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有效净化音像市场秩序,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北京市和新闻出版局决定在 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打击盗版贺岁影片和“__灵异类”音像制品的活动。 B:春节期问,很多地方举办了以祭天礼、祭祖礼为内容的“过传统春节,行中华礼仪”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成为春节文化活动的新亮点。 C: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D: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进行京剧教学试点的通知几天来引起巨大争议,在所有的质疑中,15个学唱曲目有13个为“样板戏”成为最大焦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舍利”是梵语sarīra的较为简缩的汉语音译,原意指遗体,即人逝世后的尸体。从fó jiāo 的观点看,含有“易坏”之意蕴。还有一个梵语词语dhātu,音译“驮都”,则是指焚化后尸骨的残余。古代南亚次大陆称火化遗体为“荼毗”,乃巴利语jhōpita的音译。且说,僧人荼毗后,遗体变成许多碎片――也就是碎骨状的遗骨,梵语称为dhātuyo,即驮都的多数格。按说,应以“驮都”称此种遗骨,但是,fó jiāo 以“舍利”统括此二者,称舍利为全身舍利;称驮都为碎身舍利。另有一说,是把遗骨全部收入一座塔内者,称此骨殖为全身舍利;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总之,舍利逐渐成为对火化后碎骨的称呼了。
“塔”是梵语stūpa的简缩音译。它本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一种高坟,标准样式像个大馒头,上面竖着一个旗杆形状的标志。塔的出现,远早于fó jiāo 的创建。fó jiāo 徒依照本地传统,建塔安置fó zǔ 舍利,后来发展到安置佛的声闻弟子,再进一步普及到后世的高僧。从fó jiāo 观点看,藏有fó zǔ 和佛弟子、高僧等的舍利的塔就具有神圣性质了。
fó zǔ shì jiā móu ní 死后,后世僧人将佛骨舍利称为生身舍利;将随后代高僧舍利入塔供奉的经卷称为法身舍利。据说,fó zǔ 舍利先分为三大份,由诸天、龙王、人间信士各取一大份供养。据《长阿含经》记载,留在人间的一大份,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派人携带归国,各起一塔供奉,共成八大塔。到了阿育王君临大半个南亚次大陆时,开启其中七塔,取出舍利,分别盛放在八万四千宝箧之中,建八万四千小型的“金刚宝箧塔”供养。汉化fó jiāo 遵照此种传承,也建一种“金刚宝箧塔”,原意是为藏各种舍利而建。当然,汉化fó jiāo 所建各种类型的塔,都尽可能地在其中安置供养舍利。
既然佛舍利原藏八万四千宝箧塔中,数量当然不少。但时移世易,现在已经很难寻觅。就算找到了,也不容易确实指认。我国古代高僧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带回来一些佛舍利。例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载,玄奘法师带回fó zǔ rú lái 舍利一百五十粒。佛舍利流传至今,当以“流传有绪”者最为重要。这指的是,一则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二则在重新出土时有明确证明。
佛舍利中最为宝贵的有四颗没有焚化了的牙齿,俗称“佛牙”,现存两颗。其中一颗传入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为斯里兰卡国宝。另一颗,据《梁高僧传》记载,原藏乌缠国(故地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流域),辗转流传到西域。南朝高僧法献西行,自于阗取得此牙,回到建业(今南京),始供奉于上定林寺。梁武帝时一度被窃走。隋代重现于世,北送供奉于长安。五代时又被辗转送到燕京(今北京)。《辽史》中载有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安置佛牙舍利于灵光寺招仙塔内的明确记录。1900年,此寺与塔同遭八国联军炮击,成为一片瓦砾。僧人拾掇残余,在塔基地宫中发现此佛牙舍利。解放后,在__来__的关怀下,fó jiāo 界重建新塔,定名“佛牙舍利塔”。从此,佛牙在此供奉。
佛舍利中,另一极为宝贵的是唐代扶风法门寺塔内供奉的佛指骨舍利。唐代武后、肃宗、德宗时都有过迎此佛指骨的大举动。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迎舍利入禁中敬礼三日,举国若狂。韩愈为此上《谏迎佛骨表》,因此“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宝塔,重修庙宇。1982年,宝塔的半边在连绵阴雨中倒塌。1987年,在拆除残塔清除地宫时,出土一枚佛真身指骨,三枚影骨(仿制品)舍利及大量文物。于今,这批佛舍利供养在新修建的“真身宝塔”中。法门寺已成为北京佛牙舍利塔以外的又一fó jiāo 徒朝拜圣地。
6、根据文意,下列有关“舍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利”在梵语里的原意是“遗体”,即人逝世后的尸体。
B.“舍利”一词后来逐渐演化为对火化后碎骨的称呼。
C.“舍利”和“驮都”本来是含义不同的两个词,但后来fó jiāo 所说的“舍利”已包括了“驮都”的意思。
D.“舍利”就是指fó zǔ shì jiā móu ní 的遗骨。
7、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舍利”、“驮都”、“荼毗”、“塔”这四个词语都是由梵语音译过来的。
B 僧人所称的“法身舍利”其实不是佛骨,而是经卷。
C.唐代的玄奘法师和南朝的高僧法献在发现、保存佛骨舍利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D.现在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和北京的佛牙舍利塔都是fó jiāo 徒朝拜圣地,主要是因为里面供奉有佛舍利。
