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无可比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B:我们看过很多中国现在流行的选秀,比如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超级女声”,那是从美国、日本传过来的。 C:香港人向来都只是低调地一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在困难时刻,香港人却自然会挺身而出。 D:中国航天人把独立研发的“嫦娥一号”卫星送往太空,实现了国人的美好愿望,使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

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不管是 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都是不足取的,要义在于 。圆明园的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 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 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

A:修造 保存 崭新 不是/而是 B:修缮 保存 崭新 不但/而且 C:修缮 保管 时新 不是/而是 D:修造 保管 时新 不但/而且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 ,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思考。②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 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③距百年校庆还有一周,世界各地的校友 将启程,前往北京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置疑 教义 翌日 B:质疑 教义 不日 C:质疑 教条 翌日 D:置疑 教条 不日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匡正 伫立 自强不息 温故而知新 B:追溯 释怀 根深缔固 一言以敝之 C:暮霭 聚讼 纭纭众生 小人常戚戚 D:篡位 挑衅 手足无挫 携泰山以超北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后改名《青年》)1卷1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对青年人提出六点寄语:

(一)自主而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没有意义的礼节)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你对这六点寄语的何感想?近一百年过去了,对这些寄语,中国青年所做如何?这些寄语是否符合当代社会对青年要求?你认为对当代青掉还应该敬告些什么?……请以“敬告青年”这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选择六点寄语的一点或几点作文,立意自定;

(2)角度自选,若提出新的敬告语,请遵循“……而非……”的表达方式;

(3)题目自拟;

(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5)不少于800字。

按照要求仿写。(3分)

迷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迹底就是答案。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猜一物理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由“应用力气去学习”之意压缩而来)。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是谜面,“猜一物理学科的名称”是谜目,“应用力学”是谜底。又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由“最新结成的果实”之意压缩而来)。其中“花褪红青杏小”是谜面,“猜一科技术语”是谜目,“最新成果”是谜底。

请你以所知的诗词文句、熟语(包括俗语)为谜面,中学教材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成语、器具、名词术语为谜目,自设谜底,拟一条谜面。

(示例)①(谜面)长江后浪推前浪(谜目)猜一物理名词(谜底)冲击波②(谜面)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谜目)猜一物理名词(谜底)遥感(或“波长”③(谜面)鸦雀无声(谜目)猜一体育用语(谜底)叫停④(谜面)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谜目)猜一成语(谜底)无可奈何[评分标准:本题3分。三项均符合要求、能自圆其说,得3分,否则酌情减分。]

把下面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

①美术与电影直接用色彩和图象将人物形象诉诸观众的眼睛。

②它塑人物的手段是语言,与美术、电影不同。

③而读者在欣赏这些具体的形象时,也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大脑,展开丰富的想象。

④小说是语言艺术。

⑤因此,小说塑造形象必须具体,否则就无法激发读者了解完整的人物形象。

⑥小说虽然也是看的,但作家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语言文字仅仅是传递形象的工具,是刺激读者大脑、经过读者想象再转换成形象的符号。

④②①⑥⑤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谈卓别林

王元化

(1)一个朋友告诉我,厨川白村在《北美印象记》中对于卓别林很有微词,甚至把他同跳课体舞低级趣味并列。厨川是我向来尊敬的作家,可是这回――倘他真有这意见,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令我折服了。因为我不但爱看卓别林的电影,而且还是十足的卓迷。

(2)然而,尽管去年我买到一本卓别林的游记《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本书里,卓别林表现的自己反而最少,最模糊,也许善于用眉目表情的人,未必善于用笔表情吧。

(3)可是仔细一想,又不尽然。电影里的卓别林是我们大家中的一个,他穿着我们所熟悉的又脏又旧的衣服,拿着一支细得可怜的手杖,戴着一顶滑稽的小圆帽,脚下的一双破靴似乎要把全世界的苦恼带到自己的路上。他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而游记里卓别林全不这样,他脱去了破衣破裤破帽破靴,又重新穿上绅士的大礼服,走进了上流社会,同学者,闻人,权贵,名媛混在一起,整天在名声,金钱,荣耀,爱情里辗转。这个卓别林和我们的喜怒悲欢已经距离很远,所以也引不起我们的共鸣来了。

