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选项有两个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而母里于兹/ ③使人听此凋朱颜 B:①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终老不复取/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 C: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②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③思厥先祖父 D: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②而皆背晋以归梁/ ③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5.D 捐:舍弃,语境意义为拿出

6.D 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  因:介词,通过,由;B而:连词,可是;C 以:目的连词,来。

7.B “经过魏无知的调查”有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4分,每题2分)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百年以来,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从未停止。最近,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在较早的甲戌本《红楼梦》中记载着:“(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记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另一个较早版本的《红楼梦》――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据此,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另外,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以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那么谁会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呢?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傅波和钟长山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句话也引起了不少红学界的争论,怀疑者认为,有可能吴玉峰或者孔梅溪或者棠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当傅波和钟长山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三个字。

傅波和钟长山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牵强附会,他们解释称,很有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曾有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江南名士吴梅村当作了贾宝玉的原型。

另外,由于《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合。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他们同时指出,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这一经历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而这种对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而__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所以他是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

3.下列不属于傅、钟二人用来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一项是

A.曹雪芹参与了《红楼梦》的整理工作,是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功不可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B.无论是《红楼梦》较早的甲戌本还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都不曾明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

C.《红楼梦》中有许多诋毁曹家列祖列宗的情节,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他不会这么做。

D.《红楼梦》中有许多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曹雪芹没有生活在其中,大量的细节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钟二人立足于《红楼梦》原著不同版本的相关记载,所以肯定了曹雪芹在增删、编修等方面进行的整理工作的功绩。

B.傅、钟二人在证明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时,多依据的是一种主观推断,缺乏实证,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结论应是错误的

C.傅、钟二人根据“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这三个人名就得出“吴梅村”这个名字,多少显得有点牵强。

D.傅、钟二人的观点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可以想象的是,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3.A是傅、钟的结论,而非论据。

4.B“多依据的是一种主观推断,缺乏实证”错

阅读下文,完成1―2题。(4分,每题2分)

南极科考的四大谜团

未来数年内,南极科考研究将主要围绕四大待解之谜。

南极厚厚的冰盖下有一些已经被冰封了千百万年之久的湖泊。这些湖泊由活水河流网连在一起。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湖泊已经发现了150个。其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为沃斯托克湖。

长250千米,宽40千米,深0.4千米。科学家相信,湖泊中的一些独特的物种在不断繁衍进化。

冰盖将湖泊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至少1500万年。目前,各国科学家面临的最大疑团就是沃斯托克湖还有没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物种,这个谜又必须在不打开冰盖即不做出任何难以挽回的破坏的前提下来揭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的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据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就是人类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20千米高度的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10月初出现最大空洞,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及南美的南端,11月份臭氧才重新增加,空洞消失。其实,所谓臭氧空洞,并不是说整个臭氧层消失了,只不过是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而已。

研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对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影响。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10―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了3/4,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对南大洋的生态系产生不利影响。

臭氧空洞与全球气候息息相关已被科学家们所证实,但还有一些谜团没有彻底解开。

比如,为什么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半球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空洞,而偏偏在南半球的南极上空出现呢?这个问题和“为什么北极只有北极熊而南极只有企鹅”一样,看似简单。却令人费解。

除此以外,南极板块运动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另两大未解之谜,科学家们对此有许多猜想甚至预言。但都需要深入研究。

南极板块运动监测是国际南极地学界多年来关注的大尺度、长周期研究计划,对研究南极的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在1997年至2005年期间,科学家运用GPS卫星跟踪,对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和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进行了精确观测,揭示长城站年均运动量为1.85厘米,中山站年均运动量为0.87厘米,而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巴西费拉兹站,每年要“走”2.27厘米。

而南极冰盖为什么会消融?与全球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难题。这个问题在北极同样存在。有些科学家认为极地冰盖消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但有些科学家则认为是趋势性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将十分令人担忧。

(取材于戴劲松《未来数年南极科考拟破解四大谜团》)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南极环境不受任何破坏的前提下,只有设法打开冰盖,才能解开沃斯托克湖的谜团。

B.南极所有观察站中,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巴西费拉兹站,年均运动量最小的是中山站。

C.对南极冰盖消融的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D.无论极地冰盖消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都将产生令人忧虑的严重后果。

2.根据文意,下列对“臭氧空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氟利昂的使用与臭氧空洞形成的关系还有待证实。

B.臭氧空洞每年出现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

C.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半球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空洞。

D.臭氧空洞造成海下10―30米之间的浮游动物生长受到抑制。

1. C(A不可打开冰盖;B“年均运动量最小的是中山站”说法无据;D“趋势性的”将造成严重后果,“周期性的”造成严重后果无据)

2.D(“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lO一30米”,意味着从海洋表面到海下30米之间的浮游动物生长都会受到抑制,而非“10―30米之间”)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申报中心主任唐日松说,中国每年都有20余项新纪录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中国航天工程的投入产出比为1:7,也就是说,每投入一元人民币,就能得到7元人民币的回报,经济效益世界第一。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请以“说第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篇幅不少于800字。

下面一则新闻报道向市民介绍了国庆黄金周期间银行营业柜台休业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3分)

