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56岁的恩施汉子陈立强,独身侍母30年。为了给母亲治病,他攀悬崖,尝百草,冒死自试药方,终于将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今年9月,他在社会爱心的传递和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带母亲去北京看了__。
22岁的武汉大学女大学生黄来女,背着身患重病的父亲上大学,困境中,孝女撑起了
一片天。今年9月,她当选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分参照2007年全国高考试卷(湖北卷)作文评分标准。
一句关爱的话语常常使人倍感温暖。请你为公交车上设置的孕妇席和老弱病残席各写一条形象而有意味的温馨提示语。(4分)
示例:
欢迎您再次乘坐――这是您的流动之家。
(1)请给孕妇让个座――
(2)请给老人让个座――
示例:两颗心共同地感谢您。您的站立是人格的魅力。(提示语兼有形象和意味者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歌,一条无尽的路
王宗仁
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支歌。
生命有各种的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支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它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肉。今天的酸楚在圣歌的音符上,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我敢说,在高原军营里不会唱这支歌的军人是很少的,不管谁唱时都是泪水洗面,情动昆仑。
那些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又从这支歌结束。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地方。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中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高原军人同样是爹娘身上掉下来的亲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心儿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支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得这么广。战士们在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三十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巴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此刻,这位营长不在军营里呆着,却孤身一人出来顶着燥热的日头跪在唐古拉山中的一个山坡上,三叩首,两作揖,泪流满面。他在敬哪路山神?不,他在祭父。
他的面前放着三碗特做的高原风味饭菜:手抓羊肉,凉拌野葱,酥油茶。他举起酒杯,遥对家乡四川的方向,泪声涟涟地说:
“爸,不孝之子和奎向你赎罪。在你病重时,儿没有给你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是你走后的第三天,儿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为你送行,愿你在天之灵,尝尝儿亲手做的这些饭菜……”
温酒洒在了雪山上,郭和奎放声嚎哭。
父亲于三天前患胃癌病逝。家里曾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见儿面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尽管郭和奎已经三年未回家了,也难以满足父亲这情理之中的要求。世界屋脊上这个军营的天地由他撑着,战勤任务压在肩,他追日赶月地忙着还觉时间太少,哪能给他匀出探望父亲的暇空儿?父亲等不来儿子终于去了,他是睁着眼睛走的。
后来,和奎得知,老人那双眼睛一直不闭,入殓前母亲给他揉了又揉,眼睛就是不合……
郭和奎是个负债者,他欠父亲的情太多了,脚下的冻土地因而显得沉重。现在,这三种风味饭菜就能抵还得清吗?
雪山上,郭和奎的哭声撞击着冰冷的雪峰,撞击着过路人的心!
(节选自《散文百家》1995.3)
16.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不会唱这支歌的军人是很少的,不管谁唱时都是泪水洗面,情动昆仑”?(4分)
17.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祖国的地方。
18.作者描写郭和奎营长高原祭父的行为的意图是什么?(4分)
19.围绕《西部好儿郎》这首歌的内容,全文在选材构思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6分)
16.这首歌既表现高原战土思念亲人的感情,又突现了他们献身祖国的精神世界。(2分)。歌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真情的抒发,所以唱时泪水洗面,情动昆仑。(2分)
17.报效祖国的地方虽不是拼杀的战场,但娘知道单调枯燥的日子里会更思念亲人;(2分)艰苦的生活、恶劣的气候,比战场更考验人的毅力和勇气,平淡比壮烈更使人难耐,战士就是这样为祖国献身。(2分)
18 .借高原战士郭和奎高原祭父的行为去突现《西部好儿郎》这首歌的壮美的旋律,表现高原战士献身祖国的情怀。(4分)
19.全文围绕歌词内容,采用虚与实、点和面结合的方式,先写“我眼前交替出现的两幅画面,从面上表现高原上的战士和家中母亲间的相互思念之情,再写唐古拉山上郭和奎营长温酒祭父、放声嚎哭的场景,从点上突现战士尽忠报国、献身祖国的精神。一虚一实,从点到面的结合,构成了这首歌激昂高亢、浑厚沧桑、催人奋进、夺人心志的旋律。(特色3分,特色的作用3分,共6分。)
填空。(6分)
(1)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① ”,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 ,池鱼思故渊”,表达了退隐回归田园生活的决心和愿望;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 ③ ”,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 ④ ”,表现了亲人两地相隔相互守望而不能相见的深切哀怨。
(2)《闺塾》选自明代戏曲家 ⑤ 的爱情剧《牡丹亭》,揭示出严格的封建教育孕育的却是叛逆__和对爱情幸福的追求的道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⑥ 》,抒发了对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羁鸟恋旧林 ③却是旧时相识 ④脉脉不得语 ⑤汤显祖 ⑥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长流。
