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了两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侯,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侯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的《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朵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来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子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听。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侯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功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夏天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子和着歌唱,她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这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7、游山遇雨使作者感到了别样的趣味,联系全文看 “这种趣味”指的是什么?(4分)
18、文章最后说“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这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19、第4段中写“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分析一下“闹”字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情感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请你试作概括。(5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22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水到渠成的意蕴抒发
(2)行动流水的语言风格
(3)对比手法的恰当运用
17、(1)体味到了“山色空雨亦奇”的美的境界(2)体味到了音乐的妙趣(3)体味到了与三家村青年在一起的和谐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
18、我在茶店拉胡琴,青年们一齐唱和,驱走大雨带来的苦闷,大家都感到了温暖融洽。 19、略
20、“我”初时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情感低落;但很快被一种“寂寥深沉的趣味”牵引,情绪开始回转;为安慰两个女孩借琴拉奏,一时将荒山变得温暖,情感达到高潮;最后村里青年与我惜别,感情趋于伤感。
21、(1)水到渠成的意蕴抒发
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品味出文章包含的三个思想意蕴层次:叙事-抒情-悟理。文章先叙我与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之事,因下雨而有了扫兴之情;可又使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体味到了特别的趣味;为安慰两个女孩,我借胡琴拉奏,女孩与三家村青年唱和,又有了音乐的趣味;最后又有了依依惜别真情。情随事显。文章又由情入理开始回味:山中的趣味只有我这样的雅人才能欣赏,是“独乐”,而拉琴唱和是“众乐”,后者使人温暖。作者继而深思:倘能多造几个简易的胡琴……其艺术陶冶效果要比学校大得多;文章最后更是体味到“乐以教和”的深刻道理。文章由生活小事推及深重的人生历史思考,自然而有水到渠成之感。
(2)行动流水的语言风格
全文使用纯粹的口语,简洁朴素。但仍充满魅力,其原因在于:于平易朴实中写尽神采气韵。如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写自己“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跃然纸上;写两个女孩的言行“你会拉的?你会拉的?”两个问句又让我们看到女孩的惊喜的面孔。寥寥数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还有写阿庆、裁缝司甸大汉、三家村的青年都是如此。
(3)对比手法的恰当运用
①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②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
③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④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赏析。(5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④羁旅:客游他乡。晓钟: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答:
(2)试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1)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满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经很深了。秋风惊动枝头栖息的鸟鹊,露草里躲着唧唧鸣叫的寒虫。(2)这首诗描写了和同乡偶然聚会的情景,表现了乱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颔联以“还作”、“翻疑”作流水对,叙江乡故人偶集,真是难得,反而怀疑是不是在做梦;尾联写欢聚对饮,长夜叙谈,并以“畏晓钟”――害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深刻表达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诗心理描写真切而传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6―9题。
日前,英美科学家宣布完成了人类最大的染色体――第一号染色体的测序和分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这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取得新的里程碑式的进展。
人类一直想了解自身,探索生命的奥秘。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只能想像上帝造人。达尔文进化论开创了人类认识物种进化的规律。但是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个中缘由何在?在人类发现了细胞和遗传规律后,才知道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首先发现有关基因传递规律的是奥地利神父孟德尔,他于1865年发表了其发现,但遗憾的是他的贡献被埋没了35年。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了基因,即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并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70年代,人类第一次真正拿基因做实验,“遗传工程”应运而生,但只是一个一个地去研究基因,而要提示人类的奥秘,则须研究人类的全部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了解我们整个基因组,把基因组所有基因的基本结构DNA序列搞清楚,最终解读关乎人类生老病死的遗传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共投入了30亿美元进行人类基因组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等6国的科学家共同执行这项计划。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提前完成并于2000年6月26日公布。中国完成整个基因组的百分之一,即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北京区域”的序列与分析。由于这是初步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地方不准确,还留有一些“空洞”。2003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宣布绘制了比较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即“完成图”。不过那时宣布的“完成图”还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基因组。而现在,科学家完成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章――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使这个基因图谱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英国、中国等多国科学家还完成了鸡、猪、水稻等物种的基因测序。其中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水稻“精细图”的论文,被誉为“每个生物学家必读的里程碑式的文章”。这一重要成果是研究水稻遗传变异、发育与进化的基础,特别是培育高产优质美味的优良品种的基础。
人类在基因研究方面所获得的重大进展具有深远意义。它将促进有关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促进生物学、医学等的发展,为人类发现和诊断一些疑难病症打下了基础。美国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我们正迈入下一阶段,那就是弄清楚基因的作用以及如何相互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面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计划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历时16年之久,耗资达30亿美元。
B.、它是一项对人类最大的染色体――第一号染色体进行测序和分析的科学工程。
C.、它是想了解人类整个基因组所有基因的DNA序列从而解读人类的遗传密码。
D.、这一计划由六国科学家共同执行,其中美国主要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
7、下列各项不属于“人类一直想了解自身,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过程的一项是
A.、在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想像是上帝创造了自己。
