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诚信: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换(节选)
杨秀香
诚信作为道德范畴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其 一,是诚实无欺;其二,是相互信任;其三,是信守承诺。这几种要求既是指向主体自我的,又同时是指向客体的。诚实无欺可以指主体不自欺,是主体的自我指向。但人总是处在社会联系之中,因此它必然会牵涉到不欺骗谁、对谁诚实的问题;信任可以指主体的自我信任,但更多的时候是指信任他人或被他人所信任;信守 承诺可以是一种自我承诺,但它常常是指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所以,它们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也是人的行为规范。
但是,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又确实有所差 异。首先,诚实无欺、相互信任是社会中的一般的道德要求。《礼记・中庸》中有:“君子诚之为贵。”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里的“信”是信誉,指诚实无欺。诚实无欺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信守承诺是对特定对象的责任。因为信守承诺一定是先有承诺,然后才谈得上信守, 而承诺总是对特定对象的承诺。其次,诚更多地指主体自我的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德性和道德境界:“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者,圣人之性也”。而相互信任、信守承诺则常常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外在行为表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国人交,止于信。”“信则人任焉。”再次,信任又往往以一种非常主观的形式出现,如“我信任他”是一种主观态度,“他值得信任” 是一种主观判断,而信守承诺意味着按照所作的承诺行为,因而要诉诸人的外显行动。诚实不欺是信任和守信的基础和条件,一个人诚实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一个诚实的人才容易信任他人,“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而普遍的诚实和相互信任则是信守承诺的前提和保障。
诚信在道德价值上指向正价值即善的价 值。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行为的圭臬、美德的体现而不断地加以弘扬,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品性是社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就在于人是按照自己的目的积极能动地进行着创造性的活动。人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和完善。人在社会中生 活,只有将自己的真实展示给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彼此信任。人们彼此信任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有效的合作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将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佳状态,使人的活动获得最大效益,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手段。因此,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绝不包括那些危害人的生存、发展和 完善,破坏社会秩序,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
(《新华文摘》2002年第11期)
7.下列对第一段末的“它们”的内涵,揭示欠准确的一项是
A.诚实无欺、相互信任和信守承诺。
B.主体不自欺、自我信任和自我承诺。
C.对客体诚实不欺、信任他人或被他人信任、履行对他人所作的承诺。
D.对主客体都诚实不欺、既自信又信任他人且被他人信任、信守对自我及他人所作的承诺。
8.对“诚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系,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诚实无欺、相互信任是一般的道德要求,侧重于人的自我道德修养。
B.相互信任、信守承诺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外在行为表现,侧重于对特定对象的承诺。
C.只有诚实无欺,人们才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它是信任和守信的基础和条件。
D.必是先有承诺,然后才谈得上信守,信守承诺的先决条件是相互信任。
9.以下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有偏差的一项是
A.判断社会中人是否诚信,不能仅懂得诚信的道德范畴意义,更应把握诚信的道德价值取向。
B.一个人诚实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社会的普遍诚信才能保障人们信守承诺。
C.诚信是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和与人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两者的共同体现。
D.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只要将自己的真实展示出来,就能赢得信任并最终达到彼此信任。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意的谎言因其在道德价值上指向正价值,所以虽是谎言,却都是符合诚信的标准的。
B.杀人犯实施犯罪前曾声称他要杀某人,但这不能构成判断“他诚实不欺”的理由。
C.黑老二在法庭上独自承担罪责,使黑老大逃避了法律制裁:黑老二不是诚信的人。
D.某单位的领导用逃税所得钱款兑现增加部属收入的承诺,虽然他并没有私吞,仍然不是信守承诺的人。
