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现代汉语词典》:【辛苦】身心劳苦。【刻苦】肯下苦工夫,很能吃苦。

⑵一位教育研究专家说:“现在我们学生的学习,辛苦但并不刻苦,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

请以“谈‘刻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1分)南宋(宋)

14.(1分)幽

    15.(3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郁闷

    16.(3分) (  D  )

填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⑴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⑸仁者见仁, 。(易经《系辞上》)

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何也? 。(贾谊《过秦论》)

⑴迷花倚石忽已暝;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⑶银瓶乍破水浆迸;⑷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⑸智者见智;⑹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3分)

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

  ⑴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只见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色的路灯突然亮了,石头的路面上光影闪动,随时都似乎会有奇景出现。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⑵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五百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当年,这该是一盏油灯,在风中飘摇,但丁踏着夜色回家时,看见的也是差不多的景象吧。

  ⑶我走到小楼门前,门关着,无法进去。古老的山墙上,有但丁的青铜雕像,诗人眉峰紧锁,目光忧郁而深邃,越过我头顶,凝望着远方。我想象那小楼中,有窄而陡的楼梯,在__中上升,通向一间书房,书房不会很大,但却能容纳下整个宇宙,诗人的幻想和思索在这里上天入地,寻哲人、会鬼神……写出《神曲》的伟大诗人,竟住在如此的寒舍中,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大诗人贫穷,中外古今,大抵如此。但丁贫穷,不会影响《神曲》的伟大。我仿佛看见那昏暗的灯光中闪动着一行字:

  ⑷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他在这里邂逅初恋的姑娘贝特丽丝,也从这里走上被放逐的路。1300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__,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⑸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神曲》长达一万四千余行,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我记得《神曲・天堂篇》的结语:

  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的心灵,

  我心中的意志就得到了实现。

  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

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已像

均匀转动的轮子般被爱推动――

爱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

⑹他的《神曲》,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声,也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人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⑺在但丁流放期间,佛罗伦萨当局感觉将这位大诗人拒之门外很不得人心,便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让他回乡。然而但丁认为自己没有错,断然拒绝。1321年,但丁在威尼斯染上疟疾,返回拉韦纳不久便离开人世。他的遗体被拉韦纳人安葬在市中心圣弗兰切斯科教堂广场上。佛罗伦萨市政当局提出把但丁的遗体迁回故乡,遭到拉韦纳人的拒绝。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佛罗伦萨当局委托拉韦纳人在但丁墓前设一盏长明灯,灯油,则由佛罗伦萨永久提供。1829年,佛罗伦萨在圣十字教堂为但丁立了墓碑和雕像,同时把教堂前的广场命名为但丁广场。这时离但丁辞世已经过了五百多年。

⑻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在雨中,远远看去,像一个白衣巨人,孤独地站在微雨迷梦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⑼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6.请根据文意,将第⑶段最后所空缺的一句话补全。(不超过15字)(2分)

7.文章多次写到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请纵观全文,指出“忧郁”、“深邃”的含义。(4分)

忧郁: ;深邃:

8.第⑺段“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一句中的“也许”二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第⑴段的景物描写,着力于神秘氛围的创造,为写作对象但丁的出现制造了悬念。

B.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通过回忆但丁的经历,发现了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C.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和拉韦纳人对但丁遗体的争夺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对文艺的热爱。

D.从《神曲・天堂篇》的结语“我力不胜任”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但丁的犹豫和懦弱。

E.第⑺段写宁愿不回故乡也不愿意公开认错,表现了但丁高贵的品质和战斗的精神。

F.本文语言质朴从容,充满哲理;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传记中,手法新颖,独具特色

10.第⑷段“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一句对我们发现本文的写作思路有很大的启发。请梳理说明作者的思路。(4分)

11.古今中外,像但丁一样,人生曲折但成就非凡的诗人比比皆是。请以但丁为个案,推究其中的道理。(100字左右)(4分)

6.(2分)原文:贫穷而伟大的诗人!   

7.(4分)忧郁: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内心愁苦;游历意大利时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看到了人们生活的悲惨遭遇,因而内心痛苦等。深邃:指但丁因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

8.(3分)不能去掉。因为这是作者的一种猜测,不一定真实;其中还包含者对佛罗伦萨当局无理__诗人的讽刺。

9.(6分)(A.E.)

