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2、 , ,闻道有先后,术页有专攻,如是而已。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信可乐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阅读下面诗歌作品,回答问题(6分)
从 军 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借代的修辞手法。⑵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
72年前,有位权威的西方学者、思想家这样评论道:
“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fó jiāo ,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fó jiāo 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罗素语)
应当说,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富有远见的看法。
对于这一颇具魅力的话题,想必思考者会找出多种答案。但依我所见,关键是那种始终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不断给予自己民族以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百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回,披荆斩棘地不断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这种根植于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即使在今天,仍需加以弘扬和振奋。
孔子有过这样的议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一流传至今的名言,十分贴切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孟子也力主人在道德上要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孔子和孟子总结、阐述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铸造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方面,起到过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
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刻苦著称。而对于这一拼搏精神的归纳,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的高度概括。所谓“健”,亦即刚健,能动之意;所谓“自强不息”,亦即积极向上,永不停止之意。
说到民族精神,人们会想到《周易》中的另一句话:“厚德载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仅就团结意识,凝聚意识、凝聚精神而言,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像中国表现得这么突出。在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流传着“五双筷子折不断”等故事。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其寓意,无一不在倡导要有团结意识。而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更表明,中国人历来把团结视为力量,尤其是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形成抗敌的统一意志。很难想象,若是没有这种团结意识、凝聚意识,我们这个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繁衍到今天。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然不仅只是这些,但仅就这几方面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伟大,这种伟大又有着何等深厚的根基。
7.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团结凝聚的博爱精神。 B、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C.、心存社稷的爱国精神。 D、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8.从全文看,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富有远见的看法”指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幸存下来的文明实体。
B.、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东方原于伟大的民族精神。
C.、中国以持续的进化方式体现它强大的生命力。
D.、fó jiāo 、科学都影响过中国的发展,最终被中国兼收并蓄。
9.文中引证的材料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方面的材料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方面的材料有屈原、杜甫、范仲淹的诗句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C.、“宽容宽厚”,“自强不息”方面的材料有《周易》中的两处引文,一是“厚德载物”;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
D.、“民族气节”,“追求理想”方面的材料有苏武的“杖汉节牧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宪成的对联。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作者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B.、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伟大的,根基是深厚的。
C.、古今中外,多少人仁志士都在执着地追求民族精神,恪守民族气节。
D.、西方学者、思想家罗素对中国的发展所作的评论是客观的、中肯的。
7.A 8.B 9.C 10.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改正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B:关于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 C: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无济于事的。 D: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 他在做什么,并且 地在做。正是这种 ,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 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A:理解 觉解 了解 了解 B:理解 自觉 自觉 觉解 C:了解 自觉 觉解 觉解 D:了解 觉解 觉解 理解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沟壑 根深蒂固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B:撕杀 云云众生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C:挑剔 一言弊之 清波粼粼 目不遐接 D:衰竭 不为己甚 流觞曲水 奇怪叠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皆有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其所乐;大乐亦乐,小乐亦乐,乐在其中。世间万物,无不可乐;人生百态,乐象万千。
你有何乐?你将何乐?你如何看待乐?请以“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听那立体的乡愁
-------董桥
法国鸿儒罗兰・巴尔特谈写作环境和书斋文具,说他不作兴在旅馆客房里写文章,原因不关气氛,不关装潢,但嫌它格局铺设不得其体,并戏言云:“人家称我是结构主义者,信口雌黄!”他惯常上午九点半钟到一点钟在卧房伏案工作;卧房里还有一台钢琴供他天天中午两点半弹奏。再有就是一堆画具,星期天没事总会画几笔。书桌要木头做的;书桌边还要另设一张桌子摆放文房杂物;打字机、索引架各得其所。巴尔特爱笔成痴,喜欢买各种笔,写一篇文章总爱新笔旧笔换来换去地写。他连鹅毛笔都用,可是绝对不用圆珠笔,说是这种笔只配偶尔记记零星杂感,勾画不出惬意飞动的文思。他始终最爱用细致的自来水笔,觉得一管在握,锋棱崭然,毫发无憾,意到笔到!