同作逐巨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2)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二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 “忆” 友时的景象:在一轮孤月的潇湘之上,猿啼声声闯入梦境,梦中充满思念友人的愁绪。这是虚写猿声。刘诗是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凄氛围。(要点:王诗) “忆” 梦中猿声是虚写,刘诗送别分手黄昏时的猿声是实写,各2分。)
(2)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的凄凉景象之中寓有离别时的悲凉难舍之情。(2分)刘诗以 “青山万里 ” 与 “一孤月” 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的孤寂,又表达了诗人对大圣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的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2分)
10.A ( “将” ,扶持。与 “出门相扶将” 的 “将” 同。)
11.B ( ①为老母乞讨的等速,并非所 “养” 。④为 “母” 述自己 “告乞”的原因。⑥为 “走投太守” 时所言述的内容。)
12.A ( “相约前往” 说法错误,并非相约,只是逃难相遇。)
13.(1)便互相问了姓名,各自说了遭受战乱流离所的状况而显出悲伤的神情。(3分。因:于是,便;恻然,悲伤神情,1分;句意1分。)
(2)我们都没有了亲人,今天有幸能够相逢相会,这也是老天使我们这样的。(4分。“骨肉” “得” “然”各1分,句意1分。)
(3)以五人重孝义为好事,认为可以表彰。(3分。“善” “旌”各1分,句意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遗传工程树――潘多拉之盒?
为使树木能够在更高的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的水果,或更容易地转变成纸浆,或更快地成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力求更多地改变树木的基因。
此外,遗传工程树的支持者还指出新型树种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树种有所裨益。例如,采伐新型树种能够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还有些人说,如器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时这种技术已经存在,就可能使美因栗树免于濒临灭绝.
然而评论家却把这些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称为“弗兰肯斯秦因怪树”,认为这些有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树种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的“尊贵君主”松树也许会被实验室制造的巨树所取代。正当中国和巴西时松树和苹果树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时,美国的论战已经超越了实验室、象牙塔和试验林的边界,
南卡罗来纳州南方林业网络的负责人佩里说:“我们观察到美圆的土地正在遭受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南部。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始于1986年首次种植遗传工程烟草之时,而美国科学家在此前l0年才刚刚找到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良基因的方法。
现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新的树种,而在于是否该这么做。南部――美国成长最快的纸浆生产地――最有可能成为种植商用试验林的地区。美国农业部收到100多份申请,要求使用遗传工程树。即便在金考公司(Kinko’s)这样的用纸大户表示不再使用遗传工程产品的情况下,这一技术仍然大行其道:
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为抵抗虫灾,夏威夷官员批准种植防虫番木瓜树。虫灾几乎使当地的种植被毁于一旦。新的树种已经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防部命令对树木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例如,有些树木的树叶在遭受生化袭击时会变色。
与大豆、小麦等转基因农作物不同的是遗传工程树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
忧虑之一是试验树种的种子会附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的原有面貌。但科学家告诫,这并不意味着新树种的种子会缓慢入侵:最终存活下来的树木须保留长寿必需的基因。树木基因专家吉姆・赫姆里克说:“在新树种野化的过程中,新的基因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根本就不会显现出来。”
除潜在的环境影响之外,这些树也会影响木材的商业用途。
如果某些用来造纸的木质较松软的树木在林中出现,锯木厂可能会在无意间将它们锯下当木材使用,最终发现它们过于松软,无法制成有用的板材。
赫姆里克说:“还是保守一点好。需要有人来提醒我们警惕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尽管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选自2004.4.18《参考消息》)
6.下列对“遗传工程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在更高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水果,或更容易转变成纸浆,或更快成材的树种。
B.能在被采伐时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的新型树种。
C.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的被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的树种。
D.在实验室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变基因的方法培育的树种。
7.下列不属于文中生物学家“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10年前刚刚找到改良基因的方法,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就已经开始了。
B.美国南部有可能成为商用试验树的种植地和纸浆生产基地,且农业部又收到100多份要求使用该树的申请。
