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

藏书票

(1)藏书票是供藏书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书印章一样,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

(2)藏书票一般的规格、格式和用法如下:一、选择一小张纸,不能太大,在12―17平方厘米以内;二、多是木刻画,木刻便于自己拓印;当代也有其它画种,用印刷制版;三、要刻上“EXLIB RIS”字样,原为拉丁文,是某人的藏本或某人书斋的书的意思;四、要刻上票主的名字;五、贴在书皮或扉页上。

(3)藏书票和邮票类似,从出现之日起,就演变为收集和收藏的对象,甚至有时其收藏的功能还盖过了藏书的标志功能。原因是,藏书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的特质,它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小小票面不仅可以传递某种思想,还适应各种画种和制作方法,变化无穷,趣味无限。由爱书而藏书,由藏书而有藏书票,由藏书票而衍生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并培育出一支收藏爱好者队伍,终成大气候。

(4)一种情托起了藏书票,这种情就是人类对( )的崇拜和对( )的热爱。

(5)最早的一张藏书票是1470年一位德国人制作的,署名勒戈尔,由一款画有刺猬衔着野花脚踩落叶的木刻画构成。

(6)不过类似这种图画构成的藏书票,在早期是极为罕见的。一直到17世纪末期,藏书票多以表示贵族身份的纹章作为图案。由于当时只有贵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书籍,纹章藏书票往往象征权势和地位,并不流行。如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以两头狮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款,构图庄严而有些刻板,是典型的纹章藏书票。

(7)到18世纪,随着教育普及,出版业发展,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艺术的意味,如18世纪中叶英国布利牧师以自己书房一角的书堆作为藏书票的构图,表示收藏者的一种情趣。这个时期还时兴寓言形式的藏书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兰画家迈克尔•伯格斯设计的寓言票,所绘是一对天使骑在凶猛的老鹰背上,一手抓住老鹰,一手护卫牛头,其寓意耐人寻味。

(8)藏书票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世纪的下半叶。欧洲的文人几乎都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属于个人的藏书票,有些书店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藏书票。当然藏书票的审美风格也有时代性。当工业革命的巨浪铺天盖地冲击欧洲各国时,人们厌烦机械的僵硬的几何图案,于是以弯曲变化的植物枝叶为构图的藏书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国人克莱朵夫设计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为背景, 加上飞翔的天使的藏书票,那流畅的笔触传达着浪漫主义的韵味。所以藏书票的发展,经历了由纯粹实用性到逐步注重个性化和艺术鉴赏性的一个过程。

(9)至于国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

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

书房搜寻图书,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颇有古风,上署 “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估计是本世纪初制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不过,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较少流传。直到近年,才陆续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识,并出版过一、二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

(10)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书票,可以概括为四大类。

(11)一类是画家一幅一幅绘制而成的,这类书票并不多见。另一类是由版画家制作的,此类最多。版种则可分为凸、凹、平、漏四种。凸版的版材有麻胶、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铜版,但也有锌版、铅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称孔版、丝网版。而在这四大类型中,制作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国际书票联盟已发布了20余种通用编号,用以区别和规范书票制作的版种和技法。

(12)但由于版画制作之技法日趋多样,许多版种和技法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代号。如拓彩版、吹塑版等等。上述两类,都是书票原作,比较珍贵。只是手绘者,生产不易,难免行之不远;而以版画拓印者,数量大增,甚至被视为正宗,书票也因之而有过“版画藏书票”之专称。

(13)如果我们将第一类称为“手绘藏书票”,将第二类称为“版画藏书票”,那么第三类便是可以大量印制的复制品,似可称之为“通用藏书票”或“复制藏书票”。这类书票在我国尚属罕见,但在国外,都已上市销售了。这类书票因为不是专用,所以不标明票主,但在票面上应留有一定的空白,作为书主签名的地方。有的还像邮票一样,打上齿孔,背面有胶,只要买来随手撕下一张,贴在书的扉页中,签个名或者盖个章就完事了。

(14)第四类藏书票,则是“电脑藏书票”了。它可以大量生产,方兴未艾。这后两类书票均与现代科技联姻,为藏书票的广泛普及走入千家万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1.根据第(3)段的内容,概括藏书票具有的艺术欣赏特质两点。

;②

2.以下对藏书票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藏书票都具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非常值得收藏。

