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5.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6.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与文章不符合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7.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5.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6.A(“……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7.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诚信缺失不仅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妨碍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 B: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如何防止个别公务员不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慷公家之慨,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C:滇池湖滨生态带修复是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预计投资高达9000万以上,在滇池沿岸部分撤除防浪堤,实施“退田还湖”,恢复原有消落区与湿地生物多样性。 D:麻生太郎21日正式表明将参加9月的总裁选举,当天下午他在自民党总部会见记者,发表了以“为让日本发挥潜力,充满活力和安全感而迎接挑战”为题的政权构想。
⑴《现代汉语词典》:【辛苦】身心劳苦。【刻苦】肯下苦工夫,很能吃苦。
⑵一位教育研究专家说:“现在我们学生的学习,辛苦但并不刻苦,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
请以“谈‘刻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1分)南宋(宋)
14.(1分)幽
15.(3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郁闷
16.(3分) ( D )
填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⑴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⑶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⑷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⑸仁者见仁, 。(易经《系辞上》)
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何也? 。(贾谊《过秦论》)
⑴迷花倚石忽已暝;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⑶银瓶乍破水浆迸;⑷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⑸智者见智;⑹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3分)
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
⑴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只见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色的路灯突然亮了,石头的路面上光影闪动,随时都似乎会有奇景出现。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⑵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五百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当年,这该是一盏油灯,在风中飘摇,但丁踏着夜色回家时,看见的也是差不多的景象吧。
⑶我走到小楼门前,门关着,无法进去。古老的山墙上,有但丁的青铜雕像,诗人眉峰紧锁,目光忧郁而深邃,越过我头顶,凝望着远方。我想象那小楼中,有窄而陡的楼梯,在__中上升,通向一间书房,书房不会很大,但却能容纳下整个宇宙,诗人的幻想和思索在这里上天入地,寻哲人、会鬼神……写出《神曲》的伟大诗人,竟住在如此的寒舍中,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大诗人贫穷,中外古今,大抵如此。但丁贫穷,不会影响《神曲》的伟大。我仿佛看见那昏暗的灯光中闪动着一行字: !
⑷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他在这里邂逅初恋的姑娘贝特丽丝,也从这里走上被放逐的路。1300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__,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⑸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神曲》长达一万四千余行,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我记得《神曲・天堂篇》的结语:
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的心灵,
我心中的意志就得到了实现。
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
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已像
均匀转动的轮子般被爱推动――
爱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
⑹他的《神曲》,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声,也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人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⑺在但丁流放期间,佛罗伦萨当局感觉将这位大诗人拒之门外很不得人心,便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让他回乡。然而但丁认为自己没有错,断然拒绝。1321年,但丁在威尼斯染上疟疾,返回拉韦纳不久便离开人世。他的遗体被拉韦纳人安葬在市中心圣弗兰切斯科教堂广场上。佛罗伦萨市政当局提出把但丁的遗体迁回故乡,遭到拉韦纳人的拒绝。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佛罗伦萨当局委托拉韦纳人在但丁墓前设一盏长明灯,灯油,则由佛罗伦萨永久提供。1829年,佛罗伦萨在圣十字教堂为但丁立了墓碑和雕像,同时把教堂前的广场命名为但丁广场。这时离但丁辞世已经过了五百多年。
⑻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在雨中,远远看去,像一个白衣巨人,孤独地站在微雨迷梦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⑼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6.请根据文意,将第⑶段最后所空缺的一句话补全。(不超过15字)(2分)
7.文章多次写到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请纵观全文,指出“忧郁”、“深邃”的含义。(4分)
忧郁: ;深邃: 。
8.第⑺段“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一句中的“也许”二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第⑴段的景物描写,着力于神秘氛围的创造,为写作对象但丁的出现制造了悬念。
B.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通过回忆但丁的经历,发现了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C.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和拉韦纳人对但丁遗体的争夺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对文艺的热爱。
D.从《神曲・天堂篇》的结语“我力不胜任”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但丁的犹豫和懦弱。
E.第⑺段写宁愿不回故乡也不愿意公开认错,表现了但丁高贵的品质和战斗的精神。
F.本文语言质朴从容,充满哲理;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传记中,手法新颖,独具特色
10.第⑷段“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一句对我们发现本文的写作思路有很大的启发。请梳理说明作者的思路。(4分)
11.古今中外,像但丁一样,人生曲折但成就非凡的诗人比比皆是。请以但丁为个案,推究其中的道理。(100字左右)(4分)
。
6.(2分)原文:贫穷而伟大的诗人!
7.(4分)忧郁: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内心愁苦;游历意大利时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看到了人们生活的悲惨遭遇,因而内心痛苦等。深邃:指但丁因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
8.(3分)不能去掉。因为这是作者的一种猜测,不一定真实;其中还包含者对佛罗伦萨当局无理__诗人的讽刺。
9.(6分)(A.E.)
