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B被(A选拔,全、整个 C 递相,相与:一起 D希望,宠幸)
6. A因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C在,对 D这,的)
7. C(A屈原痛恨子兰的原因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造成楚怀王客死他乡。B根本原因在于楚怀王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这些人不如屈原之处是他们不敢直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1. B(A “德治”应该三者兼有;C体现了“第三层含义”; D因为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
2. D(A有三方面内容;B不能形成必要的条件关系;C 体现出一种以“德”为准的政治反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在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句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4.(1)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4分)
15.(1)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什么根”?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6分)
16.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17.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据此,对全文的主旨作简要概括(8分)
14.第一问:(1)因为地坛里也有此起彼伏不间断的声音,地坛安静并非无声。(2)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2分)
第二问: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2分)
15.第一问: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灵魂的眺望)。(2分)
第二问: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针对性)。(4分)
16. a远离尘嚣 b 不与世隔离 c 恒久而辽阔 d 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4分)
17.(1)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的心中。(3分)(2)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思念地坛。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5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
古来圣贤皆寂寞, 。 (李白《将进酒》)
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⑵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王实甫《长亭送别》)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刘禹锡《陋室铭》)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惟有饮者留其名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2)春与秋其代序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日 暮 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试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2分,说明特点2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整体赏析: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虐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8.B(B项中的“乃”均为副词,可译为“于是”。A①介词,可译为“用”;②动词,可译为“带领”。C①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的地方”;②名词,可译为“地方”。D①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代词,相当于“这”)
9. D(③陶朱公长子去庄生家索回金钱。④陶朱公长子索回金钱的举动极大地伤害了庄生,于是他进宫,借路人之语激起楚王的愤怒。⑤楚王先杀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大赦天下。①朱公长子坚决要求去看望弟弟,朱公不答应。②朱公长子遵照其父的吩咐去庄生家,送上书信和黄金。⑥朱公最初打算派小儿子去的原因)
10.A(大儿子出发办事,还私自带着几百镒黄金。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合24市两;“赍”,携带,拿着)
11.(1)朱公长子认为楚王本来要行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把那些贵重的黄金白白送给庄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他又去与庄生相见。
以为:认为;固:本来;虚弃:白白地送给;无所为:一点用处也没有。此四处各1分,句意1分。
(2)假使是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坚固的车,骑着良马,经常外出逐猎,不知道财产是从哪里来的(哪里知道财产是从哪儿来的),所以他会轻易地舍弃财物,不会吝惜的。
至:去,到;如:如果,假使;坚,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车,精良的马,此四处各1分,句意1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再造小麦
作为全球30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小麦这种作物正面临危机。除非人类采取重大行动,气候变化、疾病和干旱将令它遭遇浩劫。
幸运的是,一种挽救小麦的策略正在浮出水面。它既不需要基因工程,也不需要改变种植技术。相反,科学家正在从零开始重新创造这种作物。这些“人工合成”小麦的试种已令人们看到希望:它们将有很强的适应性,直到下世纪末仍能继续为数十亿人提供食物。
约3万年前,两种并无亲缘关系的野草――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时隔约2万年,二粒小麦又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从而诞生了今天的普通小麦。机缘巧合使小麦成为六倍体植物。但这也是它现在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植物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如此一来,引入抗盐、抗旱等新特性几乎不可能。基因渗入法可以将近缘植物的部分染色体导入小麦,但它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植入人员一直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不断挑选产量越来越高的新变种。
但现在,就连这有限的操作空间也即将用完。小麦天然的基因可变性逐渐耗尽,而这种作物面临着迅速改变的环境。新的真菌病正在出现;而在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正遭受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科学家正为避免灾难而加倍努力。他们在15年前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墨西哥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让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的办法,其结果就是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它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繁殖后代)。但这种三倍体植物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之后,染色体会加倍,从而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科学家已用这种技术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基因资源项目的负责人乔纳森•克劳奇说:“这些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它们的价值已开始显现。去年12月,克劳奇在英国剑桥的一次会议上说,在墨西哥的旱灾地区,一种人工合成小麦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0;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试种地区,它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至40.研究人员在递交给《试验生物学杂志》的论文中说,这是因为这种人工合成小麦的根异常之深,能在地下深处找到水分。
另一种试种的人工合成小麦表现出极度耐炎热的特性,有些品种在墨西哥索诺拉沙漠高达40℃的环境中也生长良好。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这样的耐热品种将意义重大。克劳奇说,在印度巴基斯坦等气候温暖的国家,气温升高2℃可能导致小麦减产15,有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科学家还开发出了对一系列新出现的作物疾病具有抗性的人工合成小麦。此外,新品种的小麦还可能有其他许多优良特性,例如矿物质的含量更高。上个月,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与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签订了共同开发小麦新品种的合同。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选自《参考消息》2006.2.27第七版)
5. 下面关于“人工合成小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
B.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培养出不育的三倍体。
C.利用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
D.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
6.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普通小麦是由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诞生的二粒小麦,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后诞生的。
B.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在与传统小麦杂交后,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C.今天的普通小麦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因而缺乏抗盐、抗旱等特性。
D.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后诞生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在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后,就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7.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普通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小麦产量即将达到极限。
B.“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使人类直到下世纪末对粮食问题可以无忧。
C.“人工合成”小麦完全可以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D.如果没有“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社会和经济动荡将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5.C(A为“自然杂交”非“人工合成”;B是“培养出不育的三倍体”,非“人工合成”;D缺乏“化学物质秋水仙碱”的合成条件。)
6.B(“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的是“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
7.C(“完全可以成为”错。)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人脑是人的思想器官,这个器官和其他人体器官一样,愈用愈发达,不用则 。(2)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叶落要归根,那 他乡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呀!”(3)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商家制作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 。
A:退化 作客 营利 B:蜕化 作客 盈利 C:退化 做客 盈利 D:蜕化 做客 营利
阅读下面的提示语,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我们会遭遇很多次挫折,于是在挫折面前我们就会无数次的否定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但其实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丧失自身的价值,我们依然是自己的无价之宝。对此,你有何体验或感悟?
请以“生命的价值来源于你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与“生命的价值”不同,加了个“来源于你自己”,范围缩小了,对象明确了。关键词是“生命的价值”和“你自己”。文中必须写到你自己与“生命的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写到你自己对“生命的价值”的亲身感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