(4)据卓别林说,有一次他还没有完全以这样的面目出现,不过在银幕上换了另一种姿态,马上就接到许多观众的来信,质问的也有,惋惜的也有,请求的也有,甚至谴责的也有。观众这样哄动,因为他们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滴,这大灵魂一旦消失,他们当然也会感到幻灭。

(5)卓别林的可爱处,不是他的八字脚小胡子,反之,倒是他的不可笑的一面。

(6)一个伟大的讽刺家,所以伟大,也都因为他们有不可笑的一面。在笑止步,只是滑稽,不是讽刺。读过果戈理的小说,能够懂得他的“含泪微笑”,也就能够真正懂得讽刺的价值。

(7)不过,果戈理和卓别林又不完全相同,果戈理是要在不可笑中挖出可笑来。罗士特莱夫叫乞乞科夫摸摸狗的鼻头,乞乞科夫一面摸一面说:“不是平常的鼻子!”这种交际术,世人不觉得可笑,但是果戈理说他可笑。在平常人所谓合理,崇高,美丽中发现了荒谬,卑鄙,无聊……这就是果戈理的讽刺。

(8)卓别林和果戈理相反,他要在可笑中挖出不可笑。见了人不分贫富一律脱帽行礼,别人说这是愚蠢,卓别林却说是真诚。只懂得爱:爱自然,爱动物,爱人类,爱流浪,不打他的人他都爱,打过了他的人他还是爱,别人说这是傻,卓别林却说这是崇高。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人间本没有绝对真、绝对爱、绝对善良的人性,即使有,也只能在一个丑角身上看到。卓别林的悲哀就在这里。

(9)踢开功利的算盘,撕下虚伪的面目,使真显出在脸上,从头到脚的傻瓜,才能懂得卓别林的伟大。世故,伶俐,圆滑如珠,到处滚来滚去的聪明人,只有把卓别林当作一个滑稽、卖笑的小丑,加以无情的讪笑、玩弄甚至__。卓别林固然不幸,我们也同样不幸,因为产生这种丑角的世界是悲哀的。幸福的世界,就决不会有卓别林似的丑角,也决不会有嘲笑卓别林的聪明人。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杂文卷》,有改动)

18.文章开头写到厨川白村对于卓别林很有微词,从全文来乍,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19.作者为什么不太喜欢卓别林的游记《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4分)

20.(4分)

①解释(4)自然段中加点词“大灵魂”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②第(9)自然段中“产生这种丑角的世界”在文中指的是怎样一种世界?(2分)

21.为了充分说理,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任选两处加以分析,说说这一手法使用的妙处。(6分)

    18.①文章开头写厨川白村将卓别林视为卖笑的低级小丑(1分),引发了作者的不满,为后文写卓别林作为伟大讽刺家不可笑的一面铺垫(1分)。②与结尾照应(1分),借厨川白村对卓别林的嘲笑,说明到处是“聪明了”的世界是悲哀的(1分)。(或:与结尾照应,借厨川白村对卓别林的嘲笑,说明我们所处的不远不是一个幸福的世界,从而呼唤一个更加幸福理想的世界。[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个要点2分。]

    19.①善于用眉目表情的人,未必善于用笔表情(或:卓别林并不很善于用笔表情)。②游记中的卓别林(整天在名声、金钱、荣耀、爱情里辗转)和我们的喜怒悲欢已经距离很远。[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个要点2分。]

    20.①承载了全世界普通人喜怒悲欢情怀的伟大心灵。②本没有绝对真、绝对爱、绝对善良的人性,即使有也只能在一个丑角身上看到的世界。[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小题各2分。]“大灵魂”一词的两个采分点为“普通人”和“苦乐情怀”;“世界”的两个采分点为“本没有……”和“即使有……”。]