7. D 8.C 9.D 10.A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B: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勾栏是元杂剧发展和繁荣的摇篮,但是对于勾栏文化的忽略,常常使我们面对元杂剧产生鞭长莫及的困惑。 B:原来创作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C:2003年一年中,深圳交警遭到暴力抗法的事件,每天不下一起。 D:美国宇航局六轮登陆车“勇气号”将继欧洲“猎兔犬一2”后再次造访火星。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国无平安,何谈发展?那时,恰逢军队到学校招生,他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B:昨天美国东部下大雪,截至发稿时积雪已达50厘米,而白宫草坪的喷水池里水柱仍在喷薄而出。 C:授课进入主题,__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授课者的思路,从世界军事革命对中国军队的挑战,到高科技知识对中国军人的冲击;从导弹__肩负的使命,到高原火箭兵的职责……真正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D:于是,前几年17岁写《三重门》的韩寒已经是“大龄青年”,12岁的蒋方舟写的《正在发育》已经不再发育,8岁的高靖康小朋友已成为“资深作家”,6岁半的窦蔻小作家正在受到4岁就改写《西游记》的武汉小熊妹妹的挑战,但小熊妹妹还不能以“小”见大,在她的身后,有几个3岁半的小诗人正跌跌撞撞地向她的记录逼近。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军营是万顷良田,大学生干部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________需求是相互的,融入________也是相互的。 ②站在各自的心理位置上,________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互相________彼此的弱项,这样的________,虽然建立在承认对方优势的基础上,却明显缺乏诚意的沟通和了解。
A:除非 才 固守 扩大 对接 B:既然 便 坚守 放大 对接 C:除非 才 坚守 扩大 对视 D:既然 便 固守 放大 对视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必竟 应接不暇 蚊蝇孪生 不敢越雷池一步 B:奉迎 阿谀逢迎 行迹可疑 一之谓甚岂可在乎 C:狼籍 愤世忌俗 构思颖异 人生如白驹过细 D:罹难 世风浇薄 如鲠在喉 三折肱方为良医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脊梁 贫瘠 给予 济济一堂 刀枪剑戟 B:潜心 虔诚 掮客 钳口结舌 黔驴技穷 C:悄声 硗薄 蹊跷 敲骨吸髓 愀然作色 D:埋怨 颟顸 螨虫 瞒天过海 蛮横无理
神奇的“人体光”
作者:竹韵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命名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人体的各部位也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臀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七百多个穴位相对应。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科学家的研究还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冷光”的奥秘。他们创立了对人体众多细胞的化学发光测定方法,并研究了这种发光现象的内在原因。根据大量实验结果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当然也会产生辐射波。人在接受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射线等辐射的同时也在发出辐射波。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现象,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如此,“人体辉光”的发出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冷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知识窗》)
6、下面对“人体冷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内因。
B.、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
C.、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
D.、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7、对科学家推测“人体辉光”产生的过程分阶段表述不够具体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阶段:人体接受来自外界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x射线等辐射。
B.、第二阶段:人体在特殊的电磁场里受电磁能量的激发产生波长较长的二次辐射。
C.、第三阶段:人体二次辐射的辐射波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
D.、第四阶段:有色离子大量汇聚在人体表面形成可见光。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每个人的每个部位都会发出可见光。
B.、“人体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体温度无关。
C.、温度处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产生二次辐射,只不过人以外的物体不能产生“辉光”。
D.、安徽医科大学经过多年研究,已经揭示了“人体冷光”的奥秘。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
B.、“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
C.、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人体光”之谜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6.C 7.B 8.A 9.A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意。 B:我们的宿舍楼离教学楼只有一、二百米,男生住二、三楼,女生住四、五楼。 C:同样有喜有惑的老师来家求经了,希望我和妻子能讲出几条家教的经验――女儿是怎样迅速转变的。 D:伊犁震撼人心的美是那山,那水,那人;那奔驰的骏马,那辽阔的草原,那醉人的花香;那悠久的历史,那浓郁的风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要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B:特长生在专业上多投放一点时间和精力无可非议,但是否可以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C:蓝眼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赋予电脑以人类的视觉功能,使之能够识别人类的目光和表情,察觉人类的情感。 D: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都依赖于大自然,我们理当敬畏自然,亲近自然,遵守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