B.藏书票的发展历史悠久,它经历了由单纯的实用性到个性化和鉴赏性的过程。

C.国人只是满足于藏书票的自娱自乐,所以有关藏书票的历史至今还不太清楚。

D.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四大类藏书票,在中国已经广泛普及。

3.根据第(3)段提及的有关信息,第(4)段括号中依次填入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4.根据第(7)段有关信息,请仔细观察文章最后提供的第二张藏书票,写出其中的寓意。

5.藏书票的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收藏价值。请就如何让藏书票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心灵提出你的2上具体建议。

1.图文并茂,色彩斑谰。(2分)票面小,传递思想,变化无穷,趣味无限。(2分)

2.B(2分)(A“都”绝对化,C“至今还不太清楚”与原文有出入,D错在“已经广泛普及”。)

3.知识(“真理”或“思想”也可)(1分);书籍 (1分)

4.以母鸡与小鸡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2分,意思接近即可)

5.要求:建议具体可行,两点,语言表达流畅。(4分)

看同一景物,人们的视角不同,产生的视觉形象就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金字塔从底部仰视,是一座高不可及的山峰,从飞机上俯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石头三角堆。

请以“仰视、俯视、平视”为话题,任选其中一个或一组视角,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17.(4分)(1)侵犯  (2)通“迫”,逼近  (3)派发  (4)同“资”,钱财

18.(2分)D

19.(2分)C

20.(2分)(1)小时候在北方军中服役,凭借才气与武功被称道。(隶以“被动句”)

   (3分)(2)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现在如果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冲  蔽  亟  完 遂“判断句”)(踩分点错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

21.(3分)(1)预料夏人复来,请求复城如故。(2)徙军山北,多设疑兵。(3)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 ,四面大噪。(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4.(1分)近体诗、律诗、七律均可

15.(3分)B

16.(4分)诗句中“占”、“寻”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北斋秋天的雨后小鸟、蝴蝶纷纷飞来的动人情景,洋溢着温馨新鲜的气息和勃勃生机,令诗人深深陶醉。全联意境清幽恬淡,极富诗情画趣。(四点大意相近即可)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多填不得分)(5分)

(1)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

(5)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6) ,悠悠我心。《诗经》

(7)天行有常, 。(荀子《天论》)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相见时难别亦难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5)百草丰茂   (6)青青子衿

(7)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3分)

大地之语

周闻道

①被小鸟的啁啾叩醒,天已大亮。没有看时间,这样的大假,何必在乎时间这个概念,

最好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有时,淡忘也是一种惬意。便想到该到田野里走走,去踏踏晨露,去觅觅乡下久违的静,那清晨带着晨曦清凉,带着泥土芳香的静。没想到在田野深处,在静的极点,我却听见大地之语,一种可以令人陶醉,可以令人震撼,令人淡忘一切的地籁声音。

②当“地籁”这个词跃入我的脑海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那个庄子的发明早已被人淡忘,我是不是在生造词语?可是,在经历了瞬间的怀疑后,我仍然坚信不移地把它保留了下来。也不查什么词典,也不进行什么求证,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何况,没有地籁,哪来天籁,我认为,它们本来就是一种天撮之合。感觉是最真实而生动的存在,比如此刻。天空很高,清新而湿润,没有南去的雁阵,没有悬浮的苍鹰,甚至没有飞鸟。太阳刚冒出地平线,爬了一竹竿高,还在不停地攀升。刚收割过油菜和小麦,地面显得有点落寞与荒凉。田埂上的杂草,有的已追随小麦油菜足迹,留下一些枯瘦的凋零;有的仍保持着浓郁的绿,可是那绿已被收割的脚跟踏碎。耕牛拖着弯弓似的犁,把胡子拉渣的麦桩翻开,压在地下;油菜田里那几堆灰烬,也一一被犁铧卷起的泥浪吞噬。我知道,这是大地的又一次真正涅磐,痛苦与快乐,死亡与新生,都是它的主题。一切依附于大地的作物,都在重新洗牌,只有方式,没有有无。它们似乎在遵循同一道口令,踩着相同的节拍。这口令来自哪里呢?我想,如果有,那就是大地之语了,一种生命本原的言说方式。

