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__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苹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__。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选自《散文》2008.3)
19.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__的陷阱。”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庄子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泥沼和陷阱中的?(4分)
20.作者说:“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结合全文,请分析其具体含意。(4分)
(1)庄子是雄浑的 。
(2)庄子是妩媚的 。
21.“庄子的翅膀”有什么含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深刻用意?(5分)
22.纵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表?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认识。(5分)
19.(1)生活环境的艰难。庄子家贫,为生活所迫,曾向监河侯贷粟;中年丧妻。(2分)
(2)政治环境险恶。君主威逼利诱,士人被围捕,生活在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2分)
20.(1)雄浑是指庄子有一双大鹏的翅膀,能够力拔山兮气盖世,扶摇直上九万里。(2分)
(2)妩媚是指庄子像一只蝴蝶,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2分)
21.(1)以“翅膀”来比喻庄子的思想。(2分)
(2)作者以此为题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庄子不屈从于政治、生活的压力,而能超凡脱俗,变得轻盈,懂得舍弃,崇尚自由的伟大思想。(3分)
22.思想感情:(1)对庄子人格及其思想的赞美与歌颂。(1分)
(2)对自我不能超脱世俗欲望的愧疚与无奈。(1分)
认识:可赞成,也可不赞成,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天行健, 。(《易・系辞下》)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水至清则无鱼, 。(《礼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江春行》)
(3) ,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身无彩凤双飞翼, 。(唐・李商隐《无题》)
(4)人世有代谢,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①君子以自强不息,长太息以掩涕兮②人至察则无徒,乱花渐欲迷人眼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有灵犀一点通④往来成古今,天街小雨润如酥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①。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渔阳:唐时征戍之地。
(1)《春闺思》使用叠字有什么艺术效果?(4分)
(2)两首诗都写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各有什么作用?(4分)
(1)“袅袅”写出柳条柔软细长随风摆动的情态,“青青”写出了桑叶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字生动地摹写出柳条、桑叶的情态、颜色,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4分)
(2)《春闺思》写春意盎然的城郊景象,不仅为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而且以乐景衬哀情,有力地衬托了她深切的思夫之情。《东栏梨花》借写东栏梨花盛开的美景,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所谓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性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节选自2007年8月4日《羊城晚报》)
6.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的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 )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成名作家虽再未有新作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6.A(由“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几句话可知。)
7.C(据原文知,“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只能说是有写作的欲望或可能,而只有在成名后又有优秀之作问世才能称为“可持续写作”)
8.C(据原文知,作家“昙花一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只有当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时,才涉及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B:从三月十四日到三月十九日,不法分子蛊惑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甘南州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致使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人民币。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将达尔富尔问题与奥运会挂钩,无助于达尔富尔问题,也有违体育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 D: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建议,高校招生应引入多元标准,不但要看高中生的高考成绩,还要看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传
窗子里的人喜欢向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作起,吹皱一波秋水,看雨飘落,路上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是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是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的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见凝结的浩然正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上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的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来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鉴赏。“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经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方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依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在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凤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而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的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的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够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9.第一段作者从们人喜欢看窗外景物随四季变化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分别概括唐人的窗、宋人的窗、清人的窗的特点。(6分)
21.如何理解“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攀篱的渴望”这句话的含意?(3分)
22.结合文意,说说窗外与人生的关系实际上是指什么关系,我们当今的中学生应该怎样把握它。(5分)
19.[分析综合]
(1)开篇点题,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中的窗的作用。
(2)引出下文对抽象的窗(或“窗外人生”丰富内涵)的阐述。(2分)
20.[分析综合]
唐人的窗:开放大气,气势宏大。(2分)宋人的窗:精致秀气,充满才气。(2分)清人的窗:清新率性,包容万象。(2分)
21.[鉴赏评价]
人憋闷在屋里,视角会凝固,心智也会衰竭。(1分)人应该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思想才不会霉掉。(1分)临窗极目舒昂,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1分)
22.[探究]
窗外与人生的关系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人生的价值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2分)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内囚徒,而要从自己的小天地走出来,走进历史,走进现实生活,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2)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是李白性格中的可贵之处,也是其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之一,比如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宣告:“ ,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将进酒中》中的“ ,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3) ,翠峰如簇。 ,背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钟鼓馔玉不足贵
(3)千里澄江似练 征帆去棹残阳里
(4)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色
[宋]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①意?登高醉始回。
[注] 山公:指晋朝的山简。他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在此作者以山简自况。
(1)这首诗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请赏析“白鸟忽点破”一句中“点破”的妙处。(2分)
(1)这首诗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初托虚显,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2分。确认语,答“化虚为实”或“烘托”“衬托”等都可。)楼台被野台层层笼罩使人想象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阳,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又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4分。结合“起承转合”四联具体分析,各联只要扣紧“虚实”或“烘托”阐释合理即可得1分。)
(2)白鸟飞来,将白色的轻纱戳了一个洞,随即夕阳穿出云彩,呈现出一幅原野夕照图。用“点破”既写出颜色的对比、白鸟矫健的身姿,也反衬出野色之浓之深之厚,更为静的背景增加了几许动感,表现出诗人对野色的挚爱之情。(2分。从动静结合这一手法展开分析即可。)
9.B(乘:登上,踏上。)
10.C(A项介词“用”;B项动词“认为”;C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凭”;D项介词“把”)
11.C(③职务变化,⑥此时景帝当政,③⑥排除)
12.B(爰盎没有建议施以刑罚)
13.(1)淮南王在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相当骄横。(3分。“朝”1分,“居”1分,“处”1分)
(2)等到谋反被发觉后,皇上才征伐淮南王,之后把他流放到蜀地,用槛车押送。(4分。被动句1分,“征”1分,“迁”1分,“槛车”名词作状语1分)
(3)您只管走,我也将跟着你逃亡,我把亲老藏起来,您又何必担忧呢?(3分。“第”1分,“去”1分,“辟”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血液能帮助大脑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有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疾病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癫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__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自2007年10月24日《参考消息》)
6.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帮助大脑思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思考。
B.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在流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7.对文中划线句子“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
B.血液流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__收缩产生反应。
D.血液会使脑组织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不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血液不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还能调整信息在整个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6.D(A、B两项是从血液是大脑营养维持系统的角度来讲的;C项是此项研究前的观点,与血液无关系;D项见文本第四段。)
7.C(答非所问,题干要求是“血液……的影响”)
8.D(A项见第二段和第三段;B项见第四段;C项见第六段;D项文本无“改变”意,应是“预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