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思想界伸向传统文化的“橄榄枝”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__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rú jiāo 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rú jiāo 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rú jiāo 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__主义”――“仁义礼智信的__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陈明和倡导“政治儒学”的“新儒家”蒋庆的很多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zōng jiāo 。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5.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B.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将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
6.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
A.rú jiāo 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B.传统文化虽然有价值,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
C.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D.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7.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5.C。原文说“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老子思想非儒家文化)
6.B。(原文中刘军宁是据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接轨和融合是必要的)
7.D。(尚未成为“政治儒学”)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 B:詹姆斯・乔伊斯是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创作“宣告了19世纪的末日”,“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 C:“福娃妮妮”的造型创意来源于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在体操比赛中登场,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D: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无法传播流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联合国各成员国都有义务交纳会费,根据规定,美国资金必须负责联合国运行费用的20%。 B: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掀起高潮,现代派文学带来的影响不只是浮光掠影式的,而是深入到中国作家民族意识当中去的。 C:十一长假在即,有关部门就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提价一事作了听证,可是听证结果似乎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D:走进长影世纪城,如同走进梦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体现着长影的魅力,体现着长春人的浪漫与热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杆跳世界记录,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无人打破。在参加“国家勋章”的授勋典礼上,记者纷纷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勃卡微笑着说:“很简单,每次撑杆跳之前,我先让自己的意念‘跳过’横杆。”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卡耐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就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我又赢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者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立意,文体自定,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7题。
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来压抑我,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了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双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__,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4.第①段写道“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就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15.结合原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4分)
这种自卫和__,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① “自卫”指的是
。(2分)
②“__”指的是
。(2分)
16.第⑥段画线句中的“梅瓣、鹤羽”、“书签”分别比喻什么?运用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7.作者是如何认识林和靖式的“安贫乐道”的?结合学过的知识,举例谈谈你怎样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中这类隐逸现象。(6分)
答:
14.这两条长堤是为了解决人民疾苦而修建的。(2分)它美得自然。(2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2分)
15.“自卫”指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碰壁受阻,急流勇退,隐居山林的行为。(2分)
“__”指的是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行为。(2分)
16.“梅瓣”“鹤羽”比喻那些艺术水平很高,但缺乏硬朗的主体精神和天下意识的只能算是一种残缺的美丽的隐士作品(2分);“书签”比喻在传统文化中起到提示性(标志性)作用,但并不能进入(代表)民族精神的作品(2分)。作者采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林和靖式的知识分子采用独善其身的做法对文明发展的危害,充满了忧患意识。(2分)
17.(1)林和靖和隐士逃避社会责任,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作者对此持惋惜、批评的态度(3分)
(2)答题要求:表明态度1分正确举例1分;分析阐述1分。
示例: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是中国文化人无奈的选择,它为知识分子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节操提供了可能。比如庄子,不能改变当时__的社会,但他拒绝了权势的媒聘,选择了在众人都昏睡时,独自看守着心灵的月亮,其高风亮节为后代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3分)
(以下态度均可:①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是中国传统文人一种较为普遍(无奈)的选择。②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为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节操提供了可能。③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的确是对个人才华和社会文明的极大浪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8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 兴
武元衡(唐)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这两首诗都写了春,从时间上看有什么不同?请分别说明理由。(4分)
答:
(2)从诗歌表达的情感、主题看,两首诗有何不同?请分别陈述理由。(4分)
答:
(1)《城东早春》写初春之景。(1分)绿柳新萌,其色嫩黄,“才”字“半”字,用细节写出了早春之柳的风姿。(1分)《春兴》写暮春之景。(1分)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暗示春景即将消逝。(1分)