③对,是大地之语。当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悠地一个激灵,被什么触摸,咯噔了一下,一种发现大地秘密的兴奋。再静心屏气,细嚼慢咽,欲去求证。此时,便仿佛听见了一个声音,大地之音,游丝般轻曼,仙曲般缭绕,从地心深处传来。我感到,这大地似乎早已洞悉我的心事,或怀揣许多心事,欲与我对话,窃窃私语。难道这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这生长万物,养育精灵的地母,究竟有什么样要问我,或向我们表达呢?在故土的这个季节,以这种特殊方式,托付于麦桩,灰烬,泥浪,碎草,还有这没有散尽,在阳光下晶莹闪烁的朝露。在这静秘而湿润的早晨,面对这苍茫嬗变中的大地,我陷入了沉思。

④非常鲜明地记得,这样的感觉还有多次。记得有一次,陪客人去青衣江畔的玉屏山。一夜在松涛耳语,草香氤氲,睡得很甜。早上起床,也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转悠。来到一座石拱桥上,这桥把两座独立的山峰联接在一起。这些都很平常,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这桥坐落在一个垭口,背后是松海蓝天,须仰首而望;前面是万丈悬崖,以及山下绵延的村庄。站在桥上,便仿佛脚踏天地两界,怀揣天上人间。仰头看天,有一种身在凡间的实在;俯首观地,则有一种位居瑶池般的神秘。就是在这时,在不经意间俯首张望的一瞬,我聆听到了大地之语。它从山下的村庄传来,以一种清新优雅的淡静之美,吐露着大地的心声;它以梯田,稼禾,农舍,炊烟,溪涧为自己的叙述方式。

⑤从小生长在村庄,天天在大地上行走,都是一种身在此山的蹩脚。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站在一个高处,观赏大地,和大地上的村庄,聆听一种以特殊的方式,传递出来的大地之语,我竟有一种莫名的惊奇与激动。溪涧蛰伏在村庄的最低处,显得低调而安静。要不是梯田,它也许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把大地的关爱藏在心里。梯田要张扬得多,它像人间最壮丽的抒情曲,一直演奏着大地的交响。你看那一块块的田园,或方或长,或圆或棱,或奇形怪状,没有统一规则,却有统一的步伐。它们推推搡搡,拥挤到一起,然后从溪涧边出发,摩肩接踵,沿着一座座的浅山攀缘。直至有一方田,在拥挤中胜出,高高地盘腿端坐在那山的头上,悠然自得。条条纤细柔软的田埂,在梯田间爬来绕去。一些大一点的田埂,便十年媳妇般熬成了婆。那婆便是路。路是大地的另一种叙述方式。村庄的路很密匝,很曲折,也很复杂,小的连着大的,窄的连着宽的,短的连着长的,弯的连着直的,瓜瓜葛葛,纠缠不清,一直连到村外,消失于一片灰蒙的雾霭里。高处看去,像诸葛亮摆下的迷魂阵,很难理清头绪。我不知道,村里的人,面对这样的路,是怎样走出村庄的;我也不清楚,大地向这些路托付了什么。虽然,从小我便在这样的路上行走,从乡下走进城里,似乎都是一路的懵懵懂懂。

⑥田里的庄稼,被田埂和路分割得很细碎,一垄一垄,没有统一的阵容。正置夏秋之交,按节令,我知道,那黄的当是稻谷,绿的是玉米。农舍是大地的杰作,也是村庄的灵魂。此刻,它们却正以一种远离尘嚣般的寥落,稀疏,拙朴,把醇美的人间味拉近。几缕炊烟,从农舍的头上升起,有的很快消失,有的却紧紧拧成一股绳,飘飘忽忽,不停地往上升腾,向我们靠近,似乎要向我们捎来大地和村庄的什么信息。我相信,这大地是有话要说的,村庄也是有话要说的。于是,我伫立桥头,等了很久。

⑦我坚信,不仅大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言说方式的。只是,它们不为我们注意,或被我们轻易忽视。它们或用声,或用形,或用色彩与姿势,表露自己的心迹。我们须用心,才能与它们对话,沟通一种灵魂。但是,我们往往显得浮躁,缺乏一种平等的姿态,缺乏聆听物语的安静之心,缺乏真诚;我们的毛病,就在于高高在上,一切以我为中心,只在乎,只注意,只重视我们自己的表达。

6.写出高中课本中庄子作品的篇名:《 》(1分)

7.“洗牌”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从上下文看,“存在就是被感知”所表达的意思是 。(2分)

