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6―9题。

日前,英美科学家宣布完成了人类最大的染色体――第一号染色体的测序和分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这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取得新的里程碑式的进展。

人类一直想了解自身,探索生命的奥秘。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只能想像上帝造人。达尔文进化论开创了人类认识物种进化的规律。但是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个中缘由何在?在人类发现了细胞和遗传规律后,才知道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首先发现有关基因传递规律的是奥地利神父孟德尔,他于1865年发表了其发现,但遗憾的是他的贡献被埋没了35年。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了基因,即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并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70年代,人类第一次真正拿基因做实验,“遗传工程”应运而生,但只是一个一个地去研究基因,而要提示人类的奥秘,则须研究人类的全部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了解我们整个基因组,把基因组所有基因的基本结构DNA序列搞清楚,最终解读关乎人类生老病死的遗传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共投入了30亿美元进行人类基因组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等6国的科学家共同执行这项计划。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提前完成并于2000年6月26日公布。中国完成整个基因组的百分之一,即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北京区域”的序列与分析。由于这是初步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地方不准确,还留有一些“空洞”。2003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宣布绘制了比较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即“完成图”。不过那时宣布的“完成图”还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基因组。而现在,科学家完成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章――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使这个基因图谱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英国、中国等多国科学家还完成了鸡、猪、水稻等物种的基因测序。其中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水稻“精细图”的论文,被誉为“每个生物学家必读的里程碑式的文章”。这一重要成果是研究水稻遗传变异、发育与进化的基础,特别是培育高产优质美味的优良品种的基础。

人类在基因研究方面所获得的重大进展具有深远意义。它将促进有关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促进生物学、医学等的发展,为人类发现和诊断一些疑难病症打下了基础。美国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我们正迈入下一阶段,那就是弄清楚基因的作用以及如何相互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面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计划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历时16年之久,耗资达30亿美元。

B.、它是一项对人类最大的染色体――第一号染色体进行测序和分析的科学工程。

C.、它是想了解人类整个基因组所有基因的DNA序列从而解读人类的遗传密码。

D.、这一计划由六国科学家共同执行,其中美国主要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

7、下列各项不属于“人类一直想了解自身,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过程的一项是

A.、在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想像是上帝创造了自己。

B.、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开了人类认识物种进化规律的先河。

C.、奥地利神父孟德尔于1965年公布了有关基因传递规律的发现。

D.、美中英等多国科学家完成对鸡、猪、水稻等物种的基因测序。

8、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自身的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的突破。

B.、70年代人类真正第一次拿基因做实验,遗传工程产生,但还未能将基因分组研究。

C.、中国完成整个基因组研究的百分之一,因为是初步研究,其中有一些地方还不准确。

D.、科学家完成的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要比原来的“完成图”更为精确。

9、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奥地利神父孟德尔的发现若没有被埋灭35年之久,那么人类遗传规律研究的进程也许会向前推进许多年。

B.、中国科学家水稻“精细图”论文的发表,为使我国成为高产、优质、美味水稻的生产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C.、“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促进有关基因研究的深入,人类对生老病死遗传密码的解读也因此有了依据。

D.、科学家下一步的计划是弄清基因的作用及相互影响,我们相信那些困扰人类的疑难病症被攻破已不是梦想了。

6、D(“美国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一句并不能说明“美国主要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

7、D(不属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范畴)

8 、C(“因为是初步研究,其中有一些地方还不准确”说的是2006年6月26日提前完成并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9、B(“提供可靠的保证”太绝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具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现在已出现向低龄发展的趋势。 B: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C:昨天,中国足协通过其官方网站,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对深化中国足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收到了预期效果。 D: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鲜血捍卫了祖国主权和领土,他们的英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已起动,教师工资上涨辐度最大,今后教师工资将根据所聘职务岗位设置不同等级。 B:2月11日,土星冲日时,朦胧暮色中的苍穹就像璀璨夺目的黄白色宝石,还环绕着一层层绚丽的迷人光环。 C:“大话三国”的易中天确实火了,去年火得一蹋糊涂的超级女声,在今年风头却被央视《百家讲坛》盖过。 D:香港大学2007年将面向内地20个省市招收优秀本科生,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书面申请截至到5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据此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话题作文,进入我们所熟悉的步调。

    题干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材料的含意是什么呢?

    材料一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一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笑容缺失”,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转换成话题,可以是“笑容缺失”或“微笑”。

    作文中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偏题错误:

一是以“表情”为话题,范围过大。

“表情”有喜悦,有悲伤,有愤怒,有惊讶,有恐惧,有严肃,有轻松……三则材料显然只说了代表乐观、喜悦、轻松的“笑容”;

二是以“笑”为话题,范围照样过大。

“笑” 有大笑、微笑、苦笑、傻笑、憨笑、假笑、赔笑、冷笑、暗笑、狂笑、奸笑、狞笑、皮笑肉不笑……三则材料中第一则说微笑;第二则说要有惬意的笑,“惬意的笑” 应指微笑,因为其它如大笑都不切合;第三则表述为“醉人的笑”那也是指微笑,所以三则材料都只说了微笑。

三是以“职业微笑”为话题,则是明显偏题。

也许有人说微笑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可以抨击干部、售票员、护士、教师等对群众、对乘客、对病人、对学生冷若冰霜、缺少热情的现象。其实三则材料不是从职业的角度来说笑容缺失的,而是说公共场合人们缺少微笑让人感到压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所以与原有材料不切合。

