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考点:重点实词。考查常见重点实词]

D。趣:通“促”,急,赶快。

6. [考点:重点虚词。考查18个常用虚词]

A。 题干和A项均解作“才”。B,竟然;C,是;D,你的。

7. [考点:内容理解]

B。注意③“阴森”是 “浓荫森森”的意思,可以说明“清幽”。②江的来源;④“神肤洞达”指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⑤门户、篱墙整齐;⑥碑文磨灭无法读

8. [考点:分析概括]

D。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不是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热闹哄哄引起的,表达的应是愤世嫉俗,鄙视豪贵的感情,而不是对隐居的向往。

9.[考点:断句翻译]

(1)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雨、饮、溢”后断对各1分)

(2)①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稍有空缺,又显现出来(又可以看见溪水)。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左”、“蔽”、“是”各1分)

②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   (“如梭”、“周”、省略各1分)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连环、像玉、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到洲上)。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___。(2)文章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但是论据_______了一些,说服力还不够强。(3)________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极导弹的研制。

A:忘怀 单薄 鉴于 B:释怀 单薄 基于 C:释怀 薄弱 鉴于 D:忘怀 薄弱 基于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对社会已有较多地了解和责任感,对自己也有了较深的认识,你已经看到了社会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也比较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每个人的责任,促进自己的发展是每个人的心愿。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社会的某个方面,你也一定想改变自己,完善自我。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就其中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主题自定,800字以上。

即将毕业的高三同学,准备给母校赠送“毕业纪念树”,想在树旁边立一块大石头并在上面刻上一两句表达或纪念或感激或成才等意思的妙语。 要求这句话与你所选的树有一定关联,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意蕴丰富。这个任务就交给多才多艺的你吧,把你的妙语写在下面:(不要透露学校名称等信息)(4分)

你想赠送的树(写出树名)

赠言妙语:

参考答案:(例如:树名菠萝蜜,佛经有“bān ruò 波罗蜜”之语,意为大智慧,据此可拟:1用大智慧结大果实,回报这一片沃土)2有这一片沃土,定有满树的智慧和硕果。3开高洁的花结甜蜜的果

根据诗歌第一节的内容,补写好第二节内容,要求句式对应。(4分)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1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2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3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5 【考查实词理解】C(虞:预料)

6【考查虚词运用】B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A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C介词,介出地点状语,从/介词,介出施动者,表被动,被D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为“……的人”/语气助词,放在时间名词之后,做状语,起舒缓语气作用)

7【考查省略句式】D都是省略主语和介词“于”:(丁一士)使余立(于)一过厅中/(陈涉)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A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B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没有省略)

8 【考查整体感知】B(A“缺乏预见灾难的能力”的说法有点过头C 田侯的自题诗用意是想告诫世人:在路途平坦的时候也要提防暗藏的危险D纪晓岚“可贵而佩者矣”的是田侯居安思危的意识)

9(1)、【考查文言断句】(每错一处扣0.5分,共3分,扣完为止)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跃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者四/力尽竟溺焉/(“而”前面可断可不断,不给分也不扣分)

(2)【考查文言翻译】

①朋友向他招手,让(示意)他回来,丁一士随着声音又回来了。(得分点:两处省略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②大概天下的祸患,没有什么比恃强逞能还要大的。(得分点:盖/莫/状语后置句,各1分,共3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陈楚生、苏醒、张杰等“快乐男生”,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深受观众所喜爱的超级明星,尤其受到中学生的追捧。 B: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C:元月3日,第一炮便打响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隆重登场,备受关注的房价上涨问题有望在2008年得以实行。 D: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日,广东省7个县市发布黄色灰霾预警信号,冷空气乏力,灰霾至少 到下周。②美国的29个驻外使馆因搬迁而欲出售,购买这些建筑须考虑所有权等问题,比如,你买下伦敦前海军工作大楼, 不能够完全拥有它的所有权。③他 摆动着的小球,测量出单摆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A:持续 虽然……但是 注视 B:连续 虽然……但是 凝视 C:持续 即使……也 注视 D:连续 即使……也 凝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材料中牵牛花能以昂然之姿示人,是靠枯树和篱笆支撑了自己的躯干;篱笆和枯树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凭借牵牛花的美丽装饰,亦遂增胜。造物主在创造这个多彩的世界时,或是有心,或是无意,每个事物都有自己致命的缺陷,但他总不忘记给每个事物一个“拐杖”,让它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甚至使缺陷变成优点。这样,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也许只有这样,才叫“完整”,也许造物主认为这样才是公平的。可见,从紫藤萝和牵牛花的角度立意,可以谈借助外物的必要性;从篱笆和枯树角度立意,可以写“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从两者关系角度立意,也可以写优势互补才能够达到共赢。

应当注意的是,借不是索取,不是损人利己,不是狐假虎威;而是相得益彰。

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传记,回答问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正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__思想。”然而作为一个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__和伟大的毛__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9.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傅雷“干净了一生”?作者对傅雷作出了怎样的评价?(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

21.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看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请结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6分)

19、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没有__思想;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仔细处理好大小财产问题;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翻译作品精益求精。作者对傅雷干净的一生进行高度赞扬并表达了敬佩之情。

20、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与“干干净净”呼应,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评价人物,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解;③是否言之有理;④有没有分析与适当拓展;⑤语言是否通畅。(1)可以赞成,从坚持正义,保持人格的纯洁、高尚,对非正义作决绝的抗争这一角度,来表达对傅雷的敬意。(2)可以反对。虽然令人敬佩,将自身名声看的甚至超过生命,因而当声誉和生命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不愿苟且偷生。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又八九,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不应逃避,要能屈能伸,因为生命不会再生,机会可以再来。正如霍金所说:无论命运有多坏,有生命就有希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