8、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塔”这一建筑是fó jiāo 徒创建来专门安置fó zǔ 舍利的。
B.汉化fó jiāo 所建造的各种“金刚宝箧塔”,里面都安置、供养有佛舍利。
C.佛舍利中有四颗极为宝贵的“佛牙”,其中有两颗分别在斯里兰卡和中国,另两颗下落不明。
D.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谏迎佛骨表》,来赞颂唐宪宗迎佛指骨舍利的举动。
9、下列根据文意所做出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塔”这种建筑是由国外传入中国的,但经过改造,其建筑造型与和塔的发源地原型有了很大的不同。
B.唐代的武后、肃宗、德宗、宪宗都比较崇尚fó jiāo 。
C.现供奉于北京“佛牙舍利塔”的“佛牙”和法门寺“真身宝塔”中的佛指骨舍利都还不能说是“流传有绪”的佛舍利。
D.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比较重视佛舍利的保存与供奉。
6、D。据第一段意思可知D项表述不对。“舍利”不是专指shì jiā móu ní 的遗骨。
7、A。原文第一段中说“荼毗”是巴利语的音译。
8、C。A项:原文第二段中说“塔的出现,远早于fó jiāo 的创建”,可见不是fó jiāo 徒的创建,只是后来被fó jiāo 徒用来安置fó zǔ 舍利的;而且也不是“专门”,后来发展为可以安置佛的声闻弟子乃至后世高僧。B项:原文第四段中说“当然,汉化fó jiāo 所建各种类型的塔,都尽可能地在其中安置供养舍利”,可见不是“里面都安置、供养有佛舍利”。D项:韩愈因《谏迎佛骨表》被贬,可见他是反对唐宪宗迎佛指骨舍利的举动的。
9、C。根据原文可以推知,现供奉于北京“佛牙舍利塔”的“佛牙”和法门寺“真身宝塔”中的佛指骨舍利都应该可以说是说是“流传有绪”的佛舍利。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这场持续二十余天的大范围降雪,使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便之处。 B:顺着笛声看去,只见一个青年坐在湖边吹笛,这笛声吹得那么哀怨凄楚。 C:凭着郑智在第74分钟时的头球,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中国队的首场比赛中,中国足球队取得了1分,总算给了除夕之夜看球的广大球迷一点慰藉。 D:一年一度的08春晚在万众的期待中如期而至,而人们对春晚的各种非议也在其后铺天盖地而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不第后赋菊》,张艺谋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给自己的新电影命名,其实故事情节与黄巢起义毫不相干。 B:屈原是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自沉的文人?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过考证,也不觉得让他去争这个“世界第一”有多大的意义,我所关心的只是他的那种死法――纵身跃入水中。 C:欧洲在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社会始终处于动荡状态。小事件不说,大的如:十字军东征,诺曼底人渡海统治英伦三岛,17、18世纪后的殖民扩张等等,各种开放式的激烈动荡促进了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的书法用笔,本身来自造化,不是处于二维的平面,而是“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包世臣《艺舟双楫》)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贸然 蝇营狗苟 炙手可热 口惠而实不至 B:窃 未雨绸缪 故技重演 英雄所见略同 C:联袂 毋用置疑 人才倍出 达则兼济天下 D:斡旋 委屈求全 不容置喙 在地愿为连理枝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56岁的恩施汉子陈立强,独身侍母30年。为了给母亲治病,他攀悬崖,尝百草,冒死自试药方,终于将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今年9月,他在社会爱心的传递和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带母亲去北京看了__。
22岁的武汉大学女大学生黄来女,背着身患重病的父亲上大学,困境中,孝女撑起了
一片天。今年9月,她当选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分参照2007年全国高考试卷(湖北卷)作文评分标准。
一句关爱的话语常常使人倍感温暖。请你为公交车上设置的孕妇席和老弱病残席各写一条形象而有意味的温馨提示语。(4分)
示例:
欢迎您再次乘坐――这是您的流动之家。
(1)请给孕妇让个座――
(2)请给老人让个座――
示例:两颗心共同地感谢您。您的站立是人格的魅力。(提示语兼有形象和意味者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歌,一条无尽的路
王宗仁
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支歌。
生命有各种的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支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它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肉。今天的酸楚在圣歌的音符上,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我敢说,在高原军营里不会唱这支歌的军人是很少的,不管谁唱时都是泪水洗面,情动昆仑。
