乡,远涉重洋,到异国谋生, 异乡,他倍加思念故土亲月。 ②他们低价买进,转手高价卖出,从中 暴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④ 五月底,该厂创他利润十二万元。

A:作客 牟取 化装 截至 B:作客 攫取 化妆 截止 C:做客 攫取 化装 截止 D:做客 牟取 化妆 截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世界上第一位讲授成功学的杰出人物、世界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在他全球畅销几千万册的《思考致富》中,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成功学理念:“过桥抽板”。

当然,他所倡导的“过桥抽板”,绝不是教导我们要忘恩负义,而是告诉我们在做一项不是能够轻易实现的事业时,最好把自己的退路切断,让自己无路可退,这样才能激发我们所有的潜力,调动所有的激情,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请以“退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帕瓦罗蒂的悲伤

朱伟

帕瓦罗蒂的死其实是没有悬念。不到两年前,他的最后一次全球告别演出到北京,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音乐会在嘈杂的北京体育馆开幕,导致半个北京城交通瘫痪。在那个夜晚,看他披着漂亮的彩色围巾端坐在宝座灯光下,以电扇降温,借话筒以油滑的声音控制,像演唱流行歌曲一样绘声绘色演唱《今夜无人入眠》,来收获迷信他声音的大众狂欢,我只感到一种悲伤。那个夜晚,作为一个他曾充满磁性声音的热爱者,我已经向他告别过了。或者说,那是一个彻底冻结了我对他热情的夜晚,那个夜晚,刻薄些说,心中那个曾燃烧过我激情的老帕已经死了。

我心中那个帕瓦罗蒂其实活在六、七十年代。1965年他30岁,在斯卡拉歌剧院与只比他大8个月的摩德纳老乡、比他先成名的著名女高音弗蕾妮合作,唱《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而成名。他最有名的成名唱就是鲁道夫那首充满真情的《你这冰冷的小手》。那时的老帕,充满情感容积的声音真是构成了极迷人的男性磁性厚度。著名指挥家波宁吉就因为看中了他的声音可开发性,才拉他开始了与自己妻子,著名女高音萨瑟兰的合作。

萨瑟兰与帕瓦罗蒂的合作,使老帕的声音能量得以进一步发挥。萨瑟兰在六十年代取代声音已经衰竭的卡拉斯成为女高音之王,她的声音比卡拉斯更有高度、更漂亮。我一直觉得帕瓦罗蒂的高音之王,实在是她培育、激发的结果。他们合作在1968年录制多尼采蒂的《军中女郎》,老帕在那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啊,多么快乐的日子》中,唱出了他一生最著名的连续9个漂亮的高音C.,那时他33岁,真是热力惊人。80年代后,他其实再不可能气势如虹地唱出这样的高音。萨瑟兰使他明白了美丽音色不仅是“音高的辉煌倾诉”,而且音高必须与漂亮的抒情结合起来,将高音域持续的华丽绵延成委婉曲折的诗意。随后,在贝里尼的《清教徒》中,他唱出了高音D.,从此稳坐了第一男高音的地位。

这第一是指他的声音高度,并非指声音的表现能力。他与萨瑟兰的组合,也成为卡拉斯与斯苔芳诺之后的最佳组合。应该说,从声音内涵与对角色理解的深度,帕瓦罗蒂与前辈那些伟大的男高音是不能比拟的。在他之前,整个五、六十年代,有那么多修养优秀的男高音:吉利、比约林、斯基帕、斯苔芳诺,声音一个比一个漂亮。强大的声音能量,也有科莱里、莫纳科。  

优秀男高音的标准,首先是声音的宽度,音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浓度与强度,音质还要漂亮,能表达声音的质量,这质量常常来自对角色的身份认同。帕瓦罗蒂最大的优势是音域的宽阔,而最大劣势则是典雅的气质,但这不妨碍他在六十年代后期与整个七十年代的能量发挥,其声音本身优势还是远超过了西班牙男高音多明戈,我以为在七十年代初:1971年《爱的甘醇》、《弄臣》;1972年《拉莫摩尔的露契亚》、《图兰朵》;1973年《清教徒》;全部是与萨瑟兰合作。他的黄金时代尾声大约是1984年与萨瑟兰合作的《诺尔玛》。

无论男高音还是女高音,热力四射、如雷贯耳、蛊惑人心的高音黄金期一般都很短暂。声音容积的急速大容量付出,很快就会使圆润的声音发干,宽阔的音域变窄。帕瓦罗蒂从1965年到1984年,延续了20年,已经是辉煌的结果。在我看来,他是在声音无法再满足歌剧生涯后,晚节不要,才渐渐堕落成为一个在大众舞台上,通过声音控制下的表演,疯狂赚钱的机器。这是一个从艺术走向骗术的过程。这行骗,指通过麦克风与高级音响,通过声音组织,不再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轻松放大声音效果,面对广场大众,获得了巨大的效果。他的演唱会,刻薄些说,其实就是越来越操控自如的声音游戏――当感情变成炫技需要,华丽就变成声音控制的油滑。