9.分析“它们推推搡搡,拥挤在一起,然后从溪涧边出发,摩肩接踵,沿着一座座的浅山攀缘。直至有一方田,在拥挤中胜出,高高地盘腿端坐在那山的头上,悠然自得”的表达效果。(3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是托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B.本文运用了插叙手法,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C.本文通过倾听、观察、感知,将对大地之声的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整散错落,富有韵味。

E.作者之所以在乡村的小路上走得“懵懵懂懂”,是因为年幼无知。

F.作者在文中批评了人们对自然的漠视。

11.综观全文,“大地”有哪些叙述方式,作者从中听出了怎样的“大地之语”?(4分)

12.根据文末划线句的含义,描写“自然之声”的一个片段。(80字左右)(5分)

6.(1分)《秋水》

7.(2分)大地上作物被全部翻倒后重新整理重新开始。

8.(2分)大地的存在就体现在被人们看到、听到、感受到、认识到。

9.(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梯田从山涧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壮观景象,也蕴含了作者的惊奇激动之情

10.(6分)A E

11.(4分)(1)托付于麦桩,灰烬,泥浪,碎草,朝露,一种生命本原的叙述方式。作者感受到大地的涅磐。(2)托付于梯田,稼禾,农舍,炊烟,溪涧,路为自己的叙述方式。作者感受到大地的清新优雅、雄伟壮丽、神秘拙朴。(每点2分,大意相近即可。)

12.(5分)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06年12月11日,澳大利亚PTW建筑事务所两名主设计师约翰・ 保林(John Pauline)与托比・王(Toby Wong)出现在北京世纪剧院的LKP建筑系列讲座上。作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主设计单位之一,正是他们为“水立方”带来了ETFE这种新型材料。在保林的娓娓道来之下,“水立方”的最初设计理念与设计过程被一一“解构”。

②“水立方”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公司、澳大利亚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协作设计。回顾“水立方”的中标过程,保林认为,“水立方”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方形合院”,并能与邻近的鸟巢紧密呼应。他指出,“水立方”的创意形成并非偶然的想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过程。

③“作为来自悉尼的设计师,我们在设计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体现中国运动场馆的东方特点和中国文化血脉,特别是游泳馆这种形式感和功能性都很强的建筑。”保林说,PTW在设计之初设想了各种水可能形成的形态,围绕水的主题,同时思考游泳时水波产生的各种变化,意图以一个有机的形体来塑造它。

  ④保林透露,早在设计之初,PTW便与中方合作伙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达成了一致,认为国家游泳中心应该是一座高度透明的建筑,这个理念的统一最后促成了“水立方”的形成。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方合作伙伴向我们阐释‘方形合院’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对方形建筑作了特别的探索。最后的效果很好,与椭圆形的鸟巢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说。

  ⑤在PTW接手国家游泳中心投标方案时,国家体育场的方案已经确定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有人认为鸟巢的存在使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变得简单,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工作更难。于是,怎样与鸟巢在建筑语汇上相互对话、取得中轴线两端两座建筑的平衡成为国家游泳中心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保林说。

  ⑥“水立方”的外形被正式确定为方形后,PTW与中建公司针对它进行了各种理性思考,最终确定了以柔软而坚韧的ETFE外膜作为其外立面。从效果图上看,“水立方”与鸟巢对比强烈。“鸟巢强势,水立方优雅;鸟巢是椭圆形的,外立面边缘平滑,而水立方是方形的,棱角分明;鸟巢内部的座椅是红色的,颜色鲜艳,而水立方从外面看是泛着蓝光的冷色调。可以说,鸟巢是男性化的,水立方则对应地呈现出女性化的特质。”

⑦“水立方”被确定为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后,一些专家和媒体评论它的形态过于随意,尤其是外部的ETFE膜。保林特别在讲座上指出,“水立方”看似随意闲散,其实体现了一个精密而理性的设计过程

  ⑧PTW在讲座现场展示的一张设计早期的幻灯片显示,尽管当时建筑表面的材料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设计师已经比较一致地将目光锁定在“水泡”上,这激发了大家最终的设计灵感。“我们想到了有机细胞的天然图案以及肥皂泡的形成,希望观众坐在建筑里面,能体会到水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式,由此产生一种身处水中流动的感觉。”保林说,“最后终于发现能够支撑较大跨度的水泡是一种合适的有机结构,思路走到这一步时,所有设计师都非常激动。”

