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答案:A(换取、接受)

【解题指导】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不过,此题的B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此题出得不严谨。

【备考意见】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和根据前后文意的关联推断字词的意思。此题一般以设错的方式出现,并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语境和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

9.答案:B

【解题指导】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都”、“贪鄙的恶果”等信息要点),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0.答案:D

【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备考意见】此题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

11. (1)用斜线(/)断句:

  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题指导】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虽说文言断句可寻找一些标志词,如者、也、曰等,但最主要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近几年重庆考题均考查文言断句,看起来难,但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对待,得分并不是太难。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

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解题指导】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

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题指导】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千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人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5、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拖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地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5.答案:D(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 “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解题指导】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对于说明文阅读,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6.答案:A(通过分析题干可看出,本题是要求寻找不能支持弗兰克观点的论据。该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1句是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观点,从第2句至结尾是用事实论据作具体分析论证。A项恰恰是弗兰克提出的理论观点,而题干却要求回答: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A项显然属答非所问)

【解题指导】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题只要明白了题干答题信息所指,正确选出并不难,本题的题干答题信息指的是:其它三项是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另一项A是作为本段的观点出现的,当然不能满足题干要求。如此看来,答题前读懂题目所含的信息(显性的与隐性的)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7.答案:C(AB两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依据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后很有可能实现,判断客观。D项,人类目前类似的研究很多,自不必赘述。C项错误不在于“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而在于“对地球水源的研究”能帮助“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在文中没有暗示信息。事实上,从文中可知“地球气候剧变”,是由于“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 造成的)

【解题指导】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推断”虽然有假说的成份,但前提条件应该是合情合理,而非妄断。解答此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依据原文信息,二是结合现有知识。切忌随意或钻牛角尖。

【备考意见】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4)舟遥遥以轻,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__》)

【答案】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风飘飘而吹衣     (5)塞上风云接地阴    (6)回首向来萧瑟处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不求一致。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

【思路点拨】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8.【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思路点拨】考生要通读文言材料,古人说,“通则懂”,所以读通原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便可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之以排除法,对实词词义加以推断,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9. 【答案】 D

【考点】 考车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思路点拨】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

10.【答案】A

【考点】筛选信息要点

【解析】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思路点拨】深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提示的信息,和选项加以对照,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

 

11.【答案】:C

【考点】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

12.【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考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②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③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④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⑤“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5.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5.【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要通读全文,快速找到信息源。D项的信息源在第⑤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中“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这一战略的作用是“有助于改善”而D项中的表述“解决”,明显夸大了这一战略的作用。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找到选项信息的相关语境,要注意与语境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筛选,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时空和已然与未然等多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6.【答案】:C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信息源在第一段中“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 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是整个战略计划将产生的结果,不是条件,逻辑关系倒置了;B项的信息源在第三段中,“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D项的信息源在第四段“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D项的表述是“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将一般情况解说成了绝对情况。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对照文本,认真核对,就不难判断。

7.【答案】:A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A项的信息源在文章的第二段,正和第二段信息便可知道,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而不是“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凭记忆便盲目答题,要有关照文章的整体信息。此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细心些,就不会有错解。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简析】作文题目“熟悉”,语言平实、颇具思想张力,立意空间大,如“熟能生巧”“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熟悉可以变为陌生”“熟悉不等于了解”“熟悉需要一个过程”“熟悉的距离”“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使人焦灼和困苦”“熟悉往往被漠视”“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忘记了身边的人”“熟悉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最不熟悉的恰好是自己”等等。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范例】

熟悉

天空飘起了霏霏细雨。秋天的雨是多情的雨,虽然一般不会下很大,但总是下得缠绵不绝。细雨湿衣看不见。雨虽细,却一样会把人淋湿的。行人都加快了步伐,有的干脆挤上了公共汽车,或是钻进了出租车。刚才还拥护的街道,忽然就松了,空了。

我依旧踏着不变的步伐,行进在漫天的细雨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我很喜欢那样的情景,那样的感觉。我喜欢细微的雨尘,轻轻扑落在我脸上、身上,无声无息地把我抚摸、拥抱,用它的温凉的柔情,一丝一丝慢慢地把我润湿。

淡蓝的雨烟泛起,眼前渐成迷蒙。雨中行,雨中我独行。我张列开双臂,想要拥抱漫天的细雨。我仰起脸来,迎接细雨的洗礼。我甚至还想对着漫无边际的细雨,大声歌唱。

也许,此时,在那些躲在车窗后面,从我身边一掠而过的人的眼里,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要么,就是个十足的疯子。

而就在我沉醉细雨中疯傻的时候,一样东西重重地撞在我胸膛上,我脚下趔趄,差点摔倒。我低头一看,怀里竟多了一个人!