    21.(示例)①电影中的卓别林和游记中的卓别林对比(1分),突出二者人格的差异,颂扬电影角色身上包容普通人苦乐的大灵魂(2分)。②果戈理的讽刺和卓别林的讽刺对比(1分),突出作为伟大讽刺家的卓别林在可笑中挖出不可笑的讽刺特点(2分)。③“从头到脚的傻瓜”和“到处滚来滚去的聪明人”对比(1分),突出卓别林的伟大和我们对卓别林的热爱(2分)。④悲哀的世界和幸福的世界对比(1分),揭示卓别林不幸的社会原因,强化了创造幸福世界的心愿(2分)。[评分标准:本题6分,任选两处,每处3分。找出对比双方,1分;结合文章分析,2分,结论能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家鸡的起源

家鸡的祖先,现今一般人都认为是原鸡。因为二者在体形、羽毛和叫声等方面,都极相似。而且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这些地区也与人类在初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活动的地点相近。

在新石器时代,在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三门峡庙底沟的居民点遣址中,已发掘有鸡骨,但未能肯定是原鸡还是家鸡。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屈家岭遗址,曾发掘有陶鸡,估计是依照家鸡仿制的,而且还可推断当时饲养家鸡已相当普遍,才能被利用作为艺术的对象。约公元前1600―1100年的甲骨文里已有“鸡”字,而《诗经》里讲到鸡不只一处,战国时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可见,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

目前一般“家禽学”的书籍里关于家鸡的起源,都说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而后再从我国传入日本及欧洲。不但我国《家禽学》教科书中这样说,而且各国同类型的书籍中也都这样说――达尔文先提出此说,后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写道:“在印度,鸡的被家养,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年《玛奴法典》完成的时候,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在公元前800年。”在这本书的另一处,他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说道:“鸡是西方的动物,是在分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的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的。”他所根据的《中国百科全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并未讲明白,仅说是在1609年印出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又说是在1596年出版的。据查,《本草纲目》是在1596年出生的,而在1609年发表的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只有《三才图会》。

查《本草纲目》,其中并无上述记载。至于《三才图会》,在其第13函第1卷第10页上有一段关于鸡的记载:“鸡有蜀鲁荆越诸种。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旧说日中有鸡。鸡西方之物,大明生于东,故鸡之入。”这里所说的“西方”,显然是指“蜀”“荆”等地,就是中国的西部。旧说“日中有鸡,月中有兔”,“大明”指的是“日”,日与月对说,故鸡之入。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牵强附会之说,当然不足引以为据。

看来,达尔文是根据《三才图会》中上面所提到的一段毫无科学根据的话,来解释鸡是中国以西的地区――印度的产物,并在公元前1400年引进东方――中国的,这显然是误解,不足为凭。

14.下列表述,不能成为“家鸡起源于原鸡”依据的一项是(3分) ( )

A.家鸡在体形、羽毛和叫者等方面与原鸡极其相似。

B.原鸡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印度的北部等地区。

C.原鸡生活地点与人类初期动物驯养活动地点相近。

D.龙山文化的三门峡庙底沟居民遗址中发掘有鸡骨。

15.填空: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之说,见于 等书籍中。(填具体的书名)(2分)

16.作者并不认同“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观点,原因是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史前文化发掘出来的动物遗物来看,我国很早就有了家鸡。

B.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对鸡的记载不晚于印度的《玛奴法典》。

C.从战国所设“鸡人官”可证我国家鸡的驯化是和印度同时的。

D.159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属于当时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

    14.(3分)D。[不能肯定鸡骨是原鸡还是家鸡。]

    15.我国的《家禽学》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1分。]

    16.①证明这一观点的《三才图会》,有牵强附会之说,缺乏科学根据;②达尔文对《三才图会中的“西方”一词的理解有误。[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条2分。]

    17.(3分)C[“与印度同时”原文无据,“鸡人官”与“同时”也无因果关系。文章只是否定了“我国家鸡由印度传来”的旧说。]

将下面的古诗人补充完整(任选五小题)。(5分)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其声呜呜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⑥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①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②至于幽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⑤渚清沙白鸟飞回  ⑥秋月春风等闲度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