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组是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婉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②④③⑤① D:③①②⑤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深度撞击号”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完成了航天史上人类航天器和彗星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壮举”。 B:如今的十一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的重点商贸企业十一期间销售额共1.2亿元,与去年同期销售额相比同比增长20%以上。 C:为这样一位剧作家编纂―本大型画册,展示他走过的艺术创作之路,汇编他已经建立的艺术业绩,这无疑是―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盛事。 D: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术课上,教授说:请给我画一缕清风。众多学生不解,迟迟不能落笔。

教授提示说:风虽无形,物却有形,物随风动,风走物形 。学生们恍然大悟,笔走如飞。有的画了一株摇摇摆摆的竹子,有的画了一湖荡波的湖水,还有的画了一株歪歪斜斜的烟……教授点了点头,这就是了。

有学生问:教授,我们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那么该怎样评定谁画得好坏呢?

教授说:这就要看你们所表达的意境了。竹虽摇摆但不屈服,水漾微波未必遂流,云飞天际飘荡一生,青烟斜上也非悠闲……风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风会给人愉悦也会给人烦忧。这画上面一缕风的线条,正是你们的心境啊!

人的心境其实就如风的线条。心境无形却能指导有形。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心境的坦露。

要求:依据上述材料主旨,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仿照下面的句子形式,写两句话。(4分)

泉的一声叮咚,是一首《山居秋瞑》阅读后,流出的柔美低吟――这便是清幽。

仿写:

(1)花的几缕余香,是一篇《醉花阴》展开后,飘落的哀婉眼眸――这便是离愁。

(2)风中阵阵林啸,是一曲《听松》演奏时,漾出的民族浩气――这便是英雄。

认真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就“2007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的话题,在后边的空格处续写句子。(5分)

2007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分别为:十七大人民币升值 奥运,嫦娥一号 加息 华南虎 物价上涨 物权法

专家认为,评选出这十大流语,说明了当代中国人至少具有如下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5字)

(1)

(2)

(1)强烈的社会关注和忧患意识。(3分)(2)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夕阳无限好

(美国)E.・S.・HILL

①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带我去逛市集。我走失了,找来找去找不到她,只得独自走回去。我东投西奔,指望撞见认得的东西。但到处全是陌生的房屋,看起来都像闭门却扫、闲人莫入的样子。我不敢敲任何一家的门,走到荒僻空地上的一棵树旁,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就睡着了。

②醒来已是黄昏。落日淡淡的残照染红了烟囱和屋顶。指顾间,天色渐渐暗得成了一片澄郁参半的深蓝,几乎像暮夜一般,第一颗明星出现了--我有求必应的星宿,果然又在那里。

③骤然间,我的天地豁然开朗了。这是我们求愿、洗脸、父亲回家、婴孩洗澡的神妙的当儿――这是爱心四溢的时刻。我坦然跑到最近的一家人家叩门。不到一小时就平安回家了。

④父母问我,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去求助。我说不出理由。至今还是说不出,只能说黄昏对我的魅力仍然存在,能祛除我的恐惧,振奋我的情绪。一到黄昏,我就比较胆壮。

⑤不说别的,单说灯光就亮起来了――可亲的灯光。冬天彤云密布、漫天大雪的傍晚,你踽踽步行回家,可曾乍见街灯静静地亮起来而觉得惊喜?刹那间,街灯排列在路旁,就像瞬息万变的天使,闪烁着霜也似的光轮,一路呵护,你便走得泰然无恐了。

⑥黄昏是归家的时候,是饥肠辘辘想吃晚餐的时候。劳利・李提起幼年在英国小乡村的往事,兴奋地写道:“太阳下山了。我们跑腿办事或在田野里乱撞了一天,回到那烟雾腾腾,温暖的厨房。归途中踏着路上每一块石头,浑身的骨头都快活得震颤。”

⑦傍晚回家固然很好,可是在黄昏出发,趣味之佳也不相上下。从白天到黑夜那一段宝贵的过渡时间,暗蓝色的天空似乎洋溢着魅力,寻幽探胜的机会显然就在眼前。在这时乘火车到城市去是不能再好的了。或者在麻雀欲睡,吱吱细语,夜虫初醒,唧唧争鸣的时候,在静悄悄的乡间小径里漫步,也其妙无比。你且去听听蟋蟀的低吟吧!

