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问题。
鼓 号
1
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攀上爬下的时候,看见了她。她在马路对面的那所小学校的操场上,身边围着一群像民警一样英武的人,确切的说围着她的是一群身着白色制服,手拿小号腰挂大小军鼓的小学生。他看见她朝领头的小女孩点了一下头,小女孩脸上的表情就庄严起来,手上那支神气的指挥棒就有力地向上,然后在天上画了一个弧,又有力地收回,笔直地立在胸前,接着操场上就传来了“咚、咚、咚,咚得勒,咚得勒咚”的声音。他听着这个声音,心里就升腾起一股热血,一种振奋,一种勇往直前。
真好听!他涨红着脸对同伴说。
那叫鼓号队,同伴说,城里的学校在星期一早上升旗的时候总要敲的。
真好听。他又轻声自言自语。他自言自语中就想起了夹在山谷里的小学,那是一座只有一间破木屋、一块黄泥地、一个花白头发老师的小学。他每天要翻过两座小山包,跨过许多小溪流,再走过一片水田,才能走到那里。每次他光光的脚丫子刚刚踏进校门,老师就领着十几个像是总也洗不干净脸的孩子整整齐齐地排在那里,等他在黑黝黝的教室里放好书包跑出来也站到队伍里,就看见老师厚厚的嘴唇张开了,在老师“哆咪嗦嗦啦嗦,咪哆嗦嗦嗦咪哆,嗦嗦嗦,嗦嗦嗦哆”嘶哑的声音里,一面快褪成粉红色的国旗就离开了两个小女孩的手,慢慢飘到竹竿的顶上了。
2
她抱着教案在一片孩子们的再见声中走出校门,深秋的阳光撒在她白净光洁的脸上,她于是变得和阳光一样的灿烂。她看见眼前有一道绿色的墙――那是一张披挂在脚手架上的绿色的大网,透过这道“墙”,依稀可见里面走动的人影。她不由得停下脚步,好奇地朝里面张望了一下,兀地,一双大眼睛,从一张沾满灰浆的脸上跳出来,腼腆地在她的眼前晃了一下,就收回去了。她觉得很有意思,笑了。
有一天,她领着一帮孩子在操场上实习步测,她像一只年轻漂亮的小母鸡,目光幸福地追逐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鸡仔儿。当目光游离到学校大门口的时候,她再一次遇上了那双镶嵌在沾满灰浆脸上的大眼睛,不过这一次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不是腼腆而是无比的艳羡。她有些得意,她想他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好好上学,心存悔意,所以才会对学校里的事物这么痴迷。
下课的时候,门卫老伯伯告诉她,说学校对面改造小街小巷的工程队里有一个民工,想要进学校来看她训练鼓号。她奇怪而略带鄙夷地笑了,不会吧?老伯伯也跟着神秘兮兮起来,这人在这里偷看你好几天了。她扭头望校门,大眼睛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她警觉起来,对门卫老伯伯说,你就说学校里是不允许陌生人进来的,打发他走好了。其实她心里更担心会引来一个探路的贼。
3
工程施工任务很快就结束了,他和他的同伴们爬到脚手架的最顶端,把用竹片钉成的踏板一层一层往下拆,一直拆到只剩下钢管搭成的空架子。他和同伴又爬到空架子的最顶端,开始拆上面的钢管。他边拆边看对面学校操场,他看见她拿着麦克风站在国旗下,阅兵仪式似的面向全体师生说,今天早上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注意安全,关爱生命”。她的声音很好听,青春自信,清脆透亮,很有磁性,像吸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他吸引过去了。他停下手中的活,侧耳听了一小会儿,感觉那话好像是说给他听的,他脸一红,心里异样地暖和。
她在麦克风里继续说,现在小街小巷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街道两旁的脚手架正在拆除,希望同学们路过时一定要小心,以避免事故发生。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也在想,等拆完脚手架,他就可以拿到第二个月的工钱了,别人领到钱就赶紧往家里寄,那是因为他们要养家养孩子。他还小,才十八,爹妈说能挣多少是多少,第一年挣到的钱由他自由支配。怎样支配呢?他用力拧开粗大的螺钉卸下一根钢管,一个好的想法就从他的手指尖上小芽儿一样冒了出来,对!先到商店里去看一看,看看这些钱能买几个鼓和号……
想着想着,他仿佛看到乡下老师花白的头发都转青了,孩子们都变成了城里的小学生。他忍俊不禁,嘻嘻地笑出声来。就在他脸儿幸福地笑成了一朵花儿的时候,一个“晃荡”,脚下落空,“哗”地一下,身子就忽忽悠悠地往下掉。慌乱中,他伸出手来想要抓住一根钢管,可他没有成功,钢管离他还有半尺远。在急剧下降的过程中,他听到“咚”地一声,犹如一个重物砸在了水泥地板上……他用尽全身力气睁开眼睛,就看见有好多人惊叫着围了过来,其中有她,关切的眼神里,流露出巨大的惊恐,他努力地冲她笑了笑,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4
她接待了那个工程队的队长,队长用那双粗糙的手把一本日记本递到了她的手上。她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和流成河的泪水读完了并不十分通顺的语句。第二天,她向学校递交了一份报告。三天后,她带着全校师生捐款购买的一套崭新的鼓号,怀揣着校长特批的一个月假和他的两个月工资,出现在那座山谷里的小学,山村小学就响起了“咚、咚、咚,咚得勒,咚得勒咚”的鼓号声。
17.城里的“她”和乡下的“他”之间是有隔阂和不理解的,作者写他们彼此的哪几个误会来表现这一点?(3分)
18.小说表现了“他”所生活的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用了哪些细节,表现了怎样的落后?