10.(4分)“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提示我们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游综,于是我们通过段首“黄昏的佛罗伦萨”、“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我走到小楼门前”、“我来到但丁广场时” 这些句子,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2分)“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提示我们作者以游综为线索,但同时插入了有关但丁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叙述和议论,使文章内容充实,主旨凸显。(2分)

11.(4分)略。可研究的角度有:曲折的人生使诗人内心忧愤,需借助诗文来宣泄,使诗人的创作力非常旺盛;曲折的人生增加了诗人对社会真实情况的了解,使诗人的创作题材丰富;曲折的人生磨练了诗人的意志,提高了诗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作者的创作内容深刻;曲折的人生逼迫诗人摆脱困境,从而去进行各种尝试,其中可能使作者的创作形式创新。(涉及一点,言之成理即可。观点3分,表述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漫说姓名文化

⑴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可惜,姓名文化这一遗产已经明显衰落,到了必须抢救并且难以传承的地步。 我们的姓氏尽管依然保存,但是姓氏文化原本代表的乡土情怀和根源归属却多被斩断。

⑵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⑶在根的延续中,我们拥有了一代代祖先的迁徙史,拥有了祖先的业绩或名望,与之相联的是那个岁月的社会风情、时代风云,于是,厚重的历史感自然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阅读、想象自己的祖先那一次次艰难经历,让我们与文化与祖国与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

⑷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⑸可是,当祠堂大多毁灭无存,剩余的祠堂早已失去了原有意义;当匾额一扫而空,只剩下残片断字遗留在博物馆里;当谱牒遗弃一净,三代以上不知为何物时,姓氏文化就不再是文化,只不过是个人称谓的前缀而已。

⑹ 姓氏文化若与名字相比,还算幸运,毕竟所有的姓氏延续至今。可是名字早已无所谓文化,仅仅是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罢了,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已成定局。

⑺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⑻人名文化的衰败以至断裂,首先是由于蜂拥趋附。这种趋附中间毫无文化意义可寻,趋的是一时的政治风云,附的是暂且的社会大潮。时过境迁,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另外,则是因为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过去很多目不识丁的人,许多没有读书经历的农民,却可以起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名字,这是因为他们的邻里和同族中总有一两位识文断字的人,可能是过去的秀才,或许是私塾先生。他们的历史文化涵养和代代相传的人名文化知识,让他们负起了传承之责。然而,这样的人早已作古。那个时代,即使许多乡土情调浓郁的名字,也带有山野特色,不像后来,连山乡渔村也和各地一样,都是跟风赶潮的产物。

⑼人名不再成为文化,在于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如果少数名字简单直白,也不妨看作名称原始意义的回归,甚至算作一类风格。可是,当简单直白的名字以千万百万计,不但失去了文化,就连最直接的区别功能也荡然无存。有人以为现在人口众多,重名难免,可是,过去那些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五、右任,怎么可能高度重复?那时,即便有几个重名,相遇也是一种惊喜;现在遭逢重名,大概只觉得在批量复制的符号堆里又添了一个同类而已。

⑽人名不再成为文化,还在于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过去名字是文化,那是因为许多名字通伦理,讲蕴藉,有出处,求承载。名字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汉字,声形义并茂,因而名字有可能影响终生的志趣和品貌。当一个人自己的名字随随便便时,也就不会对名字有多少文化认识;当大多数人对名字无所谓时,名字也就不再是文化的载体。

⑾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并且担当。

1.除了姓名文化,请你再举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 ⑵

2.文章中“根”的含义是 。(3分)

3.第 ⑼段中列举了众多不可能“高度重复”的名字,可印证第 ⑺段“ ”这句话。(2分)

4.姓名文化这一遗产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4分)

; ⑵

; ⑷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姓名文化与长城、故宫等均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B.为避免词语的重复,作者或用“姓氏文化”或用“人名文化”,其实两者意义相同。

C.自商代直至清代,人们在取名字时,始终严格遵循着统治者规定的各种禁忌入名。

D.过去目不识丁的农民能起很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主要靠有文化的秀才或私塾先生。

E.人名承载着长辈们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乡土情调,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1.(2分)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3分)指每个姓氏宗亲或祖先可追溯的渊源和历史。

3.(2分)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

4.(4分)(1)蜂拥趋附(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2)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3)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4)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

5.(4分)(D )(E)

