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人生的加减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800字以上。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比喻类的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譬如“加”可以理解为“加压”“提高要求等” ,“减”可以理解为“减压”“降低要求”等。参考思路:
给人生加点压,压力变动力
给人生减点压,轻装上阵
让人生增加些乐趣,减少些压力
得到与失去往往是平衡的:在一方面失去,却在另一方面得到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写作 (60分)
以“暴风雪中,让我们互相支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暴风雪”有两层意思:既可以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可以指人生中遭遇的痛苦、挫折、失败,当你面对这些“风雪”的时候,无论是集体、个体、社会、家庭,都需要有人支撑起来。鼓励、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的鼓励、帮助,都会使人充满信心地走出风雨,使社会、家庭变得和谐幸福。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大象生活在一片荒原中,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有一天,病魔突然降临到这个象群。经过抗争,象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挣脱了病魔的纠缠。可是,却有一只小象一直没能恢复过来,眼看就要支撑不住而倒下。然而,小象是不能倒的,它一倒下,就会因为巨大的内脏彼此压迫而损伤自己。倒下,意味着置自己于死地。就在小象即将倒下的那一刻,大象们两个一组轮流着用自己的身体夹住小象的身体,支撑着苟延残喘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终于,奇迹发生了,在大象们群体的呵护下,小象慢慢恢复了元气,最终病愈。
动物世界尚且有如此感人的一幕,何况是人类社会呢?当然,你也可以从反面立意,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地球次声研究
无论怎样细听,你都听不到地球的嗡鸣声,但它的确在嗡嗡作响。
这是一种远远低于人类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音:能量波在地壳内传播,使你脚下的大地每几分钟就起伏约百万分之三英寸。这种极小的波动最早是1998年由地震活动监控网络发现的,起初人们以为它的根源在于全球每天都会发生的多次小型地震。但近10年的研究忆已证明,这种理论无法解释地球为何会如此持续不断地发出嗡鸣声。
今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地震学家斯帕尔韦布(他原先从事海洋学研究)报告说,他发现了这种嗡鸣声可能的来源:它是大陆架上海浪拦击的结果。当两组背道而驰的海浪相撞时,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噪音向下传送到海底。这种能量引发了地球内部的震荡,产生了人耳听不到的轰鸣。韦布说:“它的能量相当于每天发生一次6级地震。”
事实证明,地球的嗡鸣声只是所谓次声波频率范围之内的许多神秘信号之一。次声波被粗略定义为波长大于56英尺的声波,其频率低于20赫兹(人类所能听到的最低音)。飓风、海啸和龙卷风也能制造它们自己独特的低频噪声。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次声,试图增进对这些破坏力巨大的自然事件的了解并搞清如何预测它们――某些动物或许已经拥有了这些技能。事实上,一些动物能发出它们自己的超低音,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远距离交流。
人们对次声研究的兴趣之所以很高,一大原因便是按照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引起的震荡。2004年,这些探测器帮助科学家证明了被怀疑为朝鲜核试验的事实其实是一列装载爆炸物的火车发生爆炸。同样的基本技术也可以用来记录原本听不到的自然界的声音。例如,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艾尔弗雷德・贝达德正在研发一个能在龙卷风袭地之前发现威胁的传感器网络。
NOAA的研究小组设立了数组传感器,它们彼此相隔百英里,能记录气压的细微变化――这是有波长较长的声波经过的迹象。数据被传送到博尔德的一个实验室,在那里科学家加以分析,寻找龙卷风来袭的预警信号。贝达德说:“气象服务的目标是一般提前约10分钟得到龙卷风警告。我们能提前30分钟在监测点发现警示信号。
密西西比大学物理学家亨利・巴斯领导的一个小组试图利用次声帮助预测正在形成的暴风。飓风掀起海浪,可能是导致地球嗡鸣声的因素之一,巴斯说,探测不同飓风发出的次声脉冲可能是“除利用卫星和飞机之处获得更多信息的一种方法。”
次声探测也许也能帮助人们预测火山的喷发。某些低频活动或许预示着火山很可能喷出高度可达3万英尺的火山灰。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学家米尔顿・加尔塞斯说,早期预警将极为有用,因为飞行员可以调整航线避开威胁。犹他州和怀俄明州已经在利用类似的次声监控探测雪崩。加尔塞斯还分析了引发2004年印尼海啸的海底地震过程中的低频声波,以期发现预警线索。
巴斯说,如果威力足够大,巨浪、火山、飓风、地震和雪崩等自然现象都会有自己的次声特征。因此,次声或许可以解释民间流传的这种说法:动物有第六感,能预知即将到来的自然灾害。
(选自2007年7月21日《参考消息》)
6.对文中“地球的嗡鸣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声音其实就是次声,是一种远远低于人类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音。
B.这种声音是1998年由地震活动监控网络发现的,它是是由全球每天都会发生的多次小型地震而引起的。
C.由于大陆架上两组背道而驰的海浪相撞,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噪音向下传送到海底,从而引发了地球内部的震荡,产生了这种人耳听不到的轰鸣。
D.这种声音是指声波波长大于56英尺,频率低于20赫兹,由飓风、海啸和龙卷风共同制造的低频噪声。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次声,试图增进对这些破坏力巨大的自然事件的了解并搞清如何预测它们,而某些动物已经拥有了这些技能。
B.2004年,一列装载爆炸物的火车发生爆炸,这件事曾被怀疑为朝鲜核试验。其实并非如此。
C.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艾尔弗雷德・贝达德已经建成一个能在龙卷风袭地之前发现威胁的传感器网络。
D.密西西比大学物理学家亨利・巴斯领导的一个小组试图利用次声帮助预测正在形成的暴风。他认为飓风掀起海浪是导致地球嗡鸣声的原因。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声探测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火山的喷发,这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使飞行员调整航线避开火山的喷发威胁。
B.加尔塞斯分析了引发2004年印尼海啸的海底地震过程中的低频声波,从而发现了印尼海啸的预警线索。
C.美国犹他州和怀俄明州已经在利用次声监控探测雪崩,雪崩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将可以避免。
D.动物有第六感,能预知即将到来的自然灾害,民间流传的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
6.答案:A(B.注意原文“起初人们以为”。C.这只是“这种嗡鸣声可能的来源”。D.“共同制造的低频噪声”错)
7.答案:B(A.“某些动物已经拥有了这些技能”错,只是可能。C.“已经建成”错,是正在研发。D.“他认为飓风掀起海浪是导致地球嗡鸣声的原因”错,原文是说“可能是导致地球嗡鸣声的因素之一”。)
8.答案:A(B.“发现了印尼海啸的预警线索”错,原文是“以期发现”。C.“雪崩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将可以避免”过于绝对。D.“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错,原文只是“或许可以解释”。)
