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杀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的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5.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7.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5.选D  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可知:微生物存在于星际物质当中,但是它在宇宙“星际消光”现象中是否起作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述。(无中生有)

6.选C[A由“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可知:有科学家认为孢子虽然能抵御饥寒以及在没有水分的星际环境中存活,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不能到达地球。B由“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成,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可知:宇宙中的许多地方完成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而不是说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的演化早已完成。(偷换概念)D由“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可知:“星际消光”不是“星际物质的光”。(偷换概念)C项正确,由“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成为实验科学”可知。]

7.选B(宇宙中许多星球虽然已完成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外星球会产生生命体。属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的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常态下的水,它能奔流进入大海,但他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都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变成水蒸气,成为云朵,它将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60分)评分标准: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2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2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2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缺题目、不足字数、错别字、用错标点酌情减分。

 

周杰伦做客电视节目,当看到__的照片和描写有关__的文字时,大叫“cool”,并反问主持人鲁豫:“他也会唱歌吗?”主持人显然没有料到这种结果,只好打了个圆场。 请你替主持人写句打圆场的话。(4分)

会,在__肯定会,只是风格不同。(共4分。一点1分,语意流畅1分)

仿照下面的句式,自选陈述对象再写两组句子,以构成语义连贯的排比句组。(6分)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__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被__所淹没;

注意:写出1句得2分,写出两句得4分;所写的两句与例句联系自然的加2分;共6分。在表达上词语不当重复或不自然得体的酌情扣1-2分。

参考例句: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失败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被对手(失败)所吓倒;

真正的智者,决不是没有失误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被失误所困扰);真正的伟人,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被卑下所征服。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教育技术”下定义。(5分)

①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方法。

②它以对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

③它根据这个基础确定目标。

④这种方法是用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总体过程的。

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以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而确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或一种根据以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而确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叫做教育技术。(共5分。单句2分;流畅2分,要点不遗漏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设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我们一百年来都是①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

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

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②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越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14.分别解释文中画线的①“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和②“把‘玻璃窗’擦得锃亮”的意思。(6分)

答:①

15.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6分)

答:⑴“感到熟悉、亲切”:

⑵“感到巨大的陌生”:

16.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4分)

答:

17.联系全文,从黄河文明特征的角度分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一无所知”。(6分)

答:

14.(共6分)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①用西方的眼光来衡量黄河文明或根本无视黄河文明的多样性。

②把黄河文明认识得清楚彻底。(各3分,意思对即可)

15.(共6分)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⑴“感到熟悉、亲切”的原因是:①黄河不是异域。②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3分)

⑵“感到巨大的陌生”的原因是:我觉得在自己所见的人和事背后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3分,答案有对原文第3段最后一句的意思重新组合的意味,若原封不动照抄原句扣1分)

16.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推断有关内容。写了作者2000年6月至9月间,沿黄河考察的经历、感受、感悟。(或“在黄河边行走的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及其在作者心中的感觉”)(共4分,时间1分,内容3分)

17.概括文章的主旨。①黄河文明历史悠久 ②黄河文明具有无限的多样性③文明是发展变化的 ④黄河文明处境危殆(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3点即给满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⑵ 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看来:“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__笔下则是: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采桑子・重阳》)”

⑴以为轮  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春与秋其代序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⑴词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表达了游子怎样的心情?(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为什么说“流光”把人抛?与下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fbd81cc87e93dfb4.gif]

8.C(购,不是 “讲和”,而是“悬赏征求”)

9.C(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10.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

11.

⑴现在(我)想派使者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壮士呢?(3分,“奉使” “ 安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来说未必是好听的话(或“美言”),恐怕不是你所喜欢听到的,所以(章表)没有呈进给你(或“送给你看”)。(4分,“美”“乐闻”“进”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⑶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3分,“营”“躬”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

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益严重。其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是最为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给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相当的危害,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的毒害,如果再不采取及时措施,必然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釜底抽薪的危机,着实不能掉以轻心了。

历史早已证明,文化混乱即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去年一年之中,不良网络文化乱象所带来的思想、行为乱象真是惊人的不可思议: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父母竟然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还有行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在上班时沉迷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而被处罚或开除公职的。

  另一种普遍的网络文化乱象,就是不少网民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肆意污蔑、恶性侮辱、破口漫骂。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监管约束,他们不用负任何责任。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形成群体性的乱象,相互鼓噪。加上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及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如果这样的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的话,将来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难以估计,切切不可低估。

  有人打着发展网络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扭曲网络的健康发展方向,一步步地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充填自己的荷包。电脑、网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但是,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不良的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上网主要是受这些迷乱网络文化的影响。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早已令人痛苦地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不正常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又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于重视经济、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拜金文化,或可称之为金钱文化。在这样文化的熏陶下,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观念――以钱为本,把“一切向前看”蜕变为“一切向钱看”。这样以钱为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把不少人引向歧途。

社会文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人民向上,向前,是帮助人民提升素质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娱乐是文化的部分职责,但决不能是文化主流或发展方向。要指出的是,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会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危害,甚至毁灭。

(摘自《回顾与展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删改)

5.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化乱象”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

B.网民在网上不负责任地毫无顾忌地污蔑、恶性侮辱等。

C.充填自己“荷包”的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D.网络文化中的娱乐文化。

6.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不仅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造成毒害,而且也危害到了成年人。

B.严重的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使网络已经完全退化为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

C.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网络文化出现了不正常现象。

D.健康的网络娱乐文化能够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混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给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危害。

B.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将来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C.重视经济,忽视思想,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导致网络文化乱象。

D.在拜金文化的熏染下,会产生以钱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把不少人引入歧途。

5.D (从文本来看,“网络文化乱象”应该是网络文化中对人们有危害的现象;D扩大概念范围,“网络文化的娱乐文化”不一定是不良娱乐文化,可从原文最后一段“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中找到依据。) 

6.B (“已经完全”说法过于绝对。)

7.C(“条件”说法扩大化,“重视经济”前缺少“过于”,“忽视思想”文中没有依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