B.、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开了人类认识物种进化规律的先河。
C.、奥地利神父孟德尔于1965年公布了有关基因传递规律的发现。
D.、美中英等多国科学家完成对鸡、猪、水稻等物种的基因测序。
8、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自身的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的突破。
B.、70年代人类真正第一次拿基因做实验,遗传工程产生,但还未能将基因分组研究。
C.、中国完成整个基因组研究的百分之一,因为是初步研究,其中有一些地方还不准确。
D.、科学家完成的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要比原来的“完成图”更为精确。
9、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奥地利神父孟德尔的发现若没有被埋灭35年之久,那么人类遗传规律研究的进程也许会向前推进许多年。
B.、中国科学家水稻“精细图”论文的发表,为使我国成为高产、优质、美味水稻的生产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C.、“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促进有关基因研究的深入,人类对生老病死遗传密码的解读也因此有了依据。
D.、科学家下一步的计划是弄清基因的作用及相互影响,我们相信那些困扰人类的疑难病症被攻破已不是梦想了。
6、D(“美国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一句并不能说明“美国主要负责第一号染色体测序项目”)
7、D(不属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范畴)
8 、C(“因为是初步研究,其中有一些地方还不准确”说的是2006年6月26日提前完成并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9、B(“提供可靠的保证”太绝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具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现在已出现向低龄发展的趋势。 B: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C:昨天,中国足协通过其官方网站,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对深化中国足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收到了预期效果。 D: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鲜血捍卫了祖国主权和领土,他们的英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已起动,教师工资上涨辐度最大,今后教师工资将根据所聘职务岗位设置不同等级。 B:2月11日,土星冲日时,朦胧暮色中的苍穹就像璀璨夺目的黄白色宝石,还环绕着一层层绚丽的迷人光环。 C:“大话三国”的易中天确实火了,去年火得一蹋糊涂的超级女声,在今年风头却被央视《百家讲坛》盖过。 D:香港大学2007年将面向内地20个省市招收优秀本科生,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书面申请截至到5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据此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话题作文,进入我们所熟悉的步调。
题干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材料的含意是什么呢?
材料一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一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笑容缺失”,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转换成话题,可以是“笑容缺失”或“微笑”。
作文中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偏题错误:
一是以“表情”为话题,范围过大。
“表情”有喜悦,有悲伤,有愤怒,有惊讶,有恐惧,有严肃,有轻松……三则材料显然只说了代表乐观、喜悦、轻松的“笑容”;
二是以“笑”为话题,范围照样过大。
“笑” 有大笑、微笑、苦笑、傻笑、憨笑、假笑、赔笑、冷笑、暗笑、狂笑、奸笑、狞笑、皮笑肉不笑……三则材料中第一则说微笑;第二则说要有惬意的笑,“惬意的笑” 应指微笑,因为其它如大笑都不切合;第三则表述为“醉人的笑”那也是指微笑,所以三则材料都只说了微笑。
三是以“职业微笑”为话题,则是明显偏题。
也许有人说微笑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可以抨击干部、售票员、护士、教师等对群众、对乘客、对病人、对学生冷若冰霜、缺少热情的现象。其实三则材料不是从职业的角度来说笑容缺失的,而是说公共场合人们缺少微笑让人感到压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所以与原有材料不切合。
当材料作文被转化成话题作文后,相信大家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
写记叙文,可以写公共交往中一个“微笑”的故事,写出生动细节,再现现场情景,刻画人物形象,传递出人物真实细腻的情感或作者的感悟;也可以写几个微笑的片断,夹叙夹议,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成议论文,可以围绕话题通过发问开拓思路:微笑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微笑缺失有什么危害?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展开,都可以写成一篇紧扣材料含意的作文。
阅读文段,回答17-21题。
西溪的睛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__、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__,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7.文中第二自然段说“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鬼胎”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8.④段中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 “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5分)
答:
19.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收笔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1.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微雨里的野趣
――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景物特点
(2)游赏中的诗情
――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
17、答:鬼胎:下意识里的那种__、不安和畏缩的心意(2分)
18、 (1)没有从松木场下船,慢慢儿地品赏沿途景色,却坐汽车一贯而过,缺少一种雅兴,因此说是难度的俗物。(2分)
(2)俗益指可以欣赏到沿途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可以欣赏到满眼渺茫的青绿;可以欣赏到春秋时节,微雨之中,沿山大道的好景。(每点1分,共3分)
19、答:(1)西湖的不足在于“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2分)
(2)西溪的好处有:水路回环曲折的曲折美;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少女摇船及橹声咿呀、水波起落的诗意美。(3分)
20、 答:
(1)使用对比,(1分)通过晚游西溪与东坡夜游赤壁相对比,突出了对西溪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2)点明(突出)主旨。(1分)
21、【赏析示例】
(1) 微雨里的野趣
――赏析《西溪的睛雨》的景物特点
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__、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 游赏中的诗情
――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
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而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甚或有些“霉灰的阴气”;高坐车上,所见“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至于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④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⑤纵有健妇把锄犁, 。(杜甫《兵车行》)
⑥ ,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来理解。
①表达了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1分
②第一二句使用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送别时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的美景,衬托(突出)出诗人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手法1分,具体作用1分)
③结尾两句,由权且和往常一样欢宴,不愿听取悲愁曲调,更为含蓄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离别伤感之情。(2分)
10.D(治所)
11.D(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A人称代词,自己的;指代词,那些。B无实意,何不。C副词,这才;副词,竟然)
12.A(“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13.①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计分点:著、而、仕)
②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替他们把这些表述出来了。(计分点:世人、达、为)
③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计分点:以为、足、绝)
14、作者眼中的袁枚是一个文才出众、为官清正、喜好交游、奖掖后进的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