⑧在这时徜徉于附近一带,就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向灯烛辉煌的窗子望进去,人人似乎都在作什么准备。俊俏的少女对镜化妆。男孩子为客厅的壁炉生火。瞧!隔壁那屋子里,雍容华贵的太太在点蜡烛,家里晚上要有宴会。

⑨这当儿,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池塘里,半掩在小山或你家谷仓后边,或者在屋角流连,这些景色几乎你已遗忘。等你再去回顾,已经消逝了。

⑩到外边去……到某处去与夜相见……

⑾小孩子从屋里跑出去,在暮色苍茫中捉迷藏,多快乐啊!时间越晚,这个游戏越难玩,也越有意思。“我看见玛丽了!”可真是玛丽?还是幻象?魅影?一丝绿里带黄的光芒乍闪即逝,接着又一丝。那是萤火虫!快去捉啊!男孩子和女孩子飞跑,喧嚷,火辣辣的面颊拂着凉润的清风。他们在河边往返呼问:“你捉到一只了吗?”“我捉到的比你多!”

⑿情侣携手漫步,绝不理睬那三五成群的小孩子。我们镇上有一条俯临小瀑布的木桥,是幽期密约的胜地。年轻的情侣常在那里见面。他们凭着桥栏,把一粒鹅卵石或一片树叶投在瀑布里,或在河边皂荚树下徐步。木桥快让夜色笼罩的时候,再从桥上经过,走回家去。

⒀“有一天我会在日落时和你相会,像以前那样。”一个兵这么写信给他的情人。她把信里的话告诉了我。那天傍晚,我看见她独自伫立在那木桥上。在往事知多少的暮色中,她在桥上站了很久,把鹅卵石投在水里。

⒁我有个朋友,晚餐后常在阳台上独坐。“我爱黄昏的气息。”一次她告诉我。

⒂这句特别的话我一直没忘记。

⒃此后在黄昏,我便不能自已地领悟到季节不同的气息。我领悟到3月里空气中初透微熏的清新。我领悟到秋天野火飘过我们市镇的烟味,不禁勾起了乡思。

⒄冬天的黄昏,似乎最能引人入胜。海军上将李佳德・布尔德叙述南极罗斯冰障4个半月长的长夜将临情景,写道:“银绿色、长蛇似的极光,在东北方很文静地翕张、颤动。白昼即将终了,黑夜正在诞生――但却非常安静。在这一刹那间,人与宇宙成为一体,绝无可疑。我不由得不深信:这整个现象一定有一个意义,而且与人息息相关。”

⒅在黄昏无际的蓝霭中,人也许能超乎碌碌旋转的地球之外,而领悟到宇宙的奥秘和意义。

(选自《世界名家经典散文》第一卷 略有删改)

14.“夕阳”一词在文中除了指“落日”外,还有哪些含义?(4分)

答:

15.文章①至④段写儿时走失的一段经历,涉及到是否敲陌生人家的门求助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答:

16.文章标题虽为“夕阳无限好”,但有很多篇幅写人的活动。请在下面横线上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中描述的几段人的活动。(6分)

答:(1)

(2)

(3)

17.文章有多处黄昏时大自然的美景的描写,这对写人的活动有哪些作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具体说明。(6分)

答:作用:(1)

(2)

启示:

14、还有两个含义:(1)指一天中一个特定的时刻(或一天中的黄昏时刻或傍晚);(2)指黄昏时大自然的美景。

15、(6分)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2分)将白天走失后不敢敲陌生人家的门与黄昏来临时坦然敲门进行鲜明的对比,既引出本文赞美的对象――夕阳(2分)又突出了夕阳(黄昏)的美好,能增添人的力量,点明主旨。(2分)

16、(6分)(夕阳里)愉快而急切的归家;家庭生活和美温馨;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戏;恋人亲密地互诉衷肠。(只要回答三条即可)

17、作用:(1)烘托,大自然的美好,烘托了人性的美好,如第(11)段

(2)召唤作用,自然的美景使人沉思,使人恢复自然纯真的本性,如开头在黄昏的召唤之下找到家。

启示:人应高度融入大自然,才能回归自我,恢复美好的天性。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陈情表》)

(2)携幼入室, 倚南窗以寄傲,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辟》)

(1)零丁孤苦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2)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从诗中“残”“尽”“飞”这些词语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诗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

