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从诗中“残”“尽”“飞”这些词语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诗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
①这些词语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空寂的气氛,为春、辛夷花,杏花的多变而感伤。(2分)。作用:在诗中起反衬作用,为下文写“怜幽竹”作铺垫。(2分)
②三、四两句的言中之意是对,不改清阴的翠竹的赞美。(2分)言外之意是对那些不畏春残、不屈世俗的人的节操的礼赞。(意思对即可)(2分)
美英“世界末日游”悄然升温
全球变暖导致了新的旅游业繁荣,因为度假者欣然接受旅游经营者所说的“世界末日旅游”――世界上一些景点面临着最严重的危险,在这些景点永远消失之前去看一看。
美国游客刚刚意识到地球面临的危险,他们率先涌向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北极和南极洲正在融化的冰川、太平洋正在下沉的岛屿以及澳大利亚令人叹为观止、但却正在逐渐消失的大堡礁……
英国游客也不甘落后。
《西部旅行时代》杂志主编肯・夏皮罗说,这个现象是旅游业今年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他说:“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毁灭旅游,旅游业人士对此反应热烈。”
“哪个地方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威胁,很多人就挑选那个地方作为度假目的地。旅游经营和旅游代理商都这么说。”
迄今为止,甚至闯劲更大的美国旅游业也没有把一些景点明确列为非看不可的“世界末日”景点。但是夏皮罗说,私下里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在旅游指南中也许不会这么说,但是他们在跟顾客交谈时会说,‘看看那里吧,以后就永远也看不到了’。”
来自西雅图的丹尼斯和斯泰茜・伍兹上周透露,他们选择度假目的地的根据是目的地面临环境威胁的严重程度。他们爬过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科学家们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有可能在15年内消失。现在每年约有1万名游客攀登这座位于坦桑尼亚境内的大山。
科学家称,极地的冰盖正在迅速融化。那里吸引的游客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的资料,去年到南极洲旅游的游客超过了3.7万人,这个数字是5年前的两倍。其中1/3的游客来自美国,1/7的游客来自英国。
经营极地旅游项目的夸克极地考察公司正在努力把经营能力扩大一倍。公司将开辟新的线路,其中包括到位于北极地区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的线路。
批评者说,大家“赶着在景点消失之前去看一看”,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趋势,因为游客要乘飞机等出行工具,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环保组织威尔・斯蒂格基金会发言人说:“如果某人想在某种东西消失之前去看看它,很难说他有什么过错。但是遗憾的是,在他们那样做的过程中,他们导致了问题的加剧。”
5.下面对“世界末日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变暖,导致世界上的一些风景点,如南极、北极等冰川的融化,于是旅游经营者就公开鼓动人们前去观看。
B.环境的变化让世界上一些风景点面临严重的威胁,于是人们就赶在这些景点消失之前去观看。
C.“世界末时游”悄然升温,让旅游业出现新的繁荣。
D.“世界末日游”的参与者以美英游客为主。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人刚刚意识到地球面临的危险,于是他们开始涌向正在逐渐消失的景点。
B.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依据是度假目的地受环境变化威胁的程度,哪个地方受全球变温威胁最大,人们就选择哪个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
C.《西部旅行时代》杂志主编肯・夏皮罗,把世界末日游称为毁灭旅游,遭到旅游业人士的激烈反对。
D.科学家指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在15年内消失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7.根据原文信息,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洋中岛屿的下沉以及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逐渐消失,让它们成为著名的景点,引来众多的游客。
B.美国的旅游业有闯劲,所以他们才不顾虑“末日游”的后果,私下里把正在消失的景点推介给美国游客。
C.去年去南极洲旅游的游客超过了3.7万人,这个数字是5年前的两倍,这势必加快南极洲冰川融化的速度。
D.大家“赶着在景点消失之前去看一看。”,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趋势,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而美国环保组织对此却说:“很难说他有什么错”,说明人们对“末日游”的看法是矛盾的。
5、A(“公开”错)
6、B(A项美国人应为美国游客,C项“遭到旅游业人士的激烈反对”错,D项“在15年内消失”错)
7、C(A项因果倒置,B项“不顾虑”错,D项说明“人们……矛盾的”错。)
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走进学校大门,向右一转弯,一个别致的花坛就映入眼帘, ① ② 煞是好看。 ①花坛上种有各种各样的鲜花 ②各种各样的鲜花种在上面 ③红的、黄的、紫的、米黄的,五颜六色 ④五颜六色,红的、黄的、紫的、米黄色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社会心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国家更加重视防御,也可能诱发国家间的安全困境,让国际政治出现不可预测的因素。 B:在一次关于儒学的讨论中,儒学专家主张年青人应多读《论语》,而青年人则认为儒家的谦让精神与时代的竞争精神矛盾,反对读《论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C: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明天有所规划,但是如果不付诸于行动,那么这些规划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一纸空文。 D: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是海峡两岸设计人员智慧的结晶,它以‘人’字为核心创意,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采用汉字创意吉祥物,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挑衅 拉拉队 风云变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诋毁 笔竿子 一泻千里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C:剪采 老俩口 抚膺长叹 窃勾者诛,窃国者侯 D:平空 金刚钻 搔首弄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古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根据要求,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拟写标语。语言要亲切、友善,鲜明生动,富有文采。(6分)
(1)(从运动员角度)展现各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答:
(2) (从观众角度)表现观众对运动员的热情期待。
答:
(1)信心百倍精神抖擞/奥运赛场勇争第一(2)北京拥抱你/古老的民族永远为你喝彩/热情的北京企盼你闪亮出场
读下面句子,完成(1)(2)题。(5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出惊人的让步。
(1)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了让步?(2分)
(2)把划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意思明白,不得改变原意。(3分)
(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2分)
(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国作出了,惊人的让步。(3分)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正在迅速缩小,很多冰川可能在2035年之前全部融化。
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不断缩小,将会使长江和恒河等中国和印度境内的河流变成在夏季干涸的季节性河流,并有可能最终导致该地区出现“难以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这两个国家,粮食价格可能上涨,预计人均粮食消费量可能下降。
鉴于冰川学家明确表示冰川正在迅速缩小,当前的挑战是使他们的调查结果转化为国家能源政策,拯救冰川。
喜马拉雅山冰川缩小将导致中印粮食短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一17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幅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地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4.(1)文中说:“看牡丹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为什么看牡丹一定要到洛阳去看?请概括回答。(4分)
(2)通读全文,概括回答牡丹拒绝了什么?(4分)
15.“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牡丹有什么个性?由牡丹的个性,你想到了历史上的哪些人?(6分)
1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7.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14.(1)(4分)①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②洛阳牡丹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每点2分)
(2)(4分)①拒绝寒冷和阴雨。②拒绝荣誉和赞颂。③拒绝权势和皇威。④拒绝萎顿和衰老。(4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二点3分)
15.(6分)①生时灿烂,死时壮烈。(2分)(答“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给1分)②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2分)庄子拒绝楚相,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2分)(答出两个人以上给2分)
16.(4分)感情充沛饱满,既凝练含蓄,又铿锵有力。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牡丹生命失去时的悲壮。
17.(4分)托物言志(象征或托物寓意借物抒情)。(2分)写牡丹的品位高贵,赞美人的追求高贵;写牡丹的拒绝,牡丹的卓尔不群,赞美人的特立不阿,铮铮铁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