(2)《城东早春》重点写早春景色的清新可喜,环境的清幽。后两句写芳春时喧嚷若市,是来反衬作者对于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2分)《春兴》不但透露出了深切的乡思,也流露了对美好梦境的欣悦。作者因暮春景象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不可抑制。诗人想象新奇,春风多情,能把乡梦送到故乡。(2分)
8.A/胜:胜任。
9.C/A①代词,放在名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从”可译为“跟从谁”。②“为……所……”表被动。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C①②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从”。D①用在时间词后,协调音节,不译。②代词,指天下。
10.B/“在许下用屯田制来筹集军粮”不是任峻的“建议”。
1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向董卓发难的。(3分)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作妻子)。(4分)
(3)救济(他们的)急事(危急),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他的信用和道义被人们称颂。(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7题。
2009年,天空飘起人造云
儒勒・凡尔纳在1889年写的小说《2889年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中对未来景象作了各种畅想,其中就有人造云。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莱昂・布雷尼希表示,这个梦想很快就要成为现实。布雷尼希正和以色列的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可能在2009年投入使用的云朵制造技术。
墨西哥城,2005年。这个大都市是地球上众多“热岛”之一:城市中的黑色沥青路面吸收着太阳辐射,使市区气温比周围地区高了5至10度。热空气和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高处,在那里凝结成云。
布雷尼希的“基善”计划模仿的正是这种“热岛”效应,基善(Geshem)是西伯来语中“雨水”的意思。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基善”计划打算在靠近海洋的地区选择一块两平方公里的颜色较暗的地面,吸收太阳光热量,模仿云的形成过程。
试验区的气温升高后就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水蒸气上升到约1000米高度就会形成云,并产生降雨。目前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向天然云层喷洒碘化银,增加云层中的水分,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效果。但是“基善”计划希望能够达到人工制造雨云的目的。该计划的首个实验将在以色列的一个荒漠中进行,到2009年完成,将花费大约一亿美元资金。
“基善”计划是一大创举,因为它的目标是制造一片云,但其实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无意中制造出了人造云。这是因为在大海里航行的大轮船和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它们的烟囱和引擎在大气层里洒下微粒,成为水滴的凝结核,也就是说,这些微粒使水汽在它周围凝结成云。这就是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像白带子一样的云。
尽管普通人对此不加注意,这一现象对科学家来说却意义重大。这些人造云覆盖了地球
o.1%以上的面积,并且已经被证明能够对气候产生影响。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科学家证实,在2001年“9・11”__之后,9月11日至14日期间美国下令停止一切商业飞行,科学家将这段日子的气温与前30年空中运输正常进行的同时期相比,发现这段时间美国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气温上升情况在原来空中交通比较繁忙的州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天空中的人造云具有隔离效果,它们反射阳光,使部分太阳热量无法到达地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去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声称,微粒在云朵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个“锚”,它有利于水滴的形成,但同时也使水滴变得更小,即重量太轻,不容易成为雨落到地面。结果就是云层的厚度增加了,向空中反射的辐射更多,但是下的雨却少了。某些科学家将此作为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之一:如果云层向空中反射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地面的阳光将会减少,这意味着可以抵制温室效应,让天气变得凉快一些。代价是,雨下得少了。
(节选自《参考消息》)
5.以下对“基善”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善”计划是模仿墨西哥城的“热岛”效应制定的,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B.“基善”计划打算在靠近海洋的地区选择一块两平方公里的颜色较暗的地面,吸收太阳光热量,模仿云的形成过程。
C.从现在到2009年,“基善”计划的全部实验将在以色列的一个荒漠中进行,将花费大约一亿美元资金。
D.目前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向天然云层喷洒碘化银,增加云层中的水分,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效果,而“基善”计划是人工制造雨云。
6.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证实:云层可以抵制温室效应,让天气变得凉快一些。代价是,雨下得少了。
B.“9.11”之后的三天,美国全国平均气温比同时期正常飞行的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这是因为停止飞行后,空中没有飞机制造出来的人造云,降雨量也大大减少。
C.1889年,儒勒・凡尔纳畅想一千年后天空将飘起人造云,而这一畅想在一百多年后的2009年将提前变为现实。
D.空中的微粒有利于水滴的形成,但同时也使水滴变得更小,即重量太轻,不容易成为雨落到地面。
7.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善”计划制造出来的人造云和轮船、飞机制造出来的人造云都能向空中反射太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减少。
B.科学可以拯救干旱地区,可能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制造人造云。
C.“基善”计划是一大创举,因为它使人类第一次有意地制造出了一片雨云。
D.如果一个城市吸收太阳辐射的黑色沥青路面越多,那么这个城市的“热岛”效应将愈加明显。
5.C(错在“全部实验”,应该是“首个实验”)
6.D(A项,“云层可以抵制温室效应……雨下得少了”是某些科学家的看法,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B项,“降雨量也大大减少”并不是气温升高的原因,气温升高的原因是这三天空中没有飞机制造的人造云,从而使更多太阳热量到达地面。C项,原文“共同研究可能在2009年投入使用的云朵制造技术”,而C项将或然说成必然)
7.C(未曾制出,只是构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B:在进入2007年,即南京大屠杀事件70周年之际,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不但没有深刻反省,反而掀起了一股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更加猖狂地兴风作浪。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届时,奥林匹克的精神将随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火炬传遍世界,中国的古老文明也将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大家都 老部长赶快住院治疗,千万不要耽搁时间了。②罗天估反复问自己:“这次测试其他同学都过了,为什么 我不及格?”③我们知道,如果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减少相机的 ,相片的质量就会大大地提高。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学生都要 ,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而有所偏爱。⑤酒泉原是一片沙漠,现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它 一个绿洲,一个生态城市, 中国太空飞行所需要的卫星发射中心。
A:催促 偏偏 震动 一视同仁 不仅仅是/还是 B:督促 恰恰 振动 等量齐观 既是/又是 C:督促 偏偏 振动 同日而语 不仅仅是/还是 D:催促 恰恰 震动 相提并论 既是/又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