①这些词语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空寂的气氛,为春、辛夷花,杏花的多变而感伤。(2分)。作用:在诗中起反衬作用,为下文写“怜幽竹”作铺垫。(2分)

②三、四两句的言中之意是对,不改清阴的翠竹的赞美。(2分)言外之意是对那些不畏春残、不屈世俗的人的节操的礼赞。(意思对即可)(2分)

美英“世界末日游”悄然升温

全球变暖导致了新的旅游业繁荣,因为度假者欣然接受旅游经营者所说的“世界末日旅游”――世界上一些景点面临着最严重的危险,在这些景点永远消失之前去看一看。

美国游客刚刚意识到地球面临的危险,他们率先涌向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北极和南极洲正在融化的冰川、太平洋正在下沉的岛屿以及澳大利亚令人叹为观止、但却正在逐渐消失的大堡礁……

英国游客也不甘落后。

《西部旅行时代》杂志主编肯・夏皮罗说,这个现象是旅游业今年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他说:“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毁灭旅游,旅游业人士对此反应热烈。”

“哪个地方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威胁,很多人就挑选那个地方作为度假目的地。旅游经营和旅游代理商都这么说。”

迄今为止,甚至闯劲更大的美国旅游业也没有把一些景点明确列为非看不可的“世界末日”景点。但是夏皮罗说,私下里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在旅游指南中也许不会这么说,但是他们在跟顾客交谈时会说,‘看看那里吧,以后就永远也看不到了’。”

来自西雅图的丹尼斯和斯泰茜・伍兹上周透露,他们选择度假目的地的根据是目的地面临环境威胁的严重程度。他们爬过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科学家们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有可能在15年内消失。现在每年约有1万名游客攀登这座位于坦桑尼亚境内的大山。

科学家称,极地的冰盖正在迅速融化。那里吸引的游客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的资料,去年到南极洲旅游的游客超过了3.7万人,这个数字是5年前的两倍。其中1/3的游客来自美国,1/7的游客来自英国。

经营极地旅游项目的夸克极地考察公司正在努力把经营能力扩大一倍。公司将开辟新的线路,其中包括到位于北极地区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的线路。

批评者说,大家“赶着在景点消失之前去看一看”,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趋势,因为游客要乘飞机等出行工具,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环保组织威尔・斯蒂格基金会发言人说:“如果某人想在某种东西消失之前去看看它,很难说他有什么过错。但是遗憾的是,在他们那样做的过程中,他们导致了问题的加剧。”

5.下面对“世界末日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变暖,导致世界上的一些风景点,如南极、北极等冰川的融化,于是旅游经营者就公开鼓动人们前去观看。

B.环境的变化让世界上一些风景点面临严重的威胁,于是人们就赶在这些景点消失之前去观看。

C.“世界末时游”悄然升温,让旅游业出现新的繁荣。

D.“世界末日游”的参与者以美英游客为主。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人刚刚意识到地球面临的危险,于是他们开始涌向正在逐渐消失的景点。

B.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依据是度假目的地受环境变化威胁的程度,哪个地方受全球变温威胁最大,人们就选择哪个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

C.《西部旅行时代》杂志主编肯・夏皮罗,把世界末日游称为毁灭旅游,遭到旅游业人士的激烈反对。

D.科学家指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在15年内消失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7.根据原文信息,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洋中岛屿的下沉以及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逐渐消失,让它们成为著名的景点,引来众多的游客。

B.美国的旅游业有闯劲,所以他们才不顾虑“末日游”的后果,私下里把正在消失的景点推介给美国游客。

C.去年去南极洲旅游的游客超过了3.7万人,这个数字是5年前的两倍,这势必加快南极洲冰川融化的速度。

D.大家“赶着在景点消失之前去看一看。”,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趋势,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而美国环保组织对此却说:“很难说他有什么错”,说明人们对“末日游”的看法是矛盾的。

5、A(“公开”错) 

6、B(A项美国人应为美国游客,C项“遭到旅游业人士的激烈反对”错,D项“在15年内消失”错)

7、C(A项因果倒置,B项“不顾虑”错,D项说明“人们……矛盾的”错。)

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走进学校大门,向右一转弯,一个别致的花坛就映入眼帘, 煞是好看。 ①花坛上种有各种各样的鲜花 ②各种各样的鲜花种在上面 ③红的、黄的、紫的、米黄的,五颜六色 ④五颜六色,红的、黄的、紫的、米黄色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