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是”应译为“凡是”) 

6.D(A连词,用来/介词、在;B副词,大概/代词,她;C助词,的/代词,它;D副词,刚开始) 

7.C(错在“完全持否定态度”,文中提到“三者之内,惟一可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地质工作者在海洋中钻探时,发现了一种看上去像普通干冰的东西,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那些气泡却意外地被点着了,这些气泡就是甲烷。据研究测试,这些像干冰一样的灰白色物质,是由天然气与水在__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固态混合物。目前的科研考察结果表明,它仅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因此,人们通俗、形象地称其为“可燃冰”。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的石油、煤炭等能源正在不断减少,许多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发现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国家相继把可燃冰作为后续能源进行开发研究,对可燃冰的科学考察取得可喜成绩。荚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在海底获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而加拿大在冻土带找到了可燃冰。综合考察表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能源。从其储量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和应用前景之好来看,它是石油、天然气、煤等传统能源之后最佳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点燃了人类二十一世纪能源利用的希望之光。

但是要触到这束希望之光并不容易。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可燃冰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低温和__,因而它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这些赋存所需要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使人们采集可燃冰的实物样品十分困难,不仅需要高投资,还需要游泳航海、地质钻探、样品取存等方面的高技术和先进设备。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更是世界性难。科学家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__下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0%、二氧化碳20%,一旦脱离地下和海底,气化造成的“温室效应”十分严重。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有人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在今后几十年,它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下列对“可燃冰”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外形像冰雪:是在低温和__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燃烧。

B.可燃冰成分有甲烷和二氧化碳,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能源。

C.可燃冰是固态混合物,能量密度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D.可燃冰中的有机碳含量是煤、石油的2倍,是这些传统能源最佳的接替能源。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南海、东海等海域的大陆坡以及青藏高原冻土层都可能有可燃冰的沉积。

B.科学家从海底钻探取出的岩芯里,提取出的完整的可燃冰,可观察到它的外观呈白色,为纯净的晶体状。

C.目前已进入可燃冰的初级开发阶段,在一些区域进行了勘探,并采到可燃冰的实物样品。

D.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仍持谨慎的态度。

3.D.(原信息是说“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  4.B.(提取出的可燃冰因释压和升温,大部分迅速分解气化,不可能是完整的晶体。原文说“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龙起源问题上,人们争论颇多:一说龙是某种生物或几种生物的组合,如蛇、马、鱼、河马、蜥蜴、鳄鱼、恐龙、松树等;又说龙是某种自然现象或多种艺术化动物叠加组合而成,如云、虹、闪电、合并了的图腾、物候代表形象的组合等。如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书中就曾认为:“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上述诸种推断,或基于对龙性的理解,或源于考古佐证,不一而足。客观地说,龙既然共识为信仰之物,又经迭代幻化,令人对龙之源头的甄别更多只会是满足龙之传人的一种追根溯源的求全心理罢了。

考古发现,大约至商代,已出现完备意义上的龙形,此时之龙已是长躯、硕口,有角和足,呈飞翔之状的神性动物。而“龙”字出现的则更早一些: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70余种龙字,这些龙字多是典型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其所“象”之“形”则为长身而曲。巨头大口;多长有角,或有足或无足。呈现动物形态。最晚至汉时,龙的基本涵已经形成:它是人神相通的助手与坐骑,如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就多有描写神人乘龙的诗句,“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等;龙又是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周易》中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在民众信仰中,龙更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礼记・礼运》中曾有:“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淮南子》有云:“万物羽毛鳞介皆祖于龙,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

l.下列不属于“龙起源”说法的一项是

A.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图腾的结果。

B.是由上古神话传说中描绘的神性动物演变而来的。

C.是云、虹、闪电等自然现象与蛇、马、鸟等艺术化动物叠加组合而成的。

D.是蛇、马、鱼、河马、蜥蜴、鳄鱼、恐龙、松树等多种生物的组合。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否为民众的信仰之物,基于对龙性的理解不同,专家意见不一。

B.龙形的出现,大约在商代,这时的龙长躯、硕口、无鳞、有角和足、呈飞翔之状。

C.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70余种龙字,都是象形字,字形都呈现龙的形态:长身而曲、巨头大口,多长有角,有足或无足。

D.人神相通的助手与坐骑,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这些是龙的基本内涵。

1.B(文中无此信息。 )  2.D。(A.文中信息,龙为信仰之物是共识;B.“无鳞”,文中无此信息;C.“都是”不对,文中是“多是”。)

作文

题目:流泪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下面一篇咏荷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景文字好似一幅山水画,请你读后为这幅画起个名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图”,总共不超过6个字。(2分)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一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叶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风卷(或“吹”)荷叶图

默写。(6分)

(1)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2)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1)暧暧远人村       

   (2)竹喧归浣女             

   (3)暮霭沉沉楚天阔

   (4)凄凄惨惨戚戚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月涌大江流

5. D (罢:免职。)

6. C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于是 \ 竟然;B 连词,表承接 \  介词,把 ; D 语气词 \ 代词,之)

7. B(得出的结论是“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7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时,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这一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病菌,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超级病菌”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在患病时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据统计,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1961年,英国出现首例“超级病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为感染MRSA而入院治疗。其实,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由于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病人感染后果会更严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几乎都是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通常那些年纪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有伤口或有管子通到体内(如导尿管)的人比较容易感染,但健康人很少会被感染。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

归根结底,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产生后,一时所向披靡,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可如今却是“廉颇老矣”,对细菌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效果了。

B.虽然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对它的治疗显得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

C.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有可能引发死亡率高达20%的伪膜性肠炎或凶险的败血症。

D.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而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不改变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与耐药病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状必然得不到改观,甚至还将陷入恶性循环。

B.青霉素从“细菌的克星”到“廉颇老矣”的变化,很可能是现在很多特效抗生素类药物将要面对的共同的尴尬命运。

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病菌”蔓延,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局面,我们应该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抗生素类药物。

D.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之一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是因为窄谱抗生素比广谱抗生素的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3. A(“廉颇老矣”是说青霉素的药效已大不如从前,并不是完全“没有什么效果”)

4. D(结合全文看,确定这一原则的出发点应该是: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更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fó jiāo dào jiāo 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fó jiāo dào jiāo 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dào jiāo 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杀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fó jiāo 、dào jiāo 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C.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和“理学”却空前兴盛, “饮茶论道” “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1. D(“唐宋以后”错,从原文看,“茶马互市”从唐代就已开始;“我国少数民族”范围扩大,应为“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

2. B(“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只是开始“出现’,不能说“进一步完善”)

以《窗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