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C(使……听说,禀奏)

9.C(纯臣:指忠心事主,毫无个人打算的臣子。CD两项都表对太宗的感激,但C项不能表现其忠心事主)

10.B(“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错)

11、(10分)

   (1)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把主子的失败当作对自己有利的事,为自己请功,以谋求富贵,这是我感到可耻的事。(5分。全句意思对得2分,“利”、“是”、“耻”各1分。)

    (2)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5分。全句意思对得2分,“成”、“释”、“义”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最耐渴的动物

世界上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只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一般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能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分蒸发掉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即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

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空气可以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发如此高的“高烧”,为什么却不会妨碍其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血液在进入大脑时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大羚羊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大羚羊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为了防止脱水,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只能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进食,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就这样,大羚羊巧妙地适应了既炎热又缺水的半沙漠环境。这种适应性是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2007年11月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5.下列对“大羚羊耐渴”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能够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把体热存储起来。

B.大羚羊的肾脏能够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

C.大羚羊能忍受高温、还可以长达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

D.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大羚羊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羚羊曾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最主要原因是它是最耐渴的动物。

B.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而其他哺乳动物则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C.为了不出现脱水情况,大羚羊只能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

D.大羚羊储存体热只是为了避免出汗,防止自身水分的丧失。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超过50摄氏度炎热环境中,大羚羊照样能活动自如。生活得很好。

B. 很多哺乳动物之所以没有大羚羊耐渴,是因为他们头部海绵窦里的小静脉不能对流经此处的血进行降温。

C.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有效的降温方式是出汗或喘气,而大羚羊则不需要采用这种方式,它有自已独特的方法。

D.尽管大脑易受高温的伤害,但大羚羊的大脑却能够忍受甚至越过43摄氏度的高温。

5、C(“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是耐渴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6、A(B项“必须”应为“一般”,C项“在无水可饮时”,才“只能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D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使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减少。)

7、D(A在超过50摄氏度的高温中。大羚羊仍能生存,但不一定能活动自如;B其他哺乳动物究竟是什么情况难以判断;C大羚羊体温若超过了46摄氏度也需出汗散热。)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我熟悉的这座城市,时间呈双向度潜行着 , , , , 。①碎碎片片,迟早会收进时光幽惚的暗处②可走进去,浓布阴影的窄巷深处,似有传自久远的风持续吹拂着,将哪里的一切,耐心、固执地吹散③在她透明的指缝闲,一些事物逐渐地显影、浮现、清晰④后者,也许轮廓还在,在青石板路日渐纤瘦的血管末梢,被深秋清刚的阳光照亮了某些细部⑤而另一些事物逐渐地远去、淡隐、消失

A:①③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⑤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B:发改委希望在降低价格、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同时,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和鼓励中药生产企业逐步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建没的步伐。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侵权、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__际电影节自成立一来,尽管没有好莱坞大明星的参加,却一直是复活节期间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荒诞 家具 仓皇失措 销声匿迹 B:誊写 鬼秘 顶礼膜拜 应接不暇 C:告罄 领衔 鞭辟入理 韬光养晦 D:矫情 赌博 不假思索 春意阑姗

请以“人与底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仿照画线的句式在横线上造句。(6分)

某些广告对用户作出承诺,但往往不能按承诺进行兑现,国家有关法规将对此严厉处罚。因此,承诺不是水面上的浮萍,轻盈、自在,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磨难的结晶,也是蚌的荣耀;承诺不是 ,承诺如同

参考: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承诺如同烛光,它的光彩是烛燃烧的结果,也是烛的骄傲。(每句3 分;其中比喻恰当2分,句子通顺1分)

请根据下面几个句子的提示,用一个单句为“科技文献”下个完整的定义。可适当增减文字,但不能改变愿意。(5分)

①科技文献是一种物质实体。

②它是通过将科技信息、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上所形成的。

③常用的记录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

④常用的载体包括: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⑤一些记录有科技信息和知识的网络资源也可以称之为科技文献。

科技文献是

以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将科技信息、知识记录在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及一些网络等各种载体上所形成的物质实体就是科技文献。(或科技文献是以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将科技信息、知识记录在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及网络等各种载体上所形成的物质实体。)(5分;手段、载体各1分,句子通顺1分,下定义的形式2分。不是单句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狂风不期而至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摘自《读者》2006年第17期)

14.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着意描写一株幼小的松树?(4分)

答:

15.第⑩段中说“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从全文来看,“灵魂”具体包括那些内容?(6分)

答:

16.开头部分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7.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内容具体赏析。(6分)

答:

14.(1)以点带面。(1分)突出黄山绝壁松惊人的生命力,(1分)点明这株幼小松树顽强的个性实际上是代代黄山绝壁松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共性。(2分)(意思对即可)

15.(1)非凡的适应能力;(2)顽强的生命力;(3)积极进取的精神;(4)坚韧的品格;

(5)开阔的视野;(6)超强的自信心。(6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16.(1)层层铺垫,一波三折;(2)先写黄山让人震动的是黄山松,再写黄山松中让人震动的是山上的松,最后推出最让人震动的是绝壁松。(3)这样写不但鲜明地突出绝壁松的生存特点,而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这篇文章的语言:(1)风格清新质朴,富有情感。如“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色彩鲜明,描写真切,饱含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热烈的赞美之情。(2)修辞叠现,极为自然的调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第六段中,将山下之松与山上之松进行对比,寥寥数笔交代出山上之松的特点;“慵懒而富态”等拟人手法,生动形象。(3)句式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第八段中“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四个整齐的句子构成排比,与“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等散句句搭配在一起,表意深刻,语势连贯。(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靡不有初, 。(《诗・大雅・荡》)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2 )鲜克有终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