以“走自己的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

卜算子 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称。

1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赋予荷花许多的名字,诸如莲花、水芝等。请调动你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 )。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晴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B.上片写雨中荷花,下片写雨后天晴,都以静态描摹。

C.作者以“红衣”喻荷花,以“船”喻酒器,以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

D.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

16.这首词善用叠字,前人周密说“妙手无痕”。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14.芙蕖、菡萏、芰荷、芙蓉、水华、水芸、水旦、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任选1,1分,错别字不得分)

15.B(3分,不是“静态”,而是“动态”。)

16.本词叠字运用多而且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互相映衬,自然贴切,如“袅袅”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脉脉”对荷花进行了点染烘托。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真可谓“妙手无痕”。(4分,要求扣住叠字特点及作用分析,有例子,语言流畅。)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1)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

(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 (贾谊《过秦论》)

(4)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 (欧阳修《伶官传序》)

(6)不义而富且贵 。 (《论语・述而》)

(7)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心远地自偏 (2)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栏杆拍遍 (5)岂非人事哉 (6)于我如浮云 (7)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4分)

稻 子

张佐香

①刘熙《释名》:“田就是填的意思,五谷填满其中。”故乡的田里填满了稻子。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和秧圊,撒下稻谷的种子。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圊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②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腿捋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撵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血汗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③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绿、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但对于一场自天而降的燃烧的绿色,其他颜色都可以忽略。它们漫天遍野孕穗、灌浆、成熟,每一个步骤都轰轰烈烈。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dì zàng 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dì zàng 在胸中。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④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风拂动着农事,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唰唰唰”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父亲一路势如破竹。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过去,在刀刃上毕毕剥剥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

⑤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称做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一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的胃部。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⑥大片大片的稻茬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梦。齐刷刷的稻梗直挺挺地站立,被秋天捧在手里,在村前村后向最远的地方延伸。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金灿灿,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人类也不例外。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

6.第①段引用刘熙《释名》中的话是为了 。(2分)

7.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中的“轨迹”是指 。(2分)

8.根据第③段划线句子“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写一个仿句。(2分)

9.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父母的插秧和收割,其作用有二:

;② 。(4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两项是( )( )(6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从育秧、插秧,秧苗茁壮成长、成熟再至收割,依次写来,井然有序。

B.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主要赞美了稻子默默无闻、独立不羁的精神。

C.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稻子,另一条是作者的情感。

D.本文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委婉含蓄。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稻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E.本文卒意显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意境壮阔,气象万千。

F.文中的父母就是整个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勤劳朴实,生活富裕。

11.联系上下文,阐述第⑤段划线句子“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的含义。(3分)

12.请列举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100字左右。(5分)

6.引出稻子的话题(2分)

7.生命都有一个孕育、生长、成熟、衰亡的过程,都要经历死亡与新生的转换。(2分)

8.要求:结构大体相同,有确切的比喻,语言流畅。(2分)

9.说明父母和其他农民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播种希望,收获幸福,为后代创造着生活;(2分)丰富或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为下文写稻子的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2分)

10.A D(6分)(B不是“独立不羁”精神;C只有一条线索,以稻子为线索;E“意境壮阔,气象万千”错;F“就是”和“生活富裕”夸大其词。)

11.稻子骨肉分离,稻谷脱胎换骨变成米;它是献给人类的庇荫,给予人类温暖的光泽,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3分,前1分,后2分。)

12.要求:有具体的植物名,有特点的描写,有象征的意义,字数100左右。(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

藏书票

(1)藏书票是供藏书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书印章一样,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

(2)藏书票一般的规格、格式和用法如下:一、选择一小张纸,不能太大,在12―17平方厘米以内;二、多是木刻画,木刻便于自己拓印;当代也有其它画种,用印刷制版;三、要刻上“EXLIB RIS”字样,原为拉丁文,是某人的藏本或某人书斋的书的意思;四、要刻上票主的名字;五、贴在书皮或扉页上。

(3)藏书票和邮票类似,从出现之日起,就演变为收集和收藏的对象,甚至有时其收藏的功能还盖过了藏书的标志功能。原因是,藏书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的特质,它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小小票面不仅可以传递某种思想,还适应各种画种和制作方法,变化无穷,趣味无限。由爱书而藏书,由藏书而有藏书票,由藏书票而衍生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并培育出一支收藏爱好者队伍,终成大气候。