下列句子表述简明,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部门进行了检查、评议、整顿等一系列艰难的工作。 D:多元化的时代表现出太多的价值断层,人们由于选择过多而陷入彷徨迷惑的时候特别需要一种安顿和抚慰,于是于丹的“心灵鸡汤”便应运而火了。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庞龙等人的一夜成名 了网络歌手。歌坛泥沙俱下,网络歌曲低俗不堪,有的废话连篇,有的语无伦次,有的淫言秽语。我们应坚决 这种恶俗化的风气,不能任由其 下去。我们要用优质的作品占领网络的阵地,让低俗的网络歌曲没有生存的空间。
A:刺激 抵制 蔓延 B:引诱 抵制 漫延 C:刺激 抑制 漫延 D:引诱 抑制 蔓延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五脏六腑 独当一面 望文生义 八杆子打不着 B:以儆效尤 劈荆斩棘 徇私枉法 口惠而实不至 C:自暴自弃 披星戴月 提纲挈领 不问青红皂白 D:乔装改扮 毛骨耸然 扪心自问 化干戈为玉帛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扬州是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风景城和文化城,个园、何园、二十四桥、瘦西湖公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________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②去年,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西安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在校大三学生的预聘________。③_______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_______备受重视。
A:界限 意向 由于/因而 B:界限 意见 因为/从而 C:界线 意见 由于/因而 D:界线 意向 因为/从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高强度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研制成功
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阿兰・魏德尔与美国陆军士兵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该碳纳米管纤维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应力才能折断,强度足以与钢铁相媲美。
碳纳米管是一种棉线状的碳分子,带有仅一个原子厚度的壁。虽然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导电性能,但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制作这种超强纤维,魏德尔在热炉中将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纳米管流。当这些碳纳米管在空中被捕获并围绕一个轴旋转时,就会形成一根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的纤维,而这些分子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缠绕速度,以便将碳纳米管更好地排列成线以及更紧密地包裹起来。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炉温和调整缠绕速度优化制作工艺,制作出的纤维强度较其他小组制作的要高出0.3倍。为了使制作的纤维密度更大,他们还在制作工艺中增加了一个步骤,让纤维通过丙酮气体。丙酮气体可在纤维上凝结成一层液体,由于表面张力效应将纳米管拉在一起,从而增强纤维强度。
新碳纳米纤维一般要在施以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时才发生断裂,强度要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常用材料芳纶,而且可与两种最高强度的商业材料――基纶和迪尼玛相抗衡。目前,研究人员已制作出一根单独的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9吉帕斯卡的应力,表现出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强性能,而用别的方法制作的碳纳米管纤维最多可承受3吉帕斯卡的应力。
魏德尔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为1毫米,这主要是因为纤维越长,包含的细微碳颗粒和其他缺陷就越有可能削弱它的强度。即便调节制作工艺,如调整缠绕速度和利用丙酮方法,都不能改变这些碳素颗粒,因此必须回到化学合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研究人员称,这种纤维最具前景的应用也许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
(《科技日报》2007年11月23日)
6.下列对“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棉线状碳分子,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
B.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由数十亿个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分子组成的纤维。
C.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导电性能强、承受应力强的新型纤维。
D.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通过调节炉温、调整缠绕速度等增强了强度的一种新型纤维。
7.下列说法不属于“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制作工艺”的一项是
A.调节炉温,使碳在热炉中汽化,吹出碳纳米管流。
B.调整缠绕速度,将碳纳米管排列成线并紧密地包裹起来。
C.纤维通过丙酮气体时,丙酮在纤维上凝结成液体,通过表面张力将纳米管拉在一起。
D.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改变细微碳素颗粒,增强纤维强度。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的应力是普通碳纳米管纤维承受应力的3倍之多。
B.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有1毫米长主要是受到制作工艺的制约。
C.新碳纳米纤维能承受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强度远远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基纶。
D.从发展的前景看,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可能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的最好原料。
6.A(“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说法错误)
7.D(“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不属于制作工艺)
8.C(基纶是一种高强度的商业材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巴金先生记述性、回忆性文字的汇编《我的家》,该书以图文的形式首次全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B: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保险合作伙伴,中国人保以更适合公众参加的形式,组织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服务奥运,分享奥运所带来的激情和欢乐。 C: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D: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要求各地各部门解除对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