    当材料作文被转化成话题作文后,相信大家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

    写记叙文,可以写公共交往中一个“微笑”的故事,写出生动细节,再现现场情景,刻画人物形象,传递出人物真实细腻的情感或作者的感悟;也可以写几个微笑的片断,夹叙夹议,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成议论文,可以围绕话题通过发问开拓思路:微笑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微笑缺失有什么危害?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展开,都可以写成一篇紧扣材料含意的作文。

阅读文段,回答17-21题。

西溪的睛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__、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__,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7.文中第二自然段说“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鬼胎”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8.④段中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 “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5分)

答:

19.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收笔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1.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微雨里的野趣

――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景物特点

(2)游赏中的诗情

――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

17、答:鬼胎:下意识里的那种__、不安和畏缩的心意(2分)

18、 (1)没有从松木场下船,慢慢儿地品赏沿途景色,却坐汽车一贯而过,缺少一种雅兴,因此说是难度的俗物。(2分)

(2)俗益指可以欣赏到沿途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可以欣赏到满眼渺茫的青绿;可以欣赏到春秋时节,微雨之中,沿山大道的好景。(每点1分,共3分)

19、答:(1)西湖的不足在于“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2分)

(2)西溪的好处有:水路回环曲折的曲折美;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少女摇船及橹声咿呀、水波起落的诗意美。(3分)

20、 答:

(1)使用对比,(1分)通过晚游西溪与东坡夜游赤壁相对比,突出了对西溪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2)点明(突出)主旨。(1分)

21、【赏析示例】

  (1)  微雨里的野趣

    ――赏析《西溪的睛雨》的景物特点

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__、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    游赏中的诗情

    ――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

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而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甚或有些“霉灰的阴气”;高坐车上,所见“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至于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⑤纵有健妇把锄犁, 。(杜甫《兵车行》)

,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来理解。

①表达了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1分  

②第一二句使用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送别时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的美景,衬托(突出)出诗人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手法1分,具体作用1分)

③结尾两句,由权且和往常一样欢宴,不愿听取悲愁曲调,更为含蓄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离别伤感之情。(2分)

10.D(治所)

11.D(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A人称代词,自己的;指代词,那些。B无实意,何不。C副词,这才;副词,竟然)

12.A(“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13.①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计分点:著、而、仕)

②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替他们把这些表述出来了。(计分点:世人、达、为)

③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计分点:以为、足、绝)

14、作者眼中的袁枚是一个文才出众、为官清正、喜好交游、奖掖后进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①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源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我国考古学界认定,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

②湖南气候温

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

③旧石器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白陶,尤其是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

④6500年前的澧县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澧县八十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族因缔造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败于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酋邦时代。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最多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炎黄文化。

⑥《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用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团结精神。

⑦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藏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至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各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6、对第2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三粒完整的稻谷中,略晚的为栽培稻,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栽培稻标本。

B.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三粒完整的稻谷中,存放略晚的为栽培稻,这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C.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的稻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D.因为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那粒稻谷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所以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7、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周易・系辞》、战国中期《尸子》以及《续三皇本纪》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前炎帝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可能是在距今8000年左右。

B.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距今八千年左右的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

C.据文献记载,神农时代的建筑一般是台基式建筑,其中礼仪中心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

D.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澧阳冲积平原,并且于八九千年前就发明了后来成为文字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

8、下面论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惊人一致地表明,湖湘文化是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的。

B.根据湖南考古发掘,道县先民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开拓稻作文化的先驱。

C.湖湘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源远流长,蕴涵丰富,而又错综复杂,与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一同成为湖湘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D.炎帝神农氏族活跃于长江中游,其后与兴起于黄河流域的黄帝氏族联合,从而开创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且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

9、下列推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湖湘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漫长而又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从神农氏族迁入澧阳形成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后湖湘文化更是不断创新。

B.木质农具、成熟的制陶工艺、规模化的稻耕文明、先进的医药文化构成了神农氏族的文化特征。

C.湖湘文化中的陶文化历史可上溯到旧石器晚期的道县玉蟾洞文化,新石器时代多种形式的釜、白陶和彩陶的出现说明当时的陶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D.正如俗语所说的:“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特定的人群创造了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熏陶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王夫之、曾国藩、__这些精英人物的出现是与湖湘文化的熏陶孕育密不可分的。

6、C(A项“最早发现的”和“发现最早的”不同,原文是“发现最早的”。另外也不全面。B项不是存放略晚的,而是栽培或生长或基因特征表现时间略晚,如现在也有野生稻。D项不构成因果关系)

7、A(B项不是“澧县彭头山”而是“澧县八十遗址”。c项非“文献记载”,而是考古发掘所知。“神农时代的建筑一般是台基式建筑”也不对,文中是发现了一些台基式建筑;礼仪中心遗址的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而不是高也地面的就是礼仪中心遗址。D项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不一定是八九千年前发明的,更不一定就能成为文字)

8、D(不能说“开创了……文明古国”,据原文,只能说为开创文明古国奠定了基础)

9、B(B项中“先进的医药文化”属无中生有,原文是“南巡为民治病”还没有形成“医药文化”。可参看第4段。A项从湖湘文化的历史可推知。c项根据第三段可推知。D项从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可推知)

下列句子的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班的老师,我最赏识的是物理老师倪老师,因为他的课从不让同学们觉得枯燥。 B:虽然只是几个红薯,但毕竟是六弟从江西老家带来的,于是我也就笑纳了。 C:他一向沉默寡言,也没有朋友,所以这次我们几个去看望他,令他深感荣幸。 D:听说贵校在教学管理上有许多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特地登门学习,请多作指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