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分)
(1)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句,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2)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于是,他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 。”欲写“戚”,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戚”如何写,最后写成“妻”字。为此,考官批道:“所以我不敢娶!”
以上材料,故事令人捧腹,考官批语巧妙,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简要说说考官批语的妙处。
妙处:
。
以上两例,考官充分利用了谐音字的特点,采用双关的手法,将错就错,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收到了委婉、幽默的批评效果。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7分)
消失的故乡
谢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来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zōng jiāo 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jī dū jiāo 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待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7.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18.第9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1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0.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思想认识?(4分)
17.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的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5分,每点1分)
18.前者是指jī dū jiāo 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4分,分号前后各2分)
19.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作辅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6分,竖线前后各2分)
20.哀伤和惆怅。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5分,情感2分,认识3分)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8分,每句一分)
①《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②《蜀道难》一诗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力描写太白山之高、险的两句诗是“ , 。”
③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兵车行》中的警策句是:“ , 。”
④“ , 、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 “ ,___________________ , 。” 《六国论》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⑥《新唐书•杜甫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在《登岳阳楼》一诗中,作者“论天下事”的两句诗是:“ , 。”
⑦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离骚》文辞风格的句子是: , ,
, 。 , 。
⑧请默写出《离骚》课文节选部分中屈原感叹光阴飞逝,时不我待的两句诗:“
, 。”
①《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③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⑦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⑧请默写出《离骚》课文节选部分中屈原感叹光阴飞逝,时不我待的两句诗:“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不超过50字)(2分)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式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50字)(2分)
答: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2分)(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说明:言之有理即可适当得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①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②,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③,是自求祸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迨:趁着。 ②彻彼桑土:彻,通“撤”,撤去,剥离;桑土,桑树皮。③般乐怠敖:般,大;敖,游玩。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译文:
②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译文:
(2)孟子在这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译文:
(1)①现在有的国君,不愿蒙受耻辱却去做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却偏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②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吧!
(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或: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能得荣耀,不仁不义之人,就会蒙受耻辱。现在有的国君,既不愿蒙受耻辱,却又甘为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偏又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若是国君真不愿蒙羞受辱,莫如崇尚道德,尊敬有德之士,假若能使贤者居于高位,有才能的人做官任职,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修明政治,制定刑赏措施;如果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对此感到恐惧的。《诗经》上说:“‘鸟儿趁天还没下雨的时候,赶紧剥取桑树皮,来缠好巢上的缝隙,及时做好应变准备,那巢下的人,谁敢来欺负我呢?’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吧!能及早治理好他的国家,谁还敢欺负他呢?’而现在的国君呢?遇着国家太平无事,就趁机纵情享乐,懈怠游玩,这是在招致祸患啊。《诗经》中说:‘要常常想到上天所赋之命。多行善事,以便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中说:‘天降的灾祸,人还可以逃避;自己造下的罪孽,那就活不下去了。’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皆以美于徐公 ⑥豫州今欲何至 ⑦何由知吾可也? ⑧是乃仁术也 ⑨申之以孝悌之义 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⑾而君幸于赵王 ⑿嬴乃夷门报关者 ⒀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⒁惟奕秋之为听
A:①⑥⑦/②⑩/④⑾/③⑤⑨/⑧⑿⒁/⒀ B:①⑦/②⑥⑩/③⑾⒁/⑤⒀/④⑧⑿/⑨ C:⑥⑦/②⑩⑾/①③④/⑤⑧⑨/⑿⒀/⒁ D:①⑥⑦⒁/②⑩/③④⑾/⑤⑨/⑧⑿/⒀
下面选项有两个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而母里于兹/ ③使人听此凋朱颜 B:①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终老不复取/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 C: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②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③思厥先祖父 D: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②而皆背晋以归梁/ ③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5.D 捐:舍弃,语境意义为拿出
6.D 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 因:介词,通过,由;B而:连词,可是;C 以:目的连词,来。