C.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D.防虫番木瓜新树种使夏威夷的番木瓜树免受虫灾,巨大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了改变自然物种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8.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和巴西的遗传工程树研究刚起步时,美国土地上已是成片遗传工程体,且早被商业利用。
B.遗传新树种现在已经不是如何种植的问题,而是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该不该种的问题。
C.遗传工程树通过种子扩散到野生环境中后,最终存活下来的树能够保留长寿的原因。
D.遗传工程树通过买验室的培育,然后使它生长在野生环境中,形成人工的商业经济林。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濒临灭绝,而遗传工程技术可以使这些传统树种得到保护。
B.遗传工程树虽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的种子将在野生环境中扩散,破坏原生态森林的面貌。
C.遗传工程树在被利用过程中可能会被弄错它们的使用性质,从而影响木材的商业用途。
D.遗传工程树在野生环境中既可能以新基因影响其他树种,也可能只以自己的特征存在于周围环境中。
6.D (A中,如果加上“更多地改变基因”这一条件,“能够……或……或……或”的结果才符合“遗传工程树”的要求,否则,人们也可以理解传统的树种中的也有以上种种可能。B中,任何一种“新型树种”都能在被砍伐后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的可能,所以这种“新型树种”不能称得上绝对意义的“遗传工程树”。C中,即使“弗兰肯斯泰因怪树”属于“遗传工程树”,但它仅是一种个体,并不属于“遗传工程树”概念的全部。)
7.D (题干中“自然系统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的改变”是对遗传工程树侵害自然物种的一种担忧,而此项中“人们看到了改变自然物种……美好前景”,意思刚好与之相反,所以不能成为依据。)
8.C (文中说的是新树种的种子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面貌,而这种改变应是缓慢的,只有它保留长寿的基因,才会产生这种“改变”原来生态的结果,并不是说这种树本身能保留长寿的基因。)
9.B (原文是在 “忧虑” 条件下的一种可能性,离开这一条件,单独推断,只有将“将”改成“可能”才切合文意。)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公众参与环保的状况仍不尽如人意:参与环保的热情高.对环保的认知度低;“口头表示”的多,付诸行动的少;关注“门前雪”的多,留心“瓦上霜”的少。 B: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接受帮助之后说一声‘谢澍’是最基本的礼貌。”“一个接受了别人帮助而不知道感谢的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怎么想像他 会回报社会呢?” C:我国首部姓名登记单行法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已于今年6月研究起草完成,首次对公民起名作出了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 D:中国新的航天发射中心选址海南,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地理区位。纬度越低的发射场,地球离心力越大,发射有效载荷的成本越低,卫星可以消耗较少的能量就能达到顶定轨道。
北欧从气候来讲,每年有半年是冰天雪地的冬季;从地理位置看,僻处于欧洲一角。但经济发展水平在欧洲乃至全球却名列前茅。请根据下列文段,用四个关键词概括其中缘由。
作为高水平教育和研发的有效补充和配套措施,北欧五国的科技和产业界一直重视并积极推动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力争在创意设计以及科技、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立于1845年的瑞典工业设计协会,是全球最早的手工艺行业和创意交流组织;成立于1875年的芬兰手工艺和设计协会,在促进国内外工程师、设计师与制造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挪威,许多半官方或民间组织致力于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和创新服务网络。有的行业组织还同政府驻外机构合作,将行业信息和科技创新的服务网络延伸到世界各地。北欧国家还着力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这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北欧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明显高于英美和欧盟的平均水平。北欧国家特别重视培育具有全球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从而在一些产业领域形成了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
(选自2007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研发――交流――协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掀起布帘之后
乔叶
一次笔会中,我认识了一个叫林间的男孩子。他平易近人。宽容成熟,活泼开朗,又不乏自省的深沉与理性的思辨,总之是个个性十分健康的人。我很有兴趣地请他谈谈性格的形成,他笑着讲起了他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高干家庭里,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值挺高,却不在心理上关心我――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自小我就比较孤僻,和别的孩子玩不到一起。上了高中后,许多同学知道了我的背景,再加上我性格上的原因,都有点疏远我。但是当时我不清楚为什么,只是觉得他们都敌视我,故意和我制造距离,心里也就对他们产生了很强的敌意,动不动就以为别人在伤害我,于是也不由分说去伤害别人。这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我几乎苦恼地想自杀。对异性也不敢有什么感情寄托――正巧脸上又长满了青春痘;见了女生远远就躲开,仿佛她们都在嘲笑我――青春期的神经真是又敏感又脆弱!那是我迄今为止所经历的一段最迷茫最难熬最痛苦的日子,一直到上了大学,我还是这样。
那是个周末之夜,宿舍里的其他人都在聊天,我拉严床前的布帘子就着昏暗的灯光闷坐在铺位上看书――全寝室就我一个人装上了这种掩饰自己的布帘子。
忽然,宿舍内一阵喧哗,室友们热烈鼓掌,然后传来女生们的莺歌燕语――女生们来这儿联欢了。
我捧着书,一动也不敢动,脑子里一片混乱。
女生们偏偏注意到了我的布帘子。
“那个挂布帘子的是谁的床?”一个名叫赵贤的女生问。
“林间的。”室友的回答。
“林间呢?”
