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1)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2)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3)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4)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5)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6)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7)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dōng zhèng jiāo 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8)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9)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10)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11)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5.胡同给作者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磨灭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6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4分)
答
17.请分析“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
18.文章最后作者在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中结尾,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
15.(1) 阳光与温情:我在胡同里感受到的亲情、乡情和收获的爱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3分)
(2)难以磨灭的忧郁:在胡同里经历的人生困惑和面对不幸命运的无奈。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3分)
16.因为(1)胡同记载了我的全部生命,每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情;(2)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为了强调胡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4分)
17.胡同与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见证了我的成长和成熟;胡同密如珠网象征了我暗示了自身的宿命;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 象征了我坎坷的人生经历。(6分)
18.(1)表现了对故乡的胡同、对自己过往的人生的无限眷恋;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对彻悟人生真谛的渴望;(3分)
(2)这样写显得含蓄蕴藉,显得生动,突出文章的主题。(3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羽扇纶巾,谈笑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
(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6)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1)而致千里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族秦者秦也 (4)樯橹灰飞烟灭
(5)苟非吾之所有(6)艰难苦恨繁霜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幽 居 初 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 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了一个“幽”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幽”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静写幽,通过“野径”“水满”“草深”等静物描写表现了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通过描写白鹭安详不惊和蛙的叫声渲染出环境的幽静。(4分,每点2分)
(2)前六句通过写幽静的初夏景色,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后两句的“叹息”,则表达了诗人因往日旧交零落而产生的寂寞惘然之感。(2分,每点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指纹知识随着大众对神秘刑侦案件的兴趣而传播,也随着门禁系统、社会保障卡等在大众领域使用而普及,公众对指纹私密性的认识也更加清楚,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也已提出,这不但涉及指纹伦理学问题,也涉及生物(指纹)特征权的法律问题。目前尚未有肤纹伦理学或指纹伦理学一说,但在肤纹学研究的活动中有必要借鉴和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原则。
在科学研究中涉及个人生物特征资料的提取,知情同意是必要的手续。当代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抽血采取DNA作遗传学分析,个人的DNA序列和基因情况与个人健康密切相关,又与其婚姻、就业、保险、信贷等有关。有关DNA的论文如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还必须出示伦理委员会的证明,以说明已经过知情同意的程序。与DNA相比,指纹的应用更加广泛。指纹具有庄严性,不可随便捺印给人,有的人往往在写字签名后,还在旁边按上一枚指纹,以示认真、慎重。
肤纹学研究有检查、分析和保存三个过程。肤纹检查指捺印指纹、掌纹和足纹,采样者要向捺印对象讲清捺印肤纹的目的,征得其同意,并保证对供者背景资料和捺印图保密。供者在任何时候有权利终止使用并追回捺印图,且不因此受歧视。
肤纹分析中需遵循行善、无害的原则,利用掌纹搞手纹算命,搞封建迷信都是违背伦理学原则的。要珍惜肤纹捺印图,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告诉给提供者,但不得向雇主、保险公司等机构或个人__。
新捺印到的肤纹图和已保存在库的捺印图要遵守资料保存的伦理学原则,捺印图应长期妥善保存,供者应在每隔若干年将自己的地址告诉捺印图保管中心,以便其随访,但供者不主动与保管中心联系,并不意味放弃托管。除法医目的或是直接有关于公共安全的目的外,保存者应拒绝对供者不利的访问。
中国民族肤纹的大规模研究始于1980年前后。1980年中国肤纹研究协作组提出,研究肤纹要以肤纹捺印图为准,1982年完成近30个民族的捺印和调查。1992年已对54个民族作了捺印和调查,1994年完成西藏门巴族的肤纹捺印(中国大陆最后进行捺印和研究的民族)。
伦理学的相对性因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等因素,在应用医学或遗传学伦理原则的认同方面有一些争议。
指纹在个人终身稳定、各不相同的特性,使其成为个人身份识别的依据,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生理凭证和“防伪”标志,也是多数人视为个人隐私的材料。未经过知情同意程序的捺印和研究可认为是不道德的,肤纹工作者要自觉遵守肤纹研究中的伦理学原则,在肤纹研究中执行知情同意程序是表现中国肤纹工作者的良好科学道德的举措。遵循国际科学研究伦理学原则,是中国肤纹工作者走向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步骤。
5.下列不属于 “肤纹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的一项是
A.有关DNA的论文如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还必须出示伦理委员会的证明,以说明已经过知情同意的程序。
B.供者在任何时候有权利终止使用并追回捺印图,且不因此受歧视。
C.肤纹分析者要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告诉给提供者,但不得向雇主、保险公司等机构或个人__。
D.除法医目的或是直接有关于公共安全的目的外,保存者应拒绝对供者不利的访问。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的提出,使得指纹知识更加普及,公众对指纹私密性的认识也更加清楚。
