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把人生的觉解程度分为几个境界()?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动物的生活和人的生活一样,都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

A:学习 B:觉解 C:实践 D:艺术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

A:个体内在性 B:自足性 C:圆融性 D:生成性 E:觉解性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______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______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熟识 遵守 必须 B:认知 遵从 必需 C:了解 遵循 必须 D:理解 遵照 必需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我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和( )

A.个人的个性不同,职业不同,事业的大小不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有高低之别。

B.同在一起学习.工作的人,其人生境界可能不一样,有的人生境界高,有的人生境界低。

C.“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表述的正属于冯友兰所说的功利境界。

D.禅宗所说的“觉”,是觉悟,和作者所说的“觉解”不同。

E.文章最后一段中“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2.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简要概括“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内涵。

3.《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途之人可以为禹”,从文中找出这一哲学思想的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1.AD。A项说决定人生境界高低的是职业.事业不同,与第①段意特别是与“正是这种觉解……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矛盾,这里所说的意思是觉解程度不同从而决定了人生的意义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D 相同,都是觉解到宇宙.天地,出世入世。

2.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四种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3.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崇高高于平凡,平凡蕴涵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位居高位的人却也可以是渺小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自己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1.下列对“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这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对社会的了解,做符合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达到道德境界。

B.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道德境界的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

C.有道德的人,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这是哲学给予他这种觉解。

D.有道德的人,他的行动和生活不仅要遵循道德律,还要认识其中的道德原理。只有哲学才能帮助他完成这一任务。

2.根据文意,下列对“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中的“理智世界”内涵的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受情感控制,能辨别是非,分析判断。

B.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宇宙。

C.超越功利约束,觉解到为宇宙利益做各种事。

D.觉解宇宙一切,探索宇宙奥秘。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不断督促自己,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B.柏拉图用“洞穴”来比喻形容感觉世界的__、蒙昧。

C.中国哲学强调要成为圣人不要做伟大的事,而要做常人所做的事。

D.天地境界的人,人的最高成就是超越主观,超越理智,达到天人合一。

1.B (只针对“道德境界”而忽略“哲学”)

2.C (从“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这句许可推出“理智世界”相当于“天地境界”的内涵)

3.D (A.从文中“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这句话中可推出;B.这里的“洞穴”是把感觉世界形容成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形而下的东西;C.文中只说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并没有排斥做不平凡的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休,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 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D. 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祥林嫂把历年积存的工钱兑换了十二元鹰洋去庙里捐了门槛/狂人:"救救孩子!"

对中国哲学的要义理解不当的一项

A. 中国的哲学既关注世事又超脱于世事。

B. 中国哲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

C. 中国哲学不重视现实境界,只重视精神境界。

D. 中国哲学重视开掘人内心的觉解,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以下各句中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中的"境界"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

B."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后汉书·仲长统传》

C."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簾一缕香。"(陆游《怀昔》)

D."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无量寿经》)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本我(受人的动物性本能所控制)、自我(受人的生存动机所制约)、超我(受人的精神追求所制约),这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我"相当于自然境界,"自我"相当于功利境界,"超我"相当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B.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生活于自然境界的人是凡人,生活于功利境界的人是庸人。

C. 柏拉图把感觉世界称为"洞穴",是说感觉世界受感官的制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D.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一个"觉"字道出了佛家的真谛。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B


解析:

【小题】 B(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道德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道德境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功利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道德境界。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自然境界;"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为功利境界;"乐善好施,舍已为人"为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天地境界,"仁""义"是超出于某一社会整体之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仁""义"比生命更宝贵,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C."生老病死"是自然境界。"工资待遇"是功利境界。"超然物外"指超脱于尘世之外,多指逃避现实,不沉溺于世俗生活中,是功利境界的另一种形式。"希望工程"是道德境界。D."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是自然境界。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道德境界。祥林嫂捐门槛是功利境界。狂人呼唤"救救孩子"是道德境界。)

【小题】C(中国哲学对现实境界也是关注的。现实境界就是社会,就是人生,中国哲学对此是极为关注的。)

【小题】 D(A.诗、文、画等的意境。B. 疆界,土地的界限。C. 境况、情景。D.事物所达到的程度,也指精神所达到的层次。)

【小题】 B("庸人"是指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人。功利境界的人也能做出相当的成就,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更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下列各项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乐善好施,舍已为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生老病死/工资待遇/超然物外/希望工程

 B


解析: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道德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道德境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功利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道德境界。B.“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自然境界;“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为功利境界;“乐善好施,舍已为人”为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天地境界,“仁”“义”是超出于某一社会整体之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仁”“义”比生命更宝贵,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C.“生老病死”是自然境界。“工资待遇”是功利境界。“超然物外”指超脱于尘世之外,多指逃避现实,不沉溺于世俗生活中,是功利境界的另一种形式。“希望工程”是道德境界。D.“阿Q帮人打短工,住土谷祠,想吴妈和小尼姑”是自然境界。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道德境界。祥林嫂捐门槛是功利境界。狂人呼唤“救救孩子”是道德境界。

哲学家冯友兰说:“宇宙间若没有鸟或蜂蚁,不过是没有鸟或蜂蚁。但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的觉解……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此命题在于强调( )

A:觉解是万物存在的意义 B:人是自然的产物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