7.B “经过魏无知的调查”有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4分,每题2分)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百年以来,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从未停止。最近,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在较早的甲戌本《红楼梦》中记载着:“(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记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另一个较早版本的《红楼梦》――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据此,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另外,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以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那么谁会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呢?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傅波和钟长山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句话也引起了不少红学界的争论,怀疑者认为,有可能吴玉峰或者孔梅溪或者棠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当傅波和钟长山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三个字。
傅波和钟长山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牵强附会,他们解释称,很有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曾有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江南名士吴梅村当作了贾宝玉的原型。
另外,由于《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合。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他们同时指出,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这一经历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而这种对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而__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所以他是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
3.下列不属于傅、钟二人用来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一项是
A.曹雪芹参与了《红楼梦》的整理工作,是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功不可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B.无论是《红楼梦》较早的甲戌本还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都不曾明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
C.《红楼梦》中有许多诋毁曹家列祖列宗的情节,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他不会这么做。
D.《红楼梦》中有许多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曹雪芹没有生活在其中,大量的细节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钟二人立足于《红楼梦》原著不同版本的相关记载,所以肯定了曹雪芹在增删、编修等方面进行的整理工作的功绩。
B.傅、钟二人在证明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时,多依据的是一种主观推断,缺乏实证,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结论应是错误的
C.傅、钟二人根据“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这三个人名就得出“吴梅村”这个名字,多少显得有点牵强。
D.傅、钟二人的观点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可以想象的是,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3.A是傅、钟的结论,而非论据。
4.B“多依据的是一种主观推断,缺乏实证”错
阅读下文,完成1―2题。(4分,每题2分)
南极科考的四大谜团
未来数年内,南极科考研究将主要围绕四大待解之谜。
南极厚厚的冰盖下有一些已经被冰封了千百万年之久的湖泊。这些湖泊由活水河流网连在一起。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湖泊已经发现了150个。其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为沃斯托克湖。
长250千米,宽40千米,深0.4千米。科学家相信,湖泊中的一些独特的物种在不断繁衍进化。
冰盖将湖泊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至少1500万年。目前,各国科学家面临的最大疑团就是沃斯托克湖还有没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物种,这个谜又必须在不打开冰盖即不做出任何难以挽回的破坏的前提下来揭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的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据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就是人类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20千米高度的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10月初出现最大空洞,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及南美的南端,11月份臭氧才重新增加,空洞消失。其实,所谓臭氧空洞,并不是说整个臭氧层消失了,只不过是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而已。
研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对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影响。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10―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了3/4,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对南大洋的生态系产生不利影响。
臭氧空洞与全球气候息息相关已被科学家们所证实,但还有一些谜团没有彻底解开。
比如,为什么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半球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空洞,而偏偏在南半球的南极上空出现呢?这个问题和“为什么北极只有北极熊而南极只有企鹅”一样,看似简单。却令人费解。
除此以外,南极板块运动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另两大未解之谜,科学家们对此有许多猜想甚至预言。但都需要深入研究。
南极板块运动监测是国际南极地学界多年来关注的大尺度、长周期研究计划,对研究南极的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在1997年至2005年期间,科学家运用GPS卫星跟踪,对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和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进行了精确观测,揭示长城站年均运动量为1.85厘米,中山站年均运动量为0.87厘米,而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巴西费拉兹站,每年要“走”2.27厘米。
而南极冰盖为什么会消融?与全球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难题。这个问题在北极同样存在。有些科学家认为极地冰盖消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但有些科学家则认为是趋势性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将十分令人担忧。
(取材于戴劲松《未来数年南极科考拟破解四大谜团》)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南极环境不受任何破坏的前提下,只有设法打开冰盖,才能解开沃斯托克湖的谜团。
B.南极所有观察站中,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巴西费拉兹站,年均运动量最小的是中山站。
C.对南极冰盖消融的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D.无论极地冰盖消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都将产生令人忧虑的严重后果。
2.根据文意,下列对“臭氧空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氟利昂的使用与臭氧空洞形成的关系还有待证实。
B.臭氧空洞每年出现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
C.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半球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空洞。
D.臭氧空洞造成海下10―30米之间的浮游动物生长受到抑制。
1. C(A不可打开冰盖;B“年均运动量最小的是中山站”说法无据;D“趋势性的”将造成严重后果,“周期性的”造成严重后果无据)
2.D(“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lO一30米”,意味着从海洋表面到海下30米之间的浮游动物生长都会受到抑制,而非“10―30米之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