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有三个板块,请先用一句话对三个板块的内容作整体概括,再各用一句话作分别概括。(7分)

整体概括(18字以内):

分别概括(每句12字以内):①

【答案】整体概括:我省多方面加强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

分别概括:①清查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②扩大农民工保险范围。③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

【解析】图文转换几年没有考过了,尽管各地的模拟试题经常出现。但本题读图没有难度,只要对画面的三个板块上文字作概括,其实就是一个压缩题,只不过把文字放到一张图片上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7分)

答: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答: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

11.【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2.【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3.(1)【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4.(1)【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2)【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况《劝学》)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 (曹操《短歌行》)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5)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__》)

(8)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1)驽马十驾 (2)天下归心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谈笑有鸿儒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回首向来萧索处  (8)薄雾浓云愁永昼

【解析】本题承袭了近三年来的题型――8选5,且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期望能进行到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8.【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4.【答案】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

5.【答案】C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

6.【答案】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7.【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要求选出不能作为“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项,只要抓住题干的意思,答案A项所陈说的“历史相当久远”很显然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

 

2.【答案】B

【解析】文中第一段里说“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没有说“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这是无中生有。

3.【答案】C

【解析】A项的错误主要是“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这是不合理的引申。原文只说到“(史学)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B项不说因果是否合理,就是选项中“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与原文“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对比,它丢掉了“几乎”一词。D项中的“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与原文“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明显不符。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材料】郑燮(公元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扬州兴化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性豪放,落拓不羁。中年(乾隆元年)举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颇有政绩,极受人民爱戴。乾隆十八年,潍县大旱,郑燮为救济灾民,请赈忤上罢官。晚年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他在仕途上虽不得意,但在诗、书、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有《板桥集》传世,《清史稿》卷五四有传。

在中国书画的历史上,再难找到郑板桥这样在民间具有历久不衰的轰动效应的。文人墨客也好,普通百姓也罢,一说起书法绘画,怪石兰竹,或是提起清正爱民的好官,人们都会自然地想起郑板桥、说到板桥郑燮这个名字。他的“六分半书”的书法、刚劲潇洒的“瘦竹、“难得糊涂”的名言,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确,“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包含着既简单又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千世界。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郑板桥可称得既有幽默个性、又有嶙峋傲骨的名士。

  郑板桥的书法被人们称作“板桥体”,因为大众对其人品的热爱,所以数百年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操有何种口音的人皆争相传诵,有人说板桥体是六分半书,还有人说他是七分半书。其实怎样称谓并不重要,我们欣赏郑板桥书法,首先要分析板桥书法产生的时代条件和文化环境。了解了客观条件之后再来了解主观条件。

  乾隆时代是满清王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乾隆在大兴文字狱、残酷__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份子的同时,继续推行博学鸿词的选贤制度,以收拢汉族知识份子为其王权服务。他借编辑《四库全书》和翻刻《三希堂法帖》弘扬儒家地位、以达到规范知识份子审美观的目的。为了适应八股取士的需要,他大力提倡以“乌黑、整洁”为审美标准的“馆阁体”。康熙、雍正以来重视帖学而轻视碑学,致使王室成员把赵孟、董其昌奉若神明。乾隆本人写得一手绵软的毛笔字,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

郑板桥所生活的清代中叶,扬州一带是商业十分繁荣的地区,乾隆六次南巡,许多城镇大兴土木,也助长了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十里长街市井连”的扬州就是这时发展起来的。富有经济实力的市民渴望在文化层次上的提高,“他们的追求和模仿往往流于表面化,同时也不知不觉从自己的审美趣味出发,对贵族化的传统文化加以抵制和改造。郑燮的书风正好与市民意识对典雅的嘲弄暗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邱振中语)。

