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要彻底解决造假售假的丑恶现象,就必须下决心 滋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②这幅画是我在大学读书时恩师 的,多年来,虽四海漂泊,但我一直珍藏着它。③“综合”科考试,它 三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体现不同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A:铲除 惠赠 不是 B:根除 馈赠 不只是 C:根除 惠赠 不是 D:铲除 馈赠 不只是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榷 观摹学习 春寒料峭 同仇敌忾 B:辍学 针砭时弊 浮想联篇 暴戾恣睢 C:通衢 并行不悖 前倨后恭 拾人牙慧 D:国籍 炒买炒卖 暗渡陈仓 义愤填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权力是把双刃剑,既能为人民办事服务,也能为谋私腐败者大开方便之门;

荣誉是把双刃剑,既是自知者的新起点,也是自满者的麻醉剂;

困难是把双刃剑,能使强者奋起腾飞,也能使弱者坠入深渊;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是好学者的助推器,也是游戏者的海洛因……可见许多事物利弊相生,瑕瑜互见,具有两面性,是把“双刃剑”。

请以“双刃剑”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许套作。

请选择其中一个情境,按照要求写一则让人们关闭手机的告示。(3分)

(1)发言者台上讲话,手机铃声四下响起,会场气氛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破坏了。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严肃委婉地劝阻。(不超过15个字)

(2)在加油站和燃气库,手机信号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使灾难从天而降。

要求:不出现“火灾”、“爆炸”、“死亡”、“灾难”一类词语;指明危害,语气严肃,有警示作用。(不超过15个字)

答案示例:⑴请把手机的伴奏画上休止符。(不要让手机铃声为发言做和声。)

          ⑵注意,别让您的手机唤来火神!(此地打开手机,火神可能应声而至。)

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4分)

口不过二十万,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木无不浸润着音乐的魅力。

①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②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③偎依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④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⑤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⑥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②①⑤④③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8.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斑驳的风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名诗佳句,熟到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却依然不失新鲜与奇妙的感受,是因为它们经过诗人情感的酿制,具有抵御读者心灵麻木的巨大力量。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奇妙的感受往往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佳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诗歌本是我们的精神源泉与归宿。

E.作者认为,“诗不会老”“ 更不会死”的原因之一是,读者对诗歌的品读、感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不断得到深化和升值。

19.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这“离我们这般遥远”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0.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
答:

21.结尾处,作者说“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原因的理解。(4分)

答:

18、A D

19、一问: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变得灰暗、腐朽;或者:失去光彩和神奇。二问: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20、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时间对于诗歌魅力提升的作用。(2分,两个要点各1分)

21、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14.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15.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17.根据原文,请说明第三自然段中划线句“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的根据是什么?

答:

14、B      15、A      16、B  

17、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并与冬眠同步出现”也行)(前两句各1分,后两句1分)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4题选作3题)(6分)

(1)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谁得而族灭也?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两题。

禹 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 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 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 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 疏凿控三巴。

注释:【四载】大禹治水的乘载工具,以四物载身而行: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泥行乘。【疏凿】指大禹治水疏九河,通九江。由此联想到禹开山之不易。【三巴】忠州在西控引三巴之地,谓巴县、巴东、巴西,其水三折如巴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通过写禹庙的荒凉之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

B.颈联所写之景: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

C.尾联通过赞颂大禹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表明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D.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2)诗歌的颔联“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描摹了怎样的画面?对表达诗歌主旨起了什么作用?(4分)

(1)A(禹庙之景虽十分荒凉,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

(2)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一抑一扬,表现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表达了诗人昂扬、豪迈的情感。

将下面文言文段用斜线(/)断句。(5分)

今 画 者 乃 节 节 而 为 之 叶 叶 而 累 之 岂 复 有 竹 乎 故 画 竹 必 先得 成 竹 于 胸 中 执 笔 熟 视 乃 见 其 所 欲 画 者 急 起 从 之 振 笔 直 遂 以 追 其 所 见 如 兔 起 鹘 落 少 纵 则 逝 矣

(材料选自苏轼《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一共是10处,两处1分。“故画竹”后若断,不扣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