帕瓦罗蒂确实使歌剧向大众普及,大众不可能知道吉利,不可能知道弗蕾妮或者萨瑟兰,但全世界人都知道了他帕瓦罗蒂。他不需要拿出他真正唱高C.、高D.的声音,就能让全世界每个角落里人为他疯狂,成千成万人通过他,不知道普契尼,但认识了《今夜无人入眠》的旋律。这不知道是歌剧的幸运还是悲哀。

我是固执地认为,美丽的声音只在珍藏中,通过麦克风与音响来放大效果的声音,本不是真实的声音,所感受到的其实是虚假效果。在广场上、大会堂或者体育场里,那就没有多少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歌剧了。艺术只在小众保护下才可存在,所以那些优秀的高音美声都是以尽量减少演出,预防声音过度开采而维护自己的美丽音色――它是需要吝惜与珍藏的。

从这个意义,我以为,如果说帕瓦罗蒂是“最后的男高音”,那也是指他的1985年以前。八十年代后,歌剧的听众都开始老了,年轻一代不再需求认真计较音质高低了,艺术越来越冷落,歌剧院前已经门可罗雀了。被快餐哺育出来的人习惯了音响轰炸,谁还有耐心在歌剧院里慢慢分辨真正优秀的声音呢?

(引自2007年9月16日《燕赵都市报》,有删节)

19.请阐释“我心中那个帕瓦罗蒂其实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含义。(4分)

20.“悲伤”本应该指帕瓦罗蒂的去世,作者为什么要说成是“帕瓦罗蒂的悲伤”?(4分)

21.作者特意写到帕瓦罗蒂在北京的“全球告别演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22.文章说“这不知道是歌剧的幸运还是悲哀”,请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19.帕瓦罗蒂充满磁性的声音,在1985年之后已不存在,因为他借助话筒将真实的声音演变成为油滑的声音;(2分)充满情感容积的、极迷人的男性磁性厚度的声音的作品都是产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2分)

20.帕瓦罗蒂的演唱成为一种声音游戏,他从一个激情歌手堕落成一个在大众舞台上通过声音控制下的表演而疯狂赚钱的机器,(2分)这是一个从艺术走向骗术的过程,这是帕瓦罗蒂的整个艺术生涯的悲伤。(2分)所以说是“帕瓦罗蒂的悲伤”。

21.说明为什么“帕瓦罗蒂的死其实已经没有悬念”。(1分)作者将这场演唱会作为自己心中的帕瓦罗蒂死去的标志,通过对演唱会上帕瓦罗蒂的描写来说明此时的老帕已经不是曾经的帕瓦罗蒂。(2分)引出作者的悲伤,为下文作铺垫。(2分)

22.帕瓦罗蒂使歌剧走向大众,由高雅走向普及,是歌剧的幸运;(1分)他由真实走向虚假,使歌剧由重感情浓度和声音质量演变成操纵自如的声音游戏,是歌剧的悲哀;(1分)年轻一代已习惯音响轰炸,对于歌剧来说是悲哀的;(1分)高雅艺术应该积极寻找出路,避免走向末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时,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 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 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 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 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 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 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 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 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 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 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fó xiàng 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7 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9.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答:

20.“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

21.从全文看,“江南蓑衣”是一个寄寓了许多复杂情感的意象,请思考体会:

(1)从修辞角度简析“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这一句表达效果。(2 分)

答:

(2)“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3 分)

答:

2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5 分)

答:

19.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纵情山水闲适自得、无拘无束、陶醉自然的情怀。(2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古典作品中蓑衣所代表的古典诗意、高远冲淡、悠然闲适、清雅脱俗、潇洒逍遥、自由狂放的意趣和生活的欣赏。(2分)

20.“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①摆脱原有的艰辛而清贫的生活方式,(1分)②离开原本平静而和谐的农村,(1分)③改变自己原地跋涉的命运,追求理想的幸福的生活。(2分)(共4分,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的扣2分)

21.参考:(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原本拥有的、现已几乎失去的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2分)

   (2)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曾经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怀旧的情怀和平凡的生活、喧嚣的时代遗失的美好事物,古典诗意的东西。(写出四个即可,3分)

22.参考:

   (1)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2分)

   (2)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内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的平和的生活。(3分)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如不加重视,就会发展成疾病。预防和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因身体迅速发育,对因此而引起的形态和机能变化的不了解,产生疑惑和恐惧;另一方面,长期处于满负荷、持续不断的学习状态,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营养不当,造成亚健康状况。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帮助学生从亚健康状况转向健康状态。

答:

中学生  亚健康  教育工作者  对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3) 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1)东隅已逝 扪参历井仰胁息  (2)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抚壮而弃秽兮

(3)竟无语凝噎  乌鸟私情      (4)举匏尊以相属  蚍蜉撼大树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送客愁。

[注]:①李涉,唐代诗人。曾因事贬谪出京后,后被罢官流放。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作。

(1)有认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并作简要分析。(5分)

(1)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②同意。在“人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