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所在地也是江南。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宋祖英的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的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典型的水乡音乐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隽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侠骨柔情,高风亮节。清末的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她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远的不说,就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人就占了半数,近当代全国琴棋书画的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6.从全文看,江南的“水性”有哪些?它和江南有怎样的关系?(4分)

17. “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结尾这句话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18.本文把江南的“水性”和江南人的性格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对此你是否赞同?请具体阐述你的理由。(6分)

16.⑴柔弱秀美;⑵坚韧顽强;⑶秀慧智巧;⑷它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特点:使用比喻的手法,把江南比作“永远唱不完的歌”,突出了江南集秀美和壮美于一身的特点,深情地讴歌了江南美丽的风光和杰出的人物。(“比喻”的手法1分,比喻的作用2分。只从“柔美”和“坚韧”,或“风物”和“人物”一个方面来概括,也给2分。)作用:以“如诗如画”总结全文,以“似水流年”呼应题目,强化热爱江南的情感,突出

讴歌江南的主题。(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果抽象地答“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答出两点或两点以上,给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18.⑴赞同。理由要点: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风貌对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南方人细腻,北方人粗犷,海上的人敢于冒险,山里的人质朴踏实,都说明人的性格和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②这是一种构思的技巧,这样写既突出了江南的特点,又可以把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古往今来的人物都汇聚到“江南的水”这个点上,使文章有了一个具体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显得紧凑而集中。⑵不赞同。理由要点:①人的性格和地域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同一个地方的人也有极大的性格差异。②因为江南的水有两重性,就把江南的人分成两种,这样的构思牵强附会,弄巧成拙。(评分说明:①持赞同态度,能说出两点理由,阐述充分有力,最高可给6分。与参考答案不同,言之成理亦可。阐述不够充分,酌情扣分。②对这篇抒情散文而言,持反对态度,一般难以服人。除非所阐述的理由特别充分,否则最高给4分。阐述不够充分,酌情扣分。③语句不通,条理不清,酌情扣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冯 烨

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则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巧妙地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关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园林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荚,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2.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

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

13.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两项是(4分)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C.园林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

14.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5分)

15.哪些方面可以体现“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请加以概括。(5分)

12.(4分)D、E(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含蓄”,不是“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B.“自然天成”不是“回归自然”,“景观”也难于“回归自然”。C.“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不等于“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也不可能。D.  符合文章“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的追求。E.符合文章力求“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追求。F.“山色空蒙雨亦奇”只是个案,中国古典园林不可能处处如此。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3.(4分)C、D(A是与神仙崇拜有关。B虽可能与封建社会相对封闭有关,但很难与封建礼教挂钩。C、D都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等封建礼教有关。考查“理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4.(5分)因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追求含蓄的风格,因而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通过门外一些景物以及高墙掩映的屋顶、树木,引起游人的遐想,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巧妙地取得含蓄的效果。

    (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5.(5分)如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是源于中国绘画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许多园林建筑的意境,往往取自于中国诗词的诗情画意;古典园林建筑形成院串院、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方式,体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各地园林风格有异,如扬州园林的精美细腻,江南私家园林的淡泊、深邃含蓄,也是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归纳内容要点”。)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2) ,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1) 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2)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4)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如梦令

贺铸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①,断送彩帆何处!

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注:①鲤鱼风:九月风。

(1)本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写景有虚有实。“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是虚景还是实景 ?(2分)

(2)请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4分)

这首小令写一位江南女子登楼远望,目送一艘艘彩舟远去,回想起当年两岸柳絮飘飞的时节,在南浦和爱人依依分别的情景。晚上,刮起了鲤鱼风,天气已进入了秋季,曾经载着恋人离开的彩舟今在何处。久久地伫立在小楼上,凝神痴望,眼前只有一江烟雨。

(1)暮春(初夏);虚景。

(2)诗人用“凝伫,凝伫”的叠词(反复),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凝望时间之久和神态之痴,从而表现相思之苦(2分); “楼外一江烟雨”则用孤寂的小楼、无情的江水、迷蒙的烟雨衬出主人公怅惘失意之情(2分)。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5.(3分)C(数:列举罪状)

6.(3分)A(①连词,表相承;②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在”。C项,介词,可以译为“用”。D项,副词,可以译为“于是”。)

7.(3分)C(A项前者表现其“忠义”,后者表现其“机智”“审慎” 。B项前者表现其“忠于职守”,后者表现其“机智”;D项前者表现其“俭约”,后者表现其“勤至”。)

8.(3分)C(申徽并未亲自出面,而是派人与他接触,然后才诱使他来到宾馆。)

9.(1)(8分)

①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3分,句意1分, “以”、“信”、“洽” 、“拜”的理解及省略的翻译2分。)

②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4分,句意1分,“以”、“怀”及“因”各1分。)

(2)(2分,每处0.5分)

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到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连续多次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__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赞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

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生活快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出京城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且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几十里不断绝。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年长年幼,听说这诗,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杨震,东汉人,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他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时,以前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B: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回落的情况,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自1月14日起,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将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 C:经过技术改造,他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前出十窑瓷器需要十天,现在五天就可以了,时间缩短了一倍。 D:知道一大堆的影星、歌星,却不知道科学院的院士,这能怪孩子们吗?看看我们的媒体每天都在传播些什么吧。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不得暴露自己就读的学校。

