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家鸡的起源

家鸡的祖先,现今一般人都认为是原鸡。因为二者在体形、羽毛和叫声等方面,都极相似。而且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这些地区也与人类在初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活动的地点相近。

在新石器时代,在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三门峡庙底沟的居民点遣址中,已发掘有鸡骨,但未能肯定是原鸡还是家鸡。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屈家岭遗址,曾发掘有陶鸡,估计是依照家鸡仿制的,而且还可推断当时饲养家鸡已相当普遍,才能被利用作为艺术的对象。约公元前1600―1100年的甲骨文里已有“鸡”字,而《诗经》里讲到鸡不只一处,战国时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可见,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

目前一般“家禽学”的书籍里关于家鸡的起源,都说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而后再从我国传入日本及欧洲。不但我国《家禽学》教科书中这样说,而且各国同类型的书籍中也都这样说――达尔文先提出此说,后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写道:“在印度,鸡的被家养,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年《玛奴法典》完成的时候,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在公元前800年。”在这本书的另一处,他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说道:“鸡是西方的动物,是在分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的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的。”他所根据的《中国百科全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并未讲明白,仅说是在1609年印出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又说是在1596年出版的。据查,《本草纲目》是在1596年出生的,而在1609年发表的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只有《三才图会》。

查《本草纲目》,其中并无上述记载。至于《三才图会》,在其第13函第1卷第10页上有一段关于鸡的记载:“鸡有蜀鲁荆越诸种。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旧说日中有鸡。鸡西方之物,大明生于东,故鸡之入。”这里所说的“西方”,显然是指“蜀”“荆”等地,就是中国的西部。旧说“日中有鸡,月中有兔”,“大明”指的是“日”,日与月对说,故鸡之入。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牵强附会之说,当然不足引以为据。

看来,达尔文是根据《三才图会》中上面所提到的一段毫无科学根据的话,来解释鸡是中国以西的地区――印度的产物,并在公元前1400年引进东方――中国的,这显然是误解,不足为凭。

14.下列表述,不能成为“家鸡起源于原鸡”依据的一项是(3分) ( )

A.家鸡在体形、羽毛和叫者等方面与原鸡极其相似。

B.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印度的北部等地区。

C.原鸡生活地点与人类初期动物驯养活动地点相近。

D.龙山文化的三门峡庙底沟居民遗址中发掘有鸡骨。

15.填空: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之说,见于 等书籍中。(填具体的书名)(2分)

16.作者并不认同“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观点,原因是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史前文化发掘出来的动物遗物来看,我国很早就有了家鸡。

B.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对鸡的记载不晚于印度的《玛奴法典》。

C.从战国所设“鸡人官”可证我国家鸡的驯化是和印度同时的。

D.159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属于当时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

    14.(3分)D。[不能肯定鸡骨是原鸡还是家鸡。]

    15.我国的《家禽学》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1分。]

    16.①证明这一观点的《三才图会》,有牵强附会之说,缺乏科学根据;②达尔文对《三才图会中的“西方”一词的理解有误。[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条2分。]

    17.(3分)C[“与印度同时”原文无据,“鸡人官”与“同时”也无因果关系。文章只是否定了“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旧说。]

将下面的古诗人补充完整(任选五小题)。(5分)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其声呜呜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⑥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①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②至于幽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⑤渚清沙白鸟飞回  ⑥秋月春风等闲度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访客舟中

陈宪章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①。

恰到溪穷处,山山枳壳花②。

【注】①搁春沙:搁浅在沙滩上。②枳壳花:春天开放的幽香白花。

(1)《客至》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4分)

(2)《客至》与《访客舟中》二诗,均表达了主客相会喜悦的心情,但杜诗表意直白显豁,陈诗表意含蓄婉曲。请分别简析二者的不同写法。(4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2分),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2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景物蕴含的情味,2分;对主旨所起的作用,2分。只答“景中含情”或“情景交融”等术语,不给分。](2分)杜诗中“为君开”“樽酒”“对饮”“呼取”等词句(1分),将迎接、设宴、呼人作陪的会客过程表现得鲜明、直接(1分),将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直率、热烈。陈诗,通篇没有着力描写人物的活动,通过“船中酒”、不觉船“搁春沙”、恰见漫山“枳壳花”等抒写(1分),将主客交往的陶醉、忘情及观景的余兴巧妙地流露出来(1分),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首诗“怎么样”各2分,其中抓诗语1分,合理分析1分。单纯重复题干中的结论,不给分。]

    6.D.[让:推辞、退让。]

    7.A.[A项:两个“固”都是副词,作“本来”讲。B项:前“于”,介词“被”;后“于”,介词,“在”。C项:前“因”,介词,“通过”;后“因”,介词,“趁(机)”。D项:前“以”,介词,“通过、凭借、依靠”;后“以”,介词,“和、跟”(也可译成动词“率领”。)

    8.C.[田先生坐定,(太子顾)左右无人。]

    9.D.[①表现秦王残暴及其后果。②是鞠武向太子推荐田光。③表现太子迎接田光时礼贤下士的情形。④虽是太子对田光所言,但表现太子尚有猜疑的心理。⑤是太子对荆轲所言,希望听到荆轲对救燕国的意见,表现太子对荆轲的尊重。⑥中“顿首”、“固请”都表现了太子的“下士”,即对荆轲的看重。]

    10.B.[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11.①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或“免除”)了。

    ②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__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D: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代青少年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品行的修养,若只有才学而无美德,也会成为 子孙。②未来几年,铁路交通将会更加发达,2008年“京津城际快车”运行后,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 只需半小时。③在提拔干部时,党的各级组织一定要深入到干部所在单位,认真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以便好好地 干部。

A:不肖 大约 考察 B:不孝 大约 考查 C:不肖 大概 考查 D:不孝 大概 考察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学力 荫庇 出奇致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委曲 装潢 知人论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歉收 谙熟 一如既往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作客 寒暄 登山览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气即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风气,看不见,摸不着,对社会而言,风气一旦形成,会产生正面效应,也会出现负面效果。好的风气所至,如春曲化雨,润物无声;坏的风气所至,如污泥浊水,不堪收拾。

请以“风气”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仿照下面示例的“植物语录”,在下列植物中任选两个,各拟一句话。要求语言生动,有一定的哲理。(每句不超过20字)(4分)

仙人掌 昙花 甘蔗 爬山虎 苦瓜 向日葵

[例]竹子:我每前进一步,都及时作出小结。

答案示例:仙人掌:干旱不是我的敌人,而是我的伙伴,是他成就了我的坚强。

昙花:妈妈告诉我:“做特立独行的花。”于是我只选择在夜间绽放。

甘蔗:我确实不如竹子漂亮,但我比她实在!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要点。(不超过15字)(4分)

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到来之际,一市民将自己历时10年创作的“汉字造像”作品――“南京大屠杀”展示出来。

作品中的“南”字或被画作是南京的城楼,或被画作是女人与孩子;“京”字则被画作是南京城里被屠杀的老百姓;“大”字中的这一“横”被画成了敌人的刺刀……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都“舞动”了起来,以汉字特有的灵性向人们描述着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汉字演绎“南京大屠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