随着国庆长假临近,银行营业柜台是否统一休业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福建省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消息说,国庆长假的前3天,除保留部分网点正常营业外,将继续实行营业柜台休业制度,希望消费者节日期间尽可能使用银行自助设备,减少对银行柜面服务的过度依赖。据介绍,福建银行营业网点柜台长假统一休业始于一年前,出台这一制度是应大多数会员银行业机构的要求,经过协会储蓄专业委员会对长假期间银行网点柜台休业的可行性进行调研论证,并在会员银行取得一致意见,最后进行公告公示。

10月13日,除部分网点外,银行营业柜台仍实行休业制度。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前 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__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选自《少年》,有删节)

【注】

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文中“破旧的汽车”“一车人”“那位男子”都是摄影作品中的画面内容。

12.从文中看,让人类产生“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有哪些?(6分)

13.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明明说“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可后文为什么又称“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5分)

1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以“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的问句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加以简要分析。(6分)

12.(1)人类离家远行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2)“外面世界”的吸引与召唤(或:“外面世界”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世界” 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外面世界”能让人产生种种幻想。)(3)出自摆脱“家的压迫”的无奈。(4)可以让人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13. “未(远)出家门”中的“家”指的是实有的故土家园,而“无家可归”中的“家”指的是虚化了的心灵家园、精神家园。在作者看来,“许多人”或许没有经历过旅程颠簸带来的艰难,但都会有过追求人生理想、寻找精神家园时 “流浪”“漂泊” 的体验,因此作者称也都会“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14.文章最后一段以问句收篇,可以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涵,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同时,又与文章开头内容相互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默写(6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

(2) ,少长咸集。

(3)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5)边庭流血成海水,

(6) ,举类迩而见义远。

   (1)挥斥方遒(2)群贤毕至(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俯足以畜妻子(5)武皇开边意未已(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1)“疑”“畏”两字最能表现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疑”字写出在与故人偶然重逢的欣喜中却又有几分不敢相信的疑虑,“畏”字写出在畅饮叙情的眷恋中又含丝丝天明须别分别的无奈和惆怅,两个字在疑惧的表层情绪下蕴含着诗人对故友的深情厚谊。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首联写出秋月圆满、夜色浓重之景,颔联表现了他乡遇故人的惊喜之情,颈联写的是暗鹊受惊、寒蛩被覆之景,尾联怅叹的是羁旅中身不由己的无奈,整首诗写景与抒情相互交错、相互映衬,使所写景更显真切,所抒之情更见真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

生活中的纳米颗粒

在人们生活的空间里,原来就充满着各种纳米颗粒,包括通过风传播的海盐、由海洋生物生成的化学物质以及燃烧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空气悬浮颗粒物等。一个普通的房间中,每立方厘米包含大约2万个纳米颗粒,在树林里,这个数字提高到5万个,而在城市的街道上则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0万个。由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人造纳米颗粒也将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增加了在其中暴露的可能。

当物质由以前的微米“世界”细分到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时,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产生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以及界面效应等)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使纳米物质呈现出很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吸附、化学反应性、热学性能、表面活性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于常规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加上纳米颗粒比细胞还小几个数量级,与较大的蛋白质的尺寸相当,纳米颗粒很可能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当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后,很有可能导致与常规物质不同的生理行为。

最近的研究表明,城市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主要是来自烟囱和柴油车的排放物、垃圾燃烧的烟雾等,对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比看得见的大颗粒物要严重得多。近十年来城市里大颗粒物浓度在下降,但是超细颗粒物浓度却在上升。这与大量使用各种涂料及各种产品的涂层颗粒不断脱落释放等有关。人们还提出了原因不明疾病与空气里纳米颗粒的影响与传播的关联问题。然而释放到空气中的纳米颗粒物,其表面吸附物质与尺寸大小都随时间不断在动态改变。目前只有从结构明确、成分明确、剂量明确的人造纳米颗粒入手研究,首先建立具有共性的纳米生物效应模型,分析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以及不同成分的协同效应产生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选自《科学》2007.7,有删节)

3.下列关于“纳米颗粒”的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海盐、各种化学物质以及燃烧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空气悬浮颗粒物等,都属于生活中的纳米颗粒。

B.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度”小到只有十亿分之一米,所以会产生诸如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以及界面效应等现象。

C.纳米颗粒有可能侵入人体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尺寸比细胞还小。

D.城市中大量使用各种涂料及各种产品的涂层颗粒不断脱落释放,使城市空气中纳米颗粒的数量越来越多。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本已深受纳米颗粒困扰的人类势必会受到更多来自纳米颗粒的困扰。

B.纳米物质具有很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很容易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

C.柴油车尾气排入空气后,在不同的时间中,,它所含有的颗粒物的尺寸大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D.过对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行为的分析,人们才意识到,原来纳米颗粒会导致患原因不明疾病。

3.D    A、“海盐”是“通过风传播的”、“化学物质”是“由海洋生物生成的”,并非指全部;B、“十亿分之一米” 不是纳米颗粒的“尺度”,而是纳米的长度。C、最主要原因是“不同于常规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4.C  A、原文中只是说“人造纳米颗粒”会“使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增加了在其中暴露的可能”, “受到更多来自纳米颗粒的困扰”在文中缺乏依据。B、纳米物质“容易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比细胞还小几个数量级”。D、纳米颗粒与原因不明疾病之间有何关系,文中并未明确点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