(1)题目:学习的学问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凡是与专业相关,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未来谋得一个社会立足的地位,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即时的好处的,算是有用之书,这以外的书,则可以打入无用之书的行列。

请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进行写作。不得抄袭。

将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要求,语句通顺,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文意思。(6分)

岭南文化,是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特征是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它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答案示例】示例1:以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为特征,由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和舶来的域外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岭南文化是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示例2:由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和舶来的域外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以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为特征。

【解题探究】一直以为高考广东卷近两年没有考句式的转换是一个小遗憾。笔者觉得语言表达基本知识与技巧还是不能丢,传统命题经验不能丢。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是终生受益的。该题考单句的转换,一是要对单句的形式要掌握,二是要整体把握所给的句子,选择一个基本句然后把其它内容做该句的相应成分,三是要认真检查是否遗漏信息,是否表达不流畅,不规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采访者:藏书报记者 王雪霞

受访者:伍立杨

问: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答: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博客论坛上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__,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说名气呢,还真汗颜。

问: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答: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一种生活方式了。

问: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主要是哪方面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答: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我的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__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浮沤来自于fó jiāo 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

答:安居方能乐业。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七千多册书,在几十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说是六神无主。

问: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答:文言文的坐标指向:美。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__恣肆,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这是美誉也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问: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答: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思危并葆有远见。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问:现在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著面世?

答: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今年山花文艺要出一本小册子已签合同。平时总是我采访别人,今天您采访我,惭愧惭愧,十分感谢。

选自《文学界》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分析文中首次的问与答各有什么特点? (4分)

20.从全文来看,伍立杨读书有什么特点 (5分)

21.整合全文信息,总结一下在伍立杨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6分)

19.【答案示例】①问前有铺垫,首先肯定对方在书界的地位,拉近了彼此距离。所问内容简短,但很新奇,惹读者关心。②答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委婉而谦虚,有大家风度。

【解题探究】本题考查访谈的文本特征的把握,局部思路的分析。访谈,是“问”与“答”的艺术。问要讲究技巧,要求简洁,有重点,有新意,有深度,有顺序。答要有针对性,有所显又有所藏,彰显个性与机智,切忌随意,切忌问什么就直截答什么。

20.【答案示例】读书成癖,涉猎广泛,与买书、藏书、写书结合,勤奋攻读,怀有人文精神。

【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归纳被访者有关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把握思路与重点句子。从“买书、读书渐成癖好” “已成一种生活方式” “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等可总结出“读书成癖”;从“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大书如……”,“小书如……” “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等可总结出“涉猎广泛”;从“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 “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 ,《大梦谁觉》的评价等可以总结出“与买书、藏书、写书结合”;从“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等可以总结出“勤奋攻读”。从“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处可以总结出“怀有人文精神”。

21.【答案示例】关心民瘼,崇尚自由,反对专权,积极乐观,有胆有识,谦虚好学,笔耕不辍,人格独立。

【解题探究】该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挖掘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间精神人。答案不求唯一,合理即可。

【个性阅读】 伍立杨:《海南日报》副刊部主任、高级记者、著名散文家。四川凉山人,1964年生,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其后长期任人民日报社记者、主任编辑。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9年夏调入海南日报社,主持文艺部工作。曾获文汇报全国随笔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及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多项。出版:《铁血黄花――清末民初__论》《梦痕烟雨》《浮世逸草》《霜风与酒红》《墨汁写因缘》等随笔集、文论集、散文集、史论专著等书籍近二十种。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大河遗梦

李存葆

①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却了威严,失却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②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脊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③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悟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的辞章,那__恣肆的著述,令今人读来任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儿,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之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圭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

④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李白吟出那飞霆走雷的诗句,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章……

⑤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峨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了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了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⑥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回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吟“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韧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__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⑦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 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16.作者为什么说黄河断流“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4分)

17.整合全文信息,分条陈述第⑦段“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的具体内涵?(6分)

历史的河:

文化的河:

心灵的河:

18. 文章以“大河遗梦”为题目,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5分)

16.因为黄河断流失去了神秘,没有神秘,也就失去了现代人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解题探究]抓住解读李存葆作品艺术特色的第一把钥匙:大散文观。他的散文多是登高望远,纵横今古的宏篇。所表现的大主题、大题材、大感情是一般人难以驾驭得了的。联系 “失去了”“栖息地”来理解,“栖息地”指的是什么?失去它有什么后果?结合第一段就可以得出答案。

17.历史的河:黄河分娩、哺育、包容一切,激发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各种丰富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文化的河:黄河造就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圣者贤人,促生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磅礴的诗与乐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心灵的河:黄河是现代人心灵的栖息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不竭心泉,能激发忧患意识,促人思考,催人奋起。

[解题探究]本题实际是考察归纳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三个关键词: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性的河。第2段体现了“历史的河”的内涵,第3段细数历史文化名人,正好体现了“文化的河” ,而“心灵的河”要在后面部分整合归纳。

18.作家写《大河遗梦》从令人惊骇的黄河干涸、袒露着一丝不挂的丑陋写起,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激扬文字、追索渊源,以一位作家对生态环境的极度关注展开文路,纵横捭阖、四射八荒,充分展示了作家对远古以来黄河文化或中华文明的追索与渴望振兴的赤子情怀,他用一个哲人深深的啜泣与超越黄河个体本身,带着哲学的思考与呼唤,深沉的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