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狂风不期而至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摘自《读者》2006年第17期)
14.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着意描写一株幼小的松树?(4分)
答:
15.第⑩段中说“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从全文来看,“灵魂”具体包括那些内容?(6分)
答:
16.开头部分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7.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内容具体赏析。(6分)
答:
14.(1)以点带面。(1分)突出黄山绝壁松惊人的生命力,(1分)点明这株幼小松树顽强的个性实际上是代代黄山绝壁松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共性。(2分)(意思对即可)
15.(1)非凡的适应能力;(2)顽强的生命力;(3)积极进取的精神;(4)坚韧的品格;
(5)开阔的视野;(6)超强的自信心。(6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16.(1)层层铺垫,一波三折;(2)先写黄山让人震动的是黄山松,再写黄山松中让人震动的是山上的松,最后推出最让人震动的是绝壁松。(3)这样写不但鲜明地突出绝壁松的生存特点,而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这篇文章的语言:(1)风格清新质朴,富有情感。如“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色彩鲜明,描写真切,饱含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热烈的赞美之情。(2)修辞叠现,极为自然的调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第六段中,将山下之松与山上之松进行对比,寥寥数笔交代出山上之松的特点;“慵懒而富态”等拟人手法,生动形象。(3)句式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第八段中“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四个整齐的句子构成排比,与“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等散句句搭配在一起,表意深刻,语势连贯。(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靡不有初, 。(《诗・大雅・荡》)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2 )鲜克有终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庾岭①北驿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③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④。
[注]①大庾岭:五岭之一,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此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②阳月:农历十月。③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④陇头梅:这里暗用了南朝陆凯诗中寄梅思人的典故。
全诗通体写“愁”,却未着一个“愁”字,而能使人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诗人是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羁旅行役之愁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任选两种表现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答:
[5615f498da593572.gi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末有的挑战。
这一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一个民族才可能不会丧失处变不惊、戛戛独造的元气。
汉语作家一直怀有这样的忧思: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诠释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读者就会由于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图像天生是为儿童和懒汉准备的。事实上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根本就是两码事,文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被图像阅读所代替的。因为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读者一个定格的文本。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而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在《三国演义》没有图像文本以前,我们阅读这个书面文本时,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复活,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的脑屏幕,但我们无法说出他们各自的模样。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便成了鲍国安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在这种读图过程中,读者不假思索便接受了两个被告知的“事实”。唯独想象空间里落英缤纷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汉语经典文本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就是这样逐渐消瘦的。因此,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拯救阅读这一问题的。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我们该如何勘破这个秘密?如何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全球化语境的汉语问题》作者王耀文)
5.联系全文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项是( )
A.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
B.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C.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汉语经典文体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将会逐渐消退。
D.汉语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就会因为落后而被殖民;而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所吞噬。
6.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是一种非网络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它成了抵御异族文化入侵的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的底线。
B.在全球化文明的语境中,汉语既具有恢弘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具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和权利。
C.汉语具备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是一种诗性语言,它有效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回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
D.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第一要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第二要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语言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著名诗人于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只有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B.文字的阅读如果能够和图像的阅读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无边的想象、创造和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立体生动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
C.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图像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所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和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可能的个性化的阐释。
5.A(A项只是概说“语言”是“防线”“底线”,而非题干说的是“汉语……”)
6.C
7.D(A项“引导……经济活动”错;B项“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不可能“完美地结合”;C项“一旦开始阅读……”错)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河南新郑市西10公里处欧阳寺村,有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墓地。 。①墓祠大殿门楣上方横匾上,有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欧阳文忠公祠”六个大字。②1075年欧阳修死后,被赐葬于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③其墓地坐北朝南,前有墓祠,后为坟冢。④按照宋制,朝中文武大臣,死后必葬开封京畿五百里内。⑤同年敕建寺院,称欧阳寺,并赐祀田2100亩。后人遂称刘村为欧阳寺。
A: ②⑤④①③ B:④②③⑤① C: ③①④②⑤ D:③①②⑤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农历丁亥年的除夕,许多人都是在网络上看春晚。但专家提醒,当长时间盯着荧屏上闪烁的图像时,容易诱发近视眼、角膜炎等病症。 B: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的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C:花木的摆放有一定的讲究,像比较高大的观叶类植物应放在厅室角落的位置,而相对矮小的五针松、文竹、吊兰等,则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处较合适。 D:《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坐落 俱乐部 金碧辉煌 独出新裁 B:震憾 座右铭 以身作则 自行其事 C:抱怨 挖墙角 金榜提名 消声匿迹 D:更叠 跑龙套 相辅相成 迫不及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把人比作电脑,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硬件”都差不多。我们经常说,他有一个脑袋,我也有一个脑袋;他有一张嘴巴,我也有一张嘴巴;他有一双手,我也有一双手,可为什么人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就像比尔・盖茨和街上的流浪汉。毫无疑问,这差别就在于软件!那么人的软件又是什么呢?无疑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请以“让心灵的软件升级”为话题,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赤贫魅力测试
严歌苓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
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她笑起来,有心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
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
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了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他还是坚持要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过分了,因为他眼神一下变得楚楚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
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
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
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请我下车。
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鄙夷地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
付完车钱,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吗?”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我说:“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他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五站地,我叫了辆计程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待,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到了我公寓楼下,我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10块钱,只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六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小男孩茫然的地摇头。
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选自《参考消息》2007.8.2)
注: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现定居美国,其创作主要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人生命运。
19.小说中具体写了与“赤贫魅力测试”相关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答出4条即可)(4分)
20.小说最后又设计了“我竟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1.摘录文中能够揭示主题的语句,然后结合全文加以阐述。(5分)
22.作品中写了多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哪一个形象最值得赞赏?请简要分析。(5分)
19.①上地铁,黑人女士给予放行。
②去餐馆蹭饭,餐馆小伙子表示理解。
③坐巴士车,卖艺老者掏钱资助。
④乘计程车,锡克司机表现出理解同情。
⑤向邻居借钱,吃了闭门羹。(答出任意四项即可)
20.①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阑,耐人寻味。
②引出邻居和其他陌生人的对比,丰富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能答出情节设置及对比后法的使用并简述其作用即可)
21.“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一主题揭示了美国侨居者的真实感受,反映了下层人民心心相知以及美国本土人对侨居者的排斥与冷漠的社会现实。
(能摘录出揭示主题的句子得2分,能加以合理阐释得3分)
22.参考:
1.卖艺的瞎眼老者。他与“我”素不相识,但当巴士司机要我下车,口出不逊,“我”陷入尴尬之时,能够不讲条件地给予帮助,反映了这位老者对“赤贫”的真正的理解,了折射出美国下层人民饱尝生活艰辛后的心理情感趋向。
2.计程车锡克司机。他与“我”素不相识,但对于“我”的尴尬却能够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对于“我”近似谎言的实话,表现出了“静静的一笑”,可见,锡克司机作为一个侨居美国的下层人民对赤贫的感受和理解是多么的深刻啊。(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将人物准确定位,与主题吻合即可)
欣赏下面的漫画,就漫画反映的社会问题写一段点评的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点评:
示例:(1)这件事初看可笑,细想却很感悲哀。让我说,这两名男子在做人上都是“失败者”,两人都很“小”,不是年龄小,而是品格“小”。
(2)除了这两个人,车上其他坐着的人,道德水平恐怕也高不到哪里去,当这两个人争吵不休时,其他人只是充当了一次看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