(4)一种情托起了藏书票,这种情就是人类对( )的崇拜和对( )的热爱。

(5)最早的一张藏书票是1470年一位德国人制作的,署名勒戈尔,由一款画有刺猬衔着野花脚踩落叶的木刻画构成。

(6)不过类似这种图画构成的藏书票,在早期是极为罕见的。一直到17世纪末期,藏书票多以表示贵族身份的纹章作为图案。由于当时只有贵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书籍,纹章藏书票往往象征权势和地位,并不流行。如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以两头狮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款,构图庄严而有些刻板,是典型的纹章藏书票。

(7)到18世纪,随着教育普及,出版业发展,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艺术的意味,如18世纪中叶英国布利牧师以自己书房一角的书堆作为藏书票的构图,表示收藏者的一种情趣。这个时期还时兴寓言形式的藏书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兰画家迈克尔•伯格斯设计的寓言票,所绘是一对天使骑在凶猛的老鹰背上,一手抓住老鹰,一手护卫牛头,其寓意耐人寻味。

(8)藏书票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世纪的下半叶。欧洲的文人几乎都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属于个人的藏书票,有些书店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藏书票。当然藏书票的审美风格也有时代性。当工业革命的巨浪铺天盖地冲击欧洲各国时,人们厌烦机械的僵硬的几何图案,于是以弯曲变化的植物枝叶为构图的藏书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国人克莱朵夫设计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为背景, 加上飞翔的天使的藏书票,那流畅的笔触传达着浪漫主义的韵味。所以藏书票的发展,经历了由纯粹实用性到逐步注重个性化和艺术鉴赏性的一个过程。

(9)至于国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

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

书房搜寻图书,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颇有古风,上署 “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估计是本世纪初制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不过,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较少流传。直到近年,才陆续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识,并出版过一、二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

(10)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书票,可以概括为四大类。

(11)一类是画家一幅一幅绘制而成的,这类书票并不多见。另一类是由版画家制作的,此类最多。版种则可分为凸、凹、平、漏四种。凸版的版材有麻胶、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铜版,但也有锌版、铅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称孔版、丝网版。而在这四大类型中,制作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国际书票联盟已发布了20余种通用编号,用以区别和规范书票制作的版种和技法。

(12)但由于版画制作之技法日趋多样,许多版种和技法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代号。如拓彩版、吹塑版等等。上述两类,都是书票原作,比较珍贵。只是手绘者,生产不易,难免行之不远;而以版画拓印者,数量大增,甚至被视为正宗,书票也因之而有过“版画藏书票”之专称。

(13)如果我们将第一类称为“手绘藏书票”,将第二类称为“版画藏书票”,那么第三类便是可以大量印制的复制品,似可称之为“通用藏书票”或“复制藏书票”。这类书票在我国尚属罕见,但在国外,都已上市销售了。这类书票因为不是专用,所以不标明票主,但在票面上应留有一定的空白,作为书主签名的地方。有的还像邮票一样,打上齿孔,背面有胶,只要买来随手撕下一张,贴在书的扉页中,签个名或者盖个章就完事了。

(14)第四类藏书票,则是“电脑藏书票”了。它可以大量生产,方兴未艾。这后两类书票均与现代科技联姻,为藏书票的广泛普及走入千家万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1.根据第(3)段的内容,概括藏书票具有的艺术欣赏特质两点。

;②

2.以下对藏书票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藏书票都具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非常值得收藏。

B.藏书票的发展历史悠久,它经历了由单纯的实用性到个性化和鉴赏性的过程。

C.国人只是满足于藏书票的自娱自乐,所以有关藏书票的历史至今还不太清楚。

D.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四大类藏书票,在中国已经广泛普及。

3.根据第(3)段提及的有关信息,第(4)段括号中依次填入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4.根据第(7)段有关信息,请仔细观察文章最后提供的第二张藏书票,写出其中的寓意。

5.藏书票的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收藏价值。请就如何让藏书票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心灵提出你的2上具体建议。

1.图文并茂,色彩斑谰。(2分)票面小,传递思想,变化无穷,趣味无限。(2分)

2.B(2分)(A“都”绝对化,C“至今还不太清楚”与原文有出入,D错在“已经广泛普及”。)

3.知识(“真理”或“思想”也可)(1分);书籍 (1分)

4.以母鸡与小鸡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2分,意思接近即可)

5.要求:建议具体可行,两点,语言表达流畅。(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