当时购买郑板桥书画者络绎不绝。“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片纸、只字书,皆惜藏庋”(《郑板桥全集。自叙》)。郑板桥卖书卖画的趣闻轶事在民间流传颇多,如因嗜狗肉美味而误中盐商之计被骗去字画、只肯付银二千两的一半而得板桥半副对联等故事,都足以说明板桥的书画作品不只是无偿地供权贵们欣赏的艺术品。他在去世前六年写的《润格》帖(一称《谢客告示》)即最有力的佐证:“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实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工和尚属公谢客。板桥郑燮”(《板桥集》)

郑板桥的储事态度决定了他以嘲世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那种传统的文人气质和清高的作风在郑板桥身上早已明显退去。艺术家要面对现实,就要研究各个层次人们的审美心态,以自己的审美和作品去适应社会。“扬州八怪”都是在政治上不得意而转入艺术界的知音,其艺术追求很快与扬州及沿海地区商人的审美心态一拍即和。就是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为郑板桥提供了一个展示其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他以独具自家面目的怪书出现在当时的书坛上,大张旗鼓地向所谓正统书风宣战,有力地冲击了风行于世的“馆阁体”。

“板桥体”书法艺术是郑板桥审美心态的浓缩和总结,是他文化性格的提炼与映照。他的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技法相互渗透。他不仅把书法中的各种书体融入其中,而且还把绘画中的技法也融入其书法中。中国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依附关系,是世界上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离开传统就丧失了书法艺术的生命。郑板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极为全面和深入。其行书和小楷具有钟繇、王羲之遗韵;他的题画之作又往往把各种书体的笔意融为一体,极具天机畅然之意蕴。无论他的《怀素自叙节选》七行临摹书作,还是《临岣嵝碑轴》,已经不是简单地临写,而是进行一种取象去形的创造。这两件作品都是以篆写隶,用笔沉着痛快,随意率真,意趣丰足。不过,郑板桥用功最多的是苏东坡、黄山谷、怀素等人和《瘗鹤铭》。

郑板桥说他自己“既无涪翁之劲跋,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就是把分隶的笔法笔意乃至结构参入行楷之中,同时又以行草笔势为之。这就是他特有的“板桥体”、“六分半书”。

书法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发展中,其惰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楷书成熟以后,再也难以出现王羲之、欧阳询那样对书体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书法大师。书法家的成功从对书体的改革转入了表现艺术个性的塑造。许多功力深厚者也未能逾越惰性所形成的障碍。郑板桥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既能继承传统,又能融会各体各法而出自家面貌,鲜明地塑造出了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他以绘画的技法用于书法,不仅在当时是惊人之举,就是几千年来也还没有象他这样的自我创造。

郑板桥的《论书诗轴》是“板桥体”的典型代表。放眼望去,如乱石铺街,似满天星斗,墨象斑驳,跌宕奇诡,一派冷峭骏跋、嬉笑怒骂而又自然天成的浪漫意趣。“平生爱学高司寇”,开篇的几个字就已将自家风范显露出来。“平生”似很平常,“爱”字的造型十分突出,寓真、行、篆、隶各体笔法于其中,厚重且突兀的“点”在这里十分醒目,“学高”二字明显取斜势,但细察之其重心还并不歪斜,“寇”字最后的钩笔虽怪模怪样,但十分有力,并在第一行的构成中产生了曲线的跌宕。至“且园先生”这里又产生了更为明显的跌宕,在笔力轻提之后,“书法”二字又以浓墨重笔构成了另一种变化,且与前面的“爱”字形成呼应之妙。第一行里有两次出现“且园”二字,他们的造型有很大不同,就连笔力轻重也有所变化。第一个“园”字是行楷,而第二个“园”字则是变了行的草书。“坡公”二字在第二行中有两处,且有三个“坡”字,在它们的大小、形态以及笔法上各不相同。第一个“坡”字的末笔是用分书笔法,第二个用的是楷书笔法,而第三个则又采用点法,藏而不出。“坡书肥厚”的“肥”字,其左笔浑厚、波而不挑,与第一个“坡”字的撇笔虽有肥瘦之别,但有呼应之妙。“山谷书飘飘有奇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第三行至第四行),这里的“有奇侧之势”几个字变化剧烈,在造型上有的又瘦又高(“有”字)、有的又矮又壮(“云”字)、有的如挥舞醉拳(“奇侧”)、有的如亭亭美女(“玉条”)、举步婀娜。种种变化,都为整体构图设下了此伏彼起的情趣伏笔,仿佛这些具有神采的点画都是富有生命的,比起板桥笔下的兰竹也毫不逊色。第五行的造型更为奇特,“人”字的左笔俨然竹枝竹条,挺拔劲健;而其右半边的捺划不正是被风吹动的竹叶吗!而这里(四行首“瘦”的左撇、五行末“妙”的末笔、六行的“之”、七行的“赵”末笔)的用笔和造型不正是兰草么!“东坡所谓超妙入神”这几个字可谓真的是超妙入神了。在大小变化、跌宕奇侧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如天上飞来的草书(“入”字),他是多么潇洒!有如凌空的闪电从天而下,有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郑板桥的捺、“走之”、横划都充满波折震动,在极为丰富的变化中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板桥体”中各种不同的造型、笔意和体式、在万千变化的交错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呼应,细细把玩,意味无穷。