(6分)
19.小说在塑造“他”这个形象时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他”怎样性格特点?(4分)
20.整篇小说在创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第四部分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5分)
17.(1)她想他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好好上学,心存悔意,所以才会对学校里的事物这么痴迷。
(2)其实她心里更担心会引来一个探路的贼。
(3)感觉那话好像是说给他听的,他脸一红,心里异样地暖和。(每条1分,共3分)
18.(1)细节:学校只有一间破木屋、一块黄泥地;学校只有一个花白头发老师;他每天要翻过两座小山包,跨过许多小溪流,再走过一片水田,才能走到学校;在老师“哆咪嗦嗦啦嗦”嘶哑的声音里升旗,国旗是快褪成粉红色的。(细节每两个1分,共2分)
(2)校舍破旧;学生上学极为艰难,要走很远的路程;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教育设施奇缺。(每点1分,共4分)
19.(1)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表情描写)和动作描写。(答出两点得2分)
(2)憨厚质朴(纯朴)、腼腆、善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答出两点得2分)
20.采取了“双面”的人物刻画方式来构建故事,分别以两个人的视角观察对方;一和三部分是“他”的视角,二和四部分是“她”的视角。(2分)这样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特点的同时也可以表达出各自对对方的评价,为后文作铺垫。(1分)去掉不好。因为第四部分“她”的视角走进“他”的世界,“她”了解了“他”的情况,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更增添了对人间真情的表现和小说的亮色,去他的家乡送鼓号也表现出一种希望。(2分)
根据提示与情境默写名句子。(8分,任选4题,每小题2分)
①《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 , ”的观点是相同的。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苏洵《六国论》)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④庄子《逍遥游》中说明真正的逍遥游是无待、无累、无患的句子是:
, , 。
⑤王勃《滕王阁序》中用班超典故表明远大抱负的一句是
, 。
⑥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秋天傍晚动静结合的自然美景的名句是:
, 。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⑤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使至塞上
王 维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尾联中化用了接舆和 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 之情。(2分)
(2)两首诗颈联中都有“落日”、“孤烟”的意象,请分析“落日”、“孤烟”在句中营造的意境有何区别。(4分)
(1)陶渊明:赞赏(欣赏、赞扬等),意思对即可。
(2)前诗中作者选取渡头夕阳欲落、乡村炊烟初升这些田野黄昏的典型意象,着“余”、“上”二字,营造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意境。(分析意象1分,概括意境1分)
后诗中作者抓住漠上狼烟劲拔、黄河上落日苍茫这样的奇景,着“直”、“圆”二字,营造出边疆大漠苍凉雄浑的意境。(分析意象1分,概括意境1分)

11.D(A项“引”意思分别是“引导”、“连接”;B项“辩”意思分别是“辨论”、“辨别”,C项“靡”意思分别是“没有”、“失败”;D项“审”意思都是“仔细”。)
12.A(A项“为”意思是“替”;B项“若”,前一个意思是“像”、“好像,仿佛”,后一个“若夫”的意思是发语词“至于说到”;C项“其”意思分别是“大概”、“还是”;D项“即”意思分别是“立即”、“随着”。)
13.A(在医学理论上发表独到见解,让父亲惊异,是未成年时的事。)
14.翻译答案:
(1)(“盖”是句首发语词,不译。1分)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寓”实词译为“寄托、隐含”。1分),但是(“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1分)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欤”,感叹语气,1分)
(2)那些(“其”远指代词“那些”。1分)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实”,诚实,如实。1分)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为”是介词,并省略介词宾语“之”,1分)治疗。治好了(“活”,活用作使动,译为“使……活下来”,1分)无数的病人。
从文言句式看,对下列句子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②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⑤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⑥洞庭君安在哉?⑦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A:①②⑤/④⑥/③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①⑤/②④⑥/③⑦ D:①⑤/④⑥/③⑦/②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神话故事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个源头,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为发展阶段,小说经历了唐传奇的成熟期,到明清,进入了章回体小说创作的颠峰阶段。 B:《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坛“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作者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享利同为欧美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冯梦龙编著的“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法本”的总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 D: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句式结构对称,词语对偶,讲究平仄,以四、六句为主,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滕王阁序》是“诗人之赋”的典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逢高考结束后学生大批升入大学,就是各种招生骗子使用卑劣手段,骗取方大学生和家长钱财之时。 B:连战和胡__达成了许多共识,国台办专门就其中一些台胞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记者会上进行了说明。 C:他的脸部、颈部以及胸部的大部分皮肤受美容产品的侵蚀,开始变得斑白起来,成了真正的“花花公子”。 D:本着实用性强,便于学生全面掌握语文考点为原则,这套复习题在体例上作了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创新。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铭记了中华民族 卓绝的奋斗历程,也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②为了培养现代船舶修造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内设有专业的船舶实训车间,让学生 船舶修造流程。③ 葛朗台热烈盼望太太病好,因为她一死就得办遗产登记,可是葛朗台太太还是很快地往死路上走。
A:艰苦 熟悉 虽然 B:坚苦 熟悉 即使 C:艰苦 熟习 即使 D:坚苦 熟习 虽然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撩拨 徒有虚名 高朋满坐 诗礼簪缨 B:迤逦 常年累月 惊荒失措 群贤毕至 C:嫡亲 天坼地裂 叨陪鲤对 人情世故 D:懵懂 膏梁子弟 雕梁画栋 不落窠臼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年冬天,爸爸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树”,把它挖掉了。到了春天,令人惊愕的是,未烧完的树干周围绽发出新芽。……爸爸看了看我说:“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情况恶劣时,做出消极的决定;也不要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做出你最重要的决定。等待,耐心的等待。暴风雨终会过去,春天也将会来临。”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