写作原是家庭“手工业”,今昔中外“作坊环境”流露作家生平趣尚不说,纸笔之类的生产工具作家大半都相当考究。明代屠隆官拜礼部主事,遭小人构陷,归隐之后家境虽然贫寒,居然念念不忘经营书斋情调,种兰养鳞之外,洗砚池边更沃以饭渖,引出绿褥似的青苔;墙下又葬了薜荔,经常洒些鱼腥水,日子久了,藤萝蔓生,月色下浑如水府,别饶佳趣。至于斋中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更是制作不俗,铺设得体,入目心神为之一爽。这些“清规”,正是罗兰・巴尔特所说作家的写作“礼仪”,仿佛中世纪教会寺院抄写经书的人要默坐一整天才可以动笔一样神圣;巴尔特甚至向往中国古人重视书道、临池专心如僧侣摒除杂念的毅力。这样的流风,到了机械文明硬体发展撩人魂魄的今天,自然需要重新认识,另作安顿了。
“我不断在认真改造自己去适应时代潮流”,罗兰・巴尔特说。他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天天花半个小时练习打字,希望“打”出更有“打字机风味的文稿”。他说他的写作过程通常分成手写和打字两个阶段:先是把“情志”笔之于书,求其心手之相合,变成手写原稿;然后是把手稿誊清成印刷体的打字原稿准备付梓销售。巴尔特事忙,偶然不得不劳烦别人用打字机代誊手稿,却觉得这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打字员受雇主牵制迹近奴隶之受束缚,而写作的天地其实是最讲求自由抒发情志的天地!于是,惟一办法就是巴尔特自己练习打字,希望从此可以不必手写草稿而是直接用打字机打出文章,巴尔特毕竟到死都舍不得全盘放弃“笔”耕的乐趣,宁愿自叹落伍也不轻心冷落案头那些笔。
中国旧式读书人之重书道,固然是以书判取士的形势所迫,可也有不少是性之所近;这里头当有思古幽情在作祟。湖北杨守敬以书名天下,家中收藏古人书画很多,可惜身后家人不知宝爱,纷纷给日本人重价买走,只剩一些友朋书札充塞一楼。中国书道之衰微的确影响文人的兴味和文章的风韵;现在中文有了打字机,慢慢一定普遍于案牍之实际应用,中国作家迟早都要深刻领略“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但是,只要作家“情志”未死,写作“礼仪”不衰,尽量在手写原稿和打字原稿上追求一丝美感,那么,中国文人的手稿上起码应有应规入矩的馆阁体钢笔字可看,虽然无复魏晋飘逸之风,六朝碑版之意,到底自成锋棱,心手相合,文章连带也透出些远古的幽思来。
机械文明用硬体部件镶起崭新的按钮文化;消费市场以精密的资讯系统撒开软体产品的发展网路;传播知识的途径和推广智慧的管道像蔓生的藤萝越缠越密越远;物质的实利主义给现代生活垫上青苔那么舒服的绿褥,可是,枕在这一床柔波上的梦,到底该是缤纷激光的幻象还是苍翠田园的倒影,却正是现代人无从自释的困惑。生活情趣和文化艺术于是开始在高雅和通俗的死胡同里兜圈子,始终摆脱不掉消费社会带给他们的压力。美国诗人Frank心伤世变之余不再太息:“太多诗人都像中年母亲逼孩子吃太多熟肉和土豆。我才不管他们吃不吃。强迫人家多吃会把人弄瘦。谁都不必吸取自己不需要的经验;他们不需要诗歌就让他们去吧。我其实也喜欢看电影。”用不惯打字机的人还是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甚至毛笔;激光毕竟没有射断历史的细流。钢琴家荷洛维兹可以亲身到衣香鬓影的米兰歌剧院演奏,可是,纽约卡内基堂却同时放映他的演奏影片,运用现代立体效果数码录音技术捕捉当年肖邦的千缕乡愁。
Vanity“英国热”专辑,讨论今日美国人崇拜、模仿英国古龙气派的现象,从中对照英国人的文雅和美国人的冲劲、英国人的偃蹇和美国人的达观、英国人对过去的眷恋和美国人对未来的信心。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来的信上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罗兰・巴尔特的写作环境和书斋文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罗兰・巴尔特一面天天练习打字,希望“打”出更有“打字机风味的文稿”,然而终于“到死都舍不得全盘放弃‘笔’耕的乐趣,宁愿自叹落伍也不轻心冷落案头那些笔”,这表明了罗兰・巴尔特怎样的认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通观全文,说说题目“听那立体的乡愁”应如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整篇散文通过对罗兰・巴尔特爱笔成痴的描写,旨在表明许多优秀作家都有与众不同的“生平趣尚”,正如明代屠隆在洗砚池边种薜荔、洒鱼腥水之举一般。
B. 作者认为中国书道之衰微影响了文人的兴味和文章的风韵,所以在“机械文明硬体发展撩人魂魄的今天”,作家尽量在手写原稿和打字原稿上追求一丝美感是坚守情志的一种表现。
C. 文章从作家书写文章面对的困惑写起,含蓄地批评了追逐时尚导致传统文明被疏远淡化的现代“文明病”。
D. 美国诗人Frank“逼孩子吃太多熟肉和土豆”的比喻反映了他面对物利当先的社会中高雅和通俗的冲突的绝望、无奈的情趣。
E. 作者此文的立意并不特意贬抑现代文明,也并不认为传统文明在缤纷陆离的现代生活已经彻底颓败。
18.说明“作坊环境”流露出作家的“生平趣尚”(或答“作家的创作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与作家主观的审美情趣关系密切”亦可),为下文谈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埋下伏笔(或“为下文讨论作家面对‘机械文明硬体发展’的现实世界的精神困惑作好铺垫”)。
19.罗兰・巴尔特认识到写作的天地是最讲求自由抒发情志的天地。因此,他试图通过自己打字来体验与“笔耕”同等的乐趣,但实际上做不到。
20.现代人只有找到“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才能站在“历史的通道”感受“时代的气息”,获得最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趣。
21.B E
补写名言名句空缺部分。(4分)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②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纵有健妇把锄犁, 。 ④盘飧市远无兼味, 。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天生我材必有用
(3)禾生陇亩无东西 (4)樽酒家贫只旧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村 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试从表现手法、修辞方面加以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1)写景动静结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2)通过对初秋晚景的描写,表现一种悠闲中的失意,同时流露出漂泊在外的思乡愁绪。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