对不起呀,对不起……撞进我怀里来的,是一位翩翩少年。他惶惶地退后一步,一边扶着撞歪了的近视眼镜,一边向着我连声道歉。因为不好意思,他瘦削的脸上,满是尴尬,甚至还含有几分羞涩。

我忙说没关系。说这话时,我心里也在自责。这么宽的人行道,竟和他迎面撞在了一起,全都是因为自己走路不看路,或者说一时得意忘形。

天凉了,少年还穿着一件短袖体恤衫。他见我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这才弯腰拾起撞落在地上的一本书来。书被弄脏了,沾了不少污水。他看着,显然有些心痛。我伸手去口袋里摸索,想摸到一片纸巾,给他把书擦拭。然而,他竟拿书就在贴身的体恤衫上擦了起来。

我这才看清那本书的书名:《我在雨中等你》。我看过那本书,描写一只叫佐恩的狗。那不是一只普通的狗,而是拥有了人的灵魂的狗。

少年十分抱歉地望着我,再次说了声对不起,然后才和我道别离去。他一路走,一路捧着书,头差点埋进书里去了。难怪,他不和我相撞才怪呢。

我伫立街头,看着少年离去的背影,在细雨中渐行渐远。曾经,我也和他一样,喜欢边走路边看书,撞过树,撞过墙,也撞过人。那一阵,我恍惚起来,觉得那一边走,一边埋头专心看书的少年,分明就是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啊!(常龙云)

熟悉

从老家来到成都,好比大树进城,对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慢慢适应了软糯的方言,多雨而常阴的天气,客套而冷淡的人际关系,总算可以过普通而正常的日子了。心里觉得还是少了寄托,少点温馨。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还没有熟悉到品出味道的程度吧。

早已决定要过清淡正直的生活,别人告诉我,成都人对此深有体会,你慢慢熟悉吧。

搬家了,花光了前半辈子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债。居住环境总算好了点。有一天,晚饭后散步,发现可以顺着沙河边的路,穿过一个菜市场的缺口,直通单位。路很近,一路有流水声,鸟鸣,高大的梧桐树相伴,觉得真不错。从此放弃乘车,从这条路步行上班。在路上,早晨总能遇到甩动双臂倒行的高瘦老者,为躲城管在路灯下用自行车卖菜的胖妇人;下午回来,经常可以看到小区门口下棋的摊子一群人围着,喝茶的人斜躺在藤条椅子上看报或者斗地主,偶尔还有摆地摊卖旧书的人,书不多,我买过一本川端康成的《雪国》,一块钱。很讨厌的是,有些遛狗的人,让狗在人行道上拉屎。

从小区出来,往另一个方向走,有新发现。美人蕉开在草丛里,今年海棠开的更早,不到农历的二月就迫不及待的开了,然后是白蓬蓬的樱桃花。过此,发现一桥,名踏水桥,桥两头都是垂柳。攀着柳枝,我没有把它折断,因为我还不需要告别。那就上桥,闻到烤鸭店的香味。过去才发现,不是烤鸭,是烤鹅,店名叫宫廷烤子鹅。也不知是为哪家宫廷烤的,如今却成了我们的口福。好,买半只吧。回转身,发现一家书店,熟悉后才知道,是一家专买文史哲旧书的书店,店名“求智”。

这是父子二人经营的店,老爷子在这里看店,儿子媳妇在狮子山那边看店。老爷子识字不多,很和善。儿子很精明,常能收到好书,很有些版本学目录学知识,看来是有些年份了,对这一行很熟悉了。

我于是,每个周末都在这里来逛逛。有时也淘到一些有用的书。比如,有一次我看到《小说月报》,郑振铎主编的,1927年卷,当然是影印版,但很干净整洁,原主人很爱书,专门加了牛皮纸的封皮,我毫不犹疑买下了。

老者对爱书的我,也很不错。每次都比别人买算的价格低一点,我也不再还价,有好点的书,他还给我留着。有时,我们也聊聊天。帮他从收荒匠手里挑有价值的书。

其实,过去不远的二环边还有几家旧书店,但我只去逛过几次,就不去了。一是他们没有多少对我胃口的书,二是那里的老板要价太高,只要是看出你要的书,往往比这家贵一半。还有就是,他们几家老板总在路边打麻将,对顾客不大爱搭理。我也就躲开了。

买书,不买书,我都去逛,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周末节目。从这里,我知道了什么叫网格本,什么是品相,也知道了成都旧书业的大大小小的一些人物的故事。

有一次,我建议老者的儿子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个网店,他也很感兴趣,我可以帮他,因为我对网络购物比较熟悉。也许,有一天,你们就可以在网上看到“求智书店“了。

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发现,我也不知道。因为,从家出发的路是没有尽头的,总有熟悉或不熟悉的风景在某段路上等着我们啊。这样的日子也不坏。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考点】考查句式的仿写

【解析】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特别要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

【思路分析】注意题干要求;回应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其中尤其要注意比喻的恰当性以及它与后面派生句子的搭配。

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

【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提取的是关键词语); ⑵ 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

【答案示例】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这就是大爱无疆,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情比这更深?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形象

【解析】解答时要扣住主题“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照片的颂扬之情”。语言要求流畅、鲜明、生动,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