10.(4分)“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提示我们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游综,于是我们通过段首“黄昏的佛罗伦萨”、“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我走到小楼门前”、“我来到但丁广场时” 这些句子,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2分)“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提示我们作者以游综为线索,但同时插入了有关但丁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叙述和议论,使文章内容充实,主旨凸显。(2分)
11.(4分)略。可研究的角度有:曲折的人生使诗人内心忧愤,需借助诗文来宣泄,使诗人的创作力非常旺盛;曲折的人生增加了诗人对社会真实情况的了解,使诗人的创作题材丰富;曲折的人生磨练了诗人的意志,提高了诗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作者的创作内容深刻;曲折的人生逼迫诗人摆脱困境,从而去进行各种尝试,其中可能使作者的创作形式创新。(涉及一点,言之成理即可。观点3分,表述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漫说姓名文化
⑴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可惜,姓名文化这一遗产已经明显衰落,到了必须抢救并且难以传承的地步。 我们的姓氏尽管依然保存,但是姓氏文化原本代表的乡土情怀和根源归属却多被斩断。
⑵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⑶在根的延续中,我们拥有了一代代祖先的迁徙史,拥有了祖先的业绩或名望,与之相联的是那个岁月的社会风情、时代风云,于是,厚重的历史感自然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阅读、想象自己的祖先那一次次艰难经历,让我们与文化与祖国与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
⑷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⑸可是,当祠堂大多毁灭无存,剩余的祠堂早已失去了原有意义;当匾额一扫而空,只剩下残片断字遗留在博物馆里;当谱牒遗弃一净,三代以上不知为何物时,姓氏文化就不再是文化,只不过是个人称谓的前缀而已。
⑹ 姓氏文化若与名字相比,还算幸运,毕竟所有的姓氏延续至今。可是名字早已无所谓文化,仅仅是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罢了,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已成定局。
⑺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⑻人名文化的衰败以至断裂,首先是由于蜂拥趋附。这种趋附中间毫无文化意义可寻,趋的是一时的政治风云,附的是暂且的社会大潮。时过境迁,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另外,则是因为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过去很多目不识丁的人,许多没有读书经历的农民,却可以起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名字,这是因为他们的邻里和同族中总有一两位识文断字的人,可能是过去的秀才,或许是私塾先生。他们的历史文化涵养和代代相传的人名文化知识,让他们负起了传承之责。然而,这样的人早已作古。那个时代,即使许多乡土情调浓郁的名字,也带有山野特色,不像后来,连山乡渔村也和各地一样,都是跟风赶潮的产物。
⑼人名不再成为文化,在于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如果少数名字简单直白,也不妨看作名称原始意义的回归,甚至算作一类风格。可是,当简单直白的名字以千万百万计,不但失去了文化,就连最直接的区别功能也荡然无存。有人以为现在人口众多,重名难免,可是,过去那些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五、右任,怎么可能高度重复?那时,即便有几个重名,相遇也是一种惊喜;现在遭逢重名,大概只觉得在批量复制的符号堆里又添了一个同类而已。
⑽人名不再成为文化,还在于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过去名字是文化,那是因为许多名字通伦理,讲蕴藉,有出处,求承载。名字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汉字,声形义并茂,因而名字有可能影响终生的志趣和品貌。当一个人自己的名字随随便便时,也就不会对名字有多少文化认识;当大多数人对名字无所谓时,名字也就不再是文化的载体。
⑾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并且担当。
1.除了姓名文化,请你再举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⑴ ; ⑵ 。
2.文章中“根”的含义是 。(3分)
3.第 ⑼段中列举了众多不可能“高度重复”的名字,可印证第 ⑺段“ ”这句话。(2分)
4.姓名文化这一遗产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4分)
⑴ ; ⑵ ;
⑶ ; ⑷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姓名文化与长城、故宫等均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B.为避免词语的重复,作者或用“姓氏文化”或用“人名文化”,其实两者意义相同。
C.自商代直至清代,人们在取名字时,始终严格遵循着统治者规定的各种禁忌入名。
D.过去目不识丁的农民能起很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主要靠有文化的秀才或私塾先生。
E.人名承载着长辈们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乡土情调,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1.(2分)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3分)指每个姓氏宗亲或祖先可追溯的渊源和历史。
3.(2分)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
4.(4分)(1)蜂拥趋附(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2)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3)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4)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
5.(4分)(D )(E)
以“走自己的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
卜算子 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称。
1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赋予荷花许多的名字,诸如莲花、水芝等。请调动你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 )。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晴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B.上片写雨中荷花,下片写雨后天晴,都以静态描摹。
C.作者以“红衣”喻荷花,以“船”喻酒器,以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
D.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
16.这首词善用叠字,前人周密说“妙手无痕”。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14.芙蕖、菡萏、芰荷、芙蓉、水华、水芸、水旦、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任选1,1分,错别字不得分)
15.B(3分,不是“静态”,而是“动态”。)
16.本词叠字运用多而且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互相映衬,自然贴切,如“袅袅”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脉脉”对荷花进行了点染烘托。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真可谓“妙手无痕”。(4分,要求扣住叠字特点及作用分析,有例子,语言流畅。)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1)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
(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 (贾谊《过秦论》)
(4)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 (欧阳修《伶官传序》)
(6)不义而富且贵, 。 (《论语・述而》)
(7)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心远地自偏 (2)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栏杆拍遍 (5)岂非人事哉 (6)于我如浮云 (7)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