“不知道。”――这是室友的真实地回答,他们一般都不知道也不在意我在不在――可想而知我与他们疏远到了何等程度。
“干嘛挂个布帘子啊。”赵贤边说边走过来。我坐在铺位上,几乎要颤抖起来。我真怕她看见我讽刺我羞辱我。我真想夺路而逃。
赵贤掀开了布帘子的一角,探头看了看。她一愣,朝我做了个鬼脸,奇怪的是她什么也没说,放下帘子又走了。我又惶惑又紧张又有些遗憾,不知道该怎么办。
联欢开始了。他们又唱又跳又闹又笑,荡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而我像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在海洋上漂荡。一帘之隔,两个世界。我真羡慕他们,内心也充满了参与的欲望。但是,就是没有勇气。
忽然,我听见赵贤高声说:“下面,我要给大家表演一下本次联欢最精彩的节目――魔术”。
“变什么?”群情高涨,大家纷纷问她。
“大――变――活――人!”语音落地,帘子掀开,我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当时我盘腿而坐的痴呆形状像一个入定的和尚。一瞬间,哄堂大笑。
“林间,真有你的!”
“你还挺沉得住气!”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忱而友好。望着那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我的心也被融化了,自卑和胆怯也逃遁得无影无踪。接着我又表演了一个哑剧小品《书呆子撞树》。第二天全班人都知道我是个含而不露的“喜剧明星”。
现在想起来,我还是打心眼儿里感谢赵贤。她那一掀帘子,使我像新芽一样拱出了土地,脱离了__,见到了阳光。
林间的脸上流溢出由衷的感激之情,令人为之动容。我不禁震惊了:一道帘子竟然可以封闭住一个人的幸福和欢乐!而掀开它却是这么艰辛和漫长,居然又是如此轻快和简单。
其实,细细想来,人的一生中遇到的许多障碍,像林间的布帘子一样,都是自己设置的:蒙昧的时候看不见智慧,邪恶的时候忘记了正义,卑劣的时候抛弃了善良,愚蠢的时候玷污了真理……能遇到为你掀帘子“开悟”的人;自是人生之大幸,但若是遇不到呢?你能不能自己为自己掀开?你能指望别人为你掀一辈子帘子吗?
我默默地问着自己,遐思如鸿。
(选自《乔叶散文集》第二辑)
14.本文标题为“掀起布帘之后”,请问:作者分别赋予“布帘”、“掀起布帘”以怎样的含义?请概括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段说:“全寝室就我一个人装上了这种掩饰自己的布帘子。”你认为导致“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文章结尾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4 分)“布帘”:象征人为地给自己的心理罩上的各种障碍;“掀起布帘”:克服封闭心理,展示自我价值。(意思对即可)
15. ( 6 分)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值挺高,却不在心理上关心我;因孤僻的性格和特殊的高干出身而被同学琉远;青春期过于敏感,常错误估价他人的态度而对他人不信任甚而敌视。
16. ( 6 分)这是细节描写(或动作行为描写,2 分),表现了赵贤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关心理解他人的品质(2 分),并为后文她以变魔术的方式推出“我”做铺垫(2 分)。
17. ( 6 分)以自我探问的形式结尾(2 分),点题并含蓄地表达主旨――希望人们能自助,以走出封闭,走向欢乐和幸福(2 分)。这样写含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或“不把结论强加给读者,但能让读者深思并深受启发”) ( 2 分)。说明:若答成其他特点,只要赏析充分,可酌情给2 ~4 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