  ⑨而PTW的合作伙伴ARUP公司的主要工作则是将“水泡构思”转化为3D结构图,他们思考如果将“水立方”视为一个可以细分为若干均等部分的三维空间,何种形状能够保证界面接触面积最小?最终设计人员发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发现的开尔文定律能解释这个问题:14边形的三维结构球体组成的结构接触界面最小,后在经过1993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后,使得界面接触面积又缩小了3%。

  ⑩“泡沫理论”最终帮助“水立方”形成了复杂的节点,成为其庞大的钢结构体系的依托,代入软件中,成为精确的模型。

11被戏称为“泡泡墙(Bubble Wall)”的ETFE膜在此时进入PTW的视线,因为它足够坚硬,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又是透明的,满足了PTW要求“水立方”高度透明的设计原则。同时ETFE气枕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充分满足了建筑美学对水的形态――泡沫状态下的水分子结构的表达,也最大限度的配合了主体钢结构系统的设计。

  12“水立方”的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约30米,使用的ETFE共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工程建设方ARUP公司在对许多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最终判定这种膜是最适合“水立方”的,随后对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了膜的设计。气枕将通过事先安装在钢架上的充气管线充气。整个充气过程由电脑智能监控,根据当时的气压、光照等条件使气泡保持最佳状态。

13应用于“水立方”之上的ETFE为双层结构,效果也与温室类似,冬日光线照进来时,可以保证室内温度;而夏天可以通过双层结构引入通风系统,并在建筑下部安装1米多高的百叶通风口,原理类似于呼吸幕墙。冬天关闭,夏天开启,保证冬暖夏凉。

14据保林介绍,“水立方”顶部的气枕膜层数已达4层,而墙体的膜则在2―3层之间。若顶层只有两层膜,下雨天“水立方”内的人就会感到头上有“打鼓”的感觉,在增加膜之后,雨点敲击顶部薄膜的声音就不会再对室内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而ETFE的强度也被反复检测,结果表明即使在冰雹天气使用也没有问题。

1.根据文意,“水立方”名称的含义是 (2分)

2.“水立方”与鸟巢的对比,体现了“水立方”的□□美,鸟巢的□□美。(2分)

3.根据约翰・保林的介绍,试概括“水立方”的“精密而理性”的主要“设计过程”。(3分)

(1)

(2)

(3)

4.以下对“ETFE气枕”的介绍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8分)

A.是一种液体气泡般蓝色透明的材料。

B.是一种高强度的新型环保节能材料。

C.应用于“水立方”之上的ETFE全部为双层结构。

D.可以配合主体“泡沫”结构系统的设计。

5.约翰・保林先生说到:“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方合作伙伴向我们阐释‘方形合院’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请你以中方合作伙伴的身份向约翰・保林先生进行这番阐释。(80字左右)(5分)

1.(2分)内部为水泡(泡沫)结构,外表像是由许多水泡组合成的方形建筑。(表达不必完整,前两点答对一点就可得1分,方形,1分。)

2.(2分)阴柔   阳刚

3.(3分)(1)发现能够支撑较大跨度的水泡结构。(2)借助“泡沫理论”帮助“水立方”形成了复杂的节点,形成精确的模型。(3)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最终选择了ETFE膜作为外墙材料。(4)应用于“水立方”之上的ETFE为双层结构,形成温室效果。(任选三点即可,每点表述不可太简。)

4.(3分)C

5.(5分)答题要点:天圆地方;正直端方;方能体现方位感,中国人重视表现空间的方位;城市、宫殿、四合院的平面形状等等。(不少于两个角度,语言1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苗家人房屋的建筑最有特点,一个不大的房屋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令人不明白的是,虽然有这么多的障碍,可从来没有看见他们当中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被门槛绊倒。要知道,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即使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摔跟头的,何况,他们的身后还背着那么重的背篓。后来一位苗族老人告诉我,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要记住,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或侧面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等级评分标准

请以“崇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等级评分标准

根据下面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续写,要求句式基本相同,内容能与前文相接(6分)

面对盏盏华灯,我的心头,也亮起来了,不禁升起了一道道联想的彩虹。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人们多像蝴蝶飞来绕去,扇动着亮亮的翅膀 ;……

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行行整齐的五线谱,人们多像音符激越美丽,演奏着悦耳的乐曲;我想这一盏盏华灯,多像一册册厚厚的书,人们多像文字表情达意,演绎着感人的故事;……(每一句3分,其中内容贴切给1分,比喻恰当给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