《郑燮论书诗》中所营造的是一种独抒己见的学术气氛,在万千变化中有严谨的分析、理智的思考、形象的描述、中肯的评价、自信的判断和表达。然而,他能严谨中多含活泼的趣味、理智中颇有浪漫的飘逸、变化中不失文人的风雅,怪而不荒诞、奇而不离宗、擒能不拘谨、放可有妙逸,实在难能可贵。正象他的绘画一样,他胸中的大千世界通过这飘逸多变的笔墨线条充分地得以宣泄。不过,绘画毕竟是以具象的形象进行塑造,而书法比之绘画,其塑造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板桥的不同心境、不同内容的书作,展现给欣赏者的印象是会有所区别的。但无论怎样变化,他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他的艺术风格象他人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67 分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57 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 分)基准分45 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 分)基准分29 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加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⑴脱离材料。   ⑵文理不通。  ⑶全文不足400 字。

说明:

⑴未写题目扣 2 分。

⑵错别字1 个扣1 分,至多扣3 分。

⑶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酣清加1-2 分。

【考点】

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 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 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   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 主题还是创新 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 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画竹技巧,何来板桥体。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高三老师的观点】我是一名教师,对于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的看法,作为材料作文很有文化含量,内容也有思辨性,但是今年的题目不利于大多数考生水平的发挥,如果批阅不放宽要求,估计很多学生立意会偏。现有些特级教师在媒体上发表的观点都认同,可有些学生立意为“整体与个体”我希望今年批阅试卷时,能否人性化些,放宽要求些,把此立意视为不偏题。往年上海卷的作文题要人性化得多,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这几个题目看起来是命题作文,实际上是半话题作文,学生写作时放得开,而且能够避免因漏写作文题而扣分。我觉得上海市今年的材料作文题较往年转急了,太突然了。唉,考生真可怜,这样要误了一些优秀学生,十二年的书毁于一旦,语文教师也很可怜!上海市的教学管理节奏太快,真的不知以后怎么当语文教师。

【优秀习作】

贵在独创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23.【参考答案】⑴取未放之蕊干之 (使……干燥)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草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24.【参考答案】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作为客观题,让考生来选择,考生大可以用代入法去判断。

25.【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26.【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实际上就是两方面:药用、食用。

27.【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

【考点】结合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解析】以划线句子为例,进行分析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17.【参考答案】⑴漫应曰(随便)       ⑵宽备言其状(详细)(各1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18.【参考答案】B

【考点】通假字

【解析】A.通“殁”,去世。B. 完毕,终了。C. 同“避”,躲,设法躲开。D. 通“辨”,分别,辨别。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19.【参考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解析】A.①因为  ②用   B.①就          ②表方式

C.①  ②表判断是 D.①代指“他的” ②代指那些。

20.【参考答案】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1.【参考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考点】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

22.【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14.【参考答案】香山居士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15.【参考答案】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16.【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