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 。①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②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③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④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⑤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A:①⑤③②④ B:②①⑤③④ C:③④①⑤② D:④⑤③①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组委会11月12日下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49岁的铁凝为中国作协__,成为担任这一职务的首位女性作家。 B:“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C:我们现在选择的改革路径和取向,必须取决于哪一条路可以让经济比较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否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D: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12月2日做客上海“文汇讲堂”,针对最近一些网友关于“嫦娥首幅月球图像抄袭美国”的传言作出澄清。
以“随风而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张来自人材交流中心的大学生求职情形的照片,作为高三学生,五年之后此情形将是我们大部分同学必须面对的现实,请你认真观察此图片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想,联系你当前实际生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认真体会照片反映的社会生活问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深切感受,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主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图片材料反映的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一张留言条,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3分)
小王同志:您好!
失去支票,事关重大,使我寝食不安。多亏您高风亮节,及时送回。今天,我于百忙之中专程来致谢,未能与你见面,十分遗憾。我由衷地感激您,并望您能再接再厉。略备薄礼,聊表谢意,尚望笑纳。
新雅公司 张丰
3月5日
修改:
① ;② ;
③ 。
①“高风亮节”用词不当;改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②“于百忙之中专程”改为“特意”;
③“望您能再接再厉”删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丝。它们有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苦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树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砍柴去!
(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碳,为什么要用高原上惟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碳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无数脚爪,缠附至逶迤的沙丘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红柳,才固住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一座沙丘。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它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又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火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挖出,蕴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半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丘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力气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的最后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了,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17)挖沙丘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19)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被去年挖走的红柳沙丘,好像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树,不曾堆积过亿万颗沙砾。
(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尽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21)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沙,通常会飞的十分遥远。
14.第2段中“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红柳树?并请分析其中“微笑”一词的手法和作用。(5分)
答:
15.司务长和“我”关于挖红柳的一段对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请你分析它的表述效果。(4分)
答:
16.文中关于红柳的描述具体而形象,特别是第12―15段,说说这样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7.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蕴含什么深意。(7分)
答:
14.(1)从形态和神态两个角度描写红柳树。(2分)
(2)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时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3分)
15.四个“对不对”是反问句,加强了肯定语气(2分)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司务长只顾眼前需要,破坏了环境却又全然不觉,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辞。(2分)
16.这些描述显示了红柳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伟大生命力,(2分)然而红柳最终竟断送在人的手下,可见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力之大。(2分)描述越具体形象,反衬作用越加有力。(2分)
17.(1)结尾段不把话说完,而是含蓄地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4分)
(2)结尾段告诉人们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但人类却摧毁了它,是人类自己破坏了生存的家园,从而鞭达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呼唤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要有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呜呼!以赂秦之地 , 。并力西向, 。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苏洵《六国论》)
(2)日月忽其不淹兮, 。 (屈原《离骚》)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沧海月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出师一表真名世, 。 (陆游《书愤》)
(1)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则吾恐秦人食之得下咽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春与秋其代序,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蓝田日暖玉生烟 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酸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
(2)简析“夜阑风静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
(1)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2)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夜深了,江水也是风平浪静;又写作者的心境:暗写出词人心境终于归于宁静与超脱。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分析准确,意思对即可。

8.A 署:代理、暂任。
9.C ④为间接描写,⑤表明王徽之十分感念手足之情。
10.B 原文“徽之不顾”的意思不是“他也顾及不到”,而是“他也不回头看主人一眼”。
11.(1)(桓冲)又问:“马匹近来死了多少?”(王徽之)回答说:“不知道活马的事,怎么知道死马的事?”
(2)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3)戴逵当时在剡县,徽之便在夜里乘小船去拜访他,过了一整夜才到,到了戴逵门前却不进去,转身返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沿着台阶,爬上北京北海公园那座高高的白塔。向南看,朝着中国最繁华的中央大道长安街,你肯定会看到一个闪光的蛋形建筑,就像是湖面升起的一个水泡。
这个小丘似的建筑就是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一个紧邻着人民大会堂的大型综合演出场馆。大剧院内有三大剧场,壳体顶棚由钛金属和玻璃材料组合而成,它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又注重形象的“新”中国的象征。上个月,大剧院开始了一系列试演。
很少有比这更壮观的文化展示品了。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它坐落在一个人工湖的中央。通过一个透明的水下廊道进入,之后就来到了一个像飞机棚那么高、又像一个巨大温室那样开放的空间。忘了那些表演吧,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这个大剧院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中国有着可与西方顶级建筑相媲美的设施。它想表明的是,中国有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追求上的觉醒。
作为一个建筑杰作,耗资近4亿美元的大剧院充分显示了中国的雄心。它占地近12万平米的规模已经超过了西方任何一个文化场所。
然而,剧院过于宏大反而带来了不便。它的占地面积实在太大了,以致后台的楼梯不得不被标上颜色,以帮助艺术家找到他们应该去的剧场。公共大厅也是一样让人辨不清方向:来到这里的观众必须先经过金属探测器,然后还要穿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光影雕塑和无数的自动扶梯。84岁的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说:“你进来之后就会有找不着方向、不知该去哪儿的感觉。”
北京的演出市场似乎并不急需这个场地。这个世界级的演出场所建在了一个世界级演出并不多的国家,因为这里的高端文化市场还不成熟。每年北京的音乐节都热衷于花大价钱请西方乐团来演出。
虽然北京人口众多,但真正有时间也有财力去看演出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完全出于兴趣爱好的人了。你只要自己去看一场表演――就像我这个月去大剧院一样――就会发现,到现代化大剧院看演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处在摸索阶段的新鲜经历。在昆曲《牡丹亭》的演出过程中,不断有观众进进出出,还有人用手机打电话。幕间休息之后,许多座位就空了。显然,很大一部分观众是拿赠票的人。
(2007年10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
5.下列对“国家大剧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大剧院是一座蛋形的大型综合演出场馆,它的壳体顶棚由钛金属和玻璃材料组合而成,更像一个巨大的开放的温室一样的空间。
B.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紧邻人民大会堂周围湖水环绕外形如同水泡的大型建筑杰作,人们通过水下通道方能进入。
C.国家大剧院的宏大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很多人进入内部很容易会晕头转向,找不到去处。
D.国家大剧院内有三大剧场和一个公共大厅,占地近12万平方米,耗资4亿多美元,极其奢侈豪华,是一座可与西方顶级建筑相媲美的文化场馆。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家大剧院的规模极大,超过了西文任何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成果,表明了中国的雄心。
B.国家大剧院的建造显示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更显示了中国文化发展上的繁荣,可以说中国大剧院的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壮观的文化展示品。
C.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演出场所,与中国的实际文化需求并不太符合,在中国进行的世界级的演出并不多,中国人更多的是还远远没有形成到现代化大剧院看演出的习惯。
D.中国的高层次的文化演出市场还不成熟,建造如此高级的文化场所体现国人在文化追求上的一种觉醒:经济发展了,文化上也应有大的发展。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大剧院如此大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却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在文化的发展上也是一种落后。
B.就目前而言,到国家大剧院看演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因此可以说大剧院的建造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相符。
C.中国虽然有了世界级的大剧院,但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观众还太少,中国人在文化素质的提升上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D.大剧院虽然是充满活力又注重形象的“新”中国的象征,但落后的观众文化素质使其更显得是一种民族虚荣。
5.D 6.B 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