B.除了DNA作遗传学分析,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指纹采集也是涉及个人生物特征资料的提取,也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C.捺印图的提供者应在每隔若干年将自己的地址告知捺印图保管中心,以作为捺印图留存或终止的依据,也便于保管中心的随访。
D.中国民族肤纹的研究以指纹捺印图为准,目前,已完成了包括西藏门巴族在内的54个民族的抽样捺印和调查工作。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肤纹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将成为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手续。
B.指纹具有庄严性,不可随便捺印给人,有的人往往在写字签名后,还在旁边按上一枚指纹,事实上这种做法符合伦理学的原则。
C.伦理学因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具有相对性,在应用医学或遗传学伦理原则的认同上必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D.指纹之所以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生理凭证和“防伪“标志,是因为它对个人来说“终身稳定、各不相同”,因而也是多数人视为个人隐私的材料。
5.A(这一点指的是DNA方面的伦理学问题)
6.B(A前后无因果关系;C“以作为捺印图留存或终止的依据”文中无此信息,这种表述于后面的“供者不主动与保管中心联系,并不意味放弃托管”相矛盾;D“以指纹捺印图为准”有误,应以“肤纹捺印图”为标准,“54个民族”应为“55个”)
7.A(“随着肤纹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误,从文中第1自然段“目前尚未有肤纹伦理学或指纹伦理学一说”可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下半年以来,粮、油、肉、蛋价格不断上涨,市委、市政府对城市低收入人员生活困难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先后三次出台政策对他们给予临时性补贴。 B:旅美大熊猫“美生”11月6日回到卧龙,为了防止其他大熊猫被可能的疾病传染,“美生”将首先被送进隔离检疫场,接受相关检疫,期满后方可入住新家。 C: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神彩 雀跃 和衷共济 额手称庆 B:端详 愚腐 坐壁上观 甘之如饴 C:耽搁 沉湎 瞠目结舌 理屈词穷 D:精辟 部置 走投无路 弊帚自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种原始的运输工具――骡子和马,最近出现在现代化都市深圳的建设工地上。
深圳市的一项供电工程,需要在海拔300多米的山上作业。如果按常规施工,就必须先用机械劈山修路,再运输材料上山。这样不仅会拉长工期,而且势必破坏山体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于是深圳人请来了广西的骡子和矮马,将一筐筐石料驮上山顶,既省却了筑路的工期,又保护了生态。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恐怕绝不仅仅在环境和金钱上。现代化的建设工程采用原始的运输方式,看起来不可思议,甚至是一种倒退,但是它行之有效,在保护环境和避免无谓的工程(比如没有必要在一个不必修路的地方修路)时,它却可能是一个先进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既切合实际而又别出心裁的举措,对我们极有启发。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发表见解。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将下面一段文字画线的部分用“/”断句。(5分)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 之 肤 不 爱 焉则 无 尺 寸 之 肤 不 养 也 所 以 考 其 善 不 善 者 岂 有 他 哉 于 己 取 之而 已 矣 体 有 贵 贱 有 大小 无 以 小 害 大 无 以 贱 害 贵 养 其 小 者 为小 人 养 其 大 者 为 大 人。今有场师,舍其梧,养其棘,则为贱场师焉。”
《孟子・告子上》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下面一段文字画线部分的句序不当,请作调整。要求调整后不仅句序合理,而且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6分)
人类的智慧要靠书籍来交流,传播历史文明也要靠书籍。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部好书,引导人们健康成长,而且能帮助人养成优美的品德和情操,给人以知识;然而,也毋庸讳言,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书读了只能使人精神颓废。受到毒害,因此,读书必须有所选择。
修改为:
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智慧要靠书籍来交流,历史文明也靠书籍来传播。一部好书给人以知识,而且能帮助人养成优美的品德和情操,引导人们健康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⑴又是一年春柳绿。
⑵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⑶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⑷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⑸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⑹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⑺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⑻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⑼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全,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针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⑽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选自《开发心大陆》,吉林人民出版社)
14.文章第⑴段“又是一年春柳绿”中为何用“柳”而不用“草”?(4分)
答:
15. 赏析第⑹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6分)
答:
16.联系全文,分三点说说怎样才能“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6分)
答:①
②
③
1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是一剂调适心灵的良药,号召大家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社会和自己。
B.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了如《白杨礼赞》―样托物言志的手法。
C.这篇文章和一首歌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认为,只要微笑就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创造力,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14. (4分)
①(2分)柳使人想到“柳丝”,与文中“丝丝忧郁”切合;
②(2分)与下文“问依依垂柳,怎么办?”前后照应,且自然引出下文。
15. (6分,修辞手法各1分,作用各2分)
①(3分)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了微笑对于自己和他人、个体与群体的意义;
②(3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微笑的作用。
16. (6分,意思对即可)
①(2分)学会微笑,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②(2分)带着心中的微笑,沉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
③(2分)采取措施,把丢失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重新捡拾回来。
17. AC(B中“托物言志”错;D“只要……就……”错;E本文不是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