那些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又从这支歌结束。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地方。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中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高原军人同样是爹娘身上掉下来的亲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心儿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支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得这么广。战士们在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三十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巴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此刻,这位营长不在军营里呆着,却孤身一人出来顶着燥热的日头跪在唐古拉山中的一个山坡上,三叩首,两作揖,泪流满面。他在敬哪路山神?不,他在祭父。
他的面前放着三碗特做的高原风味饭菜:手抓羊肉,凉拌野葱,酥油茶。他举起酒杯,遥对家乡四川的方向,泪声涟涟地说:
“爸,不孝之子和奎向你赎罪。在你病重时,儿没有给你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是你走后的第三天,儿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为你送行,愿你在天之灵,尝尝儿亲手做的这些饭菜……”
温酒洒在了雪山上,郭和奎放声嚎哭。
父亲于三天前患胃癌病逝。家里曾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见儿面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尽管郭和奎已经三年未回家了,也难以满足父亲这情理之中的要求。世界屋脊上这个军营的天地由他撑着,战勤任务压在肩,他追日赶月地忙着还觉时间太少,哪能给他匀出探望父亲的暇空儿?父亲等不来儿子终于去了,他是睁着眼睛走的。
后来,和奎得知,老人那双眼睛一直不闭,入殓前母亲给他揉了又揉,眼睛就是不合……
郭和奎是个负债者,他欠父亲的情太多了,脚下的冻土地因而显得沉重。现在,这三种风味饭菜就能抵还得清吗?
雪山上,郭和奎的哭声撞击着冰冷的雪峰,撞击着过路人的心!
(节选自《散文百家》1995.3)
16.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不会唱这支歌的军人是很少的,不管谁唱时都是泪水洗面,情动昆仑”?(4分)
17.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祖国的地方。
18.作者描写郭和奎营长高原祭父的行为的意图是什么?(4分)
19.围绕《西部好儿郎》这首歌的内容,全文在选材构思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6分)
16.这首歌既表现高原战土思念亲人的感情,又突现了他们献身祖国的精神世界。(2分)。歌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真情的抒发,所以唱时泪水洗面,情动昆仑。(2分)
17.报效祖国的地方虽不是拼杀的战场,但娘知道单调枯燥的日子里会更思念亲人;(2分)艰苦的生活、恶劣的气候,比战场更考验人的毅力和勇气,平淡比壮烈更使人难耐,战士就是这样为祖国献身。(2分)
18 .借高原战士郭和奎高原祭父的行为去突现《西部好儿郎》这首歌的壮美的旋律,表现高原战士献身祖国的情怀。(4分)
19.全文围绕歌词内容,采用虚与实、点和面结合的方式,先写“我眼前交替出现的两幅画面,从面上表现高原上的战士和家中母亲间的相互思念之情,再写唐古拉山上郭和奎营长温酒祭父、放声嚎哭的场景,从点上突现战士尽忠报国、献身祖国的精神。一虚一实,从点到面的结合,构成了这首歌激昂高亢、浑厚沧桑、催人奋进、夺人心志的旋律。(特色3分,特色的作用3分,共6分。)
填空。(6分)
(1)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① ”,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 ,池鱼思故渊”,表达了退隐回归田园生活的决心和愿望;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 ③ ”,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 ④ ”,表现了亲人两地相隔相互守望而不能相见的深切哀怨。
(2)《闺塾》选自明代戏曲家 ⑤ 的爱情剧《牡丹亭》,揭示出严格的封建教育孕育的却是叛逆__和对爱情幸福的追求的道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⑥ 》,抒发了对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羁鸟恋旧林 ③却是旧时相识 ④脉脉不得语 ⑤汤显祖 ⑥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长流。
同作逐巨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2)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二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 “忆” 友时的景象:在一轮孤月的潇湘之上,猿啼声声闯入梦境,梦中充满思念友人的愁绪。这是虚写猿声。刘诗是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凄氛围。(要点:王诗) “忆” 梦中猿声是虚写,刘诗送别分手黄昏时的猿声是实写,各2分。)
(2)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的凄凉景象之中寓有离别时的悲凉难舍之情。(2分)刘诗以 “青山万里 ” 与 “一孤月” 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的孤寂,又表达了诗人对大圣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的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