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2~24题。(12分)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以免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里《斯干》那首诗里赞美周宣王的宫室时就是拿舞的姿式来形容建筑,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22. 对笪重光的话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空本来很难被画出,然而实在的景物精妙清晰,虚空处的景物也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
B.“神无可绘”,因此若是影响“神”的内容需要大胆“不绘”,否则会成为多余的累赘。
C.“无画处皆成妙境”,只要虚实结合,画面中的空白留得越多,绘画的境界就会越神妙。
D. 作者引用这段话意在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3. 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曾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句话和笪重光谈论画的本质相同,都强调“虚实相生”。
B.中国绘画、音乐、书法、戏剧以及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形成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C.中国的舞台动作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风格,它并不是照搬现实生活,而借助提炼和去粗取精,形成艺术的真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
D.《诗经・斯干》中用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明中国古典建筑中那种飞舞生动的气韵,是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的具体体现。
24. 如何理解“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发挥想象:在没有台词、唱段的情况下,戏曲演员应该如何表现以下的情景呢?(请从以下两种情境中任选一种加以分析)(6分)
(1)山远近,路横斜,人去也。
(2)众里寻他千百度。
22. C(文中并未体现此种意思,说法太过绝对)(3分)
23. B (文中并没有提及音乐)(3分)
24.(1)传统戏曲舞台上除演员自身外很少有其他布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表演程式和手法、舞蹈行动来表达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内心情感,使观众忘记对于环境布景的要求。(3分)
(2)既然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主要通过演员的眼神、动作等细节来表现。言之成理即可。(3分)
18. A(3分) 19.B(3分) 20.B(3分)
21(1)范滂看到当时世道艰难,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官而去。(3分)
(2)范滂因为鄙视这个人,就放置一边不见他。(2分)
(3)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3分)
14.C(3分) 15. B(3分) 16. B(3分)
17.在穷途困窘、人生低谷中,仍旧勤政为民、笃于情义。(要点:政绩、情义、穷,前两点各2分,最后一点1分)
5.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车辖》)
6.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7.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_________________ ,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0. 想佳人,妆楼望,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
11.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江流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13.一川烟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铸《横塘路》)
5.景行行止 6.不悱不发 7.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 8.势拔五岳掩赤城
9. 惊风乱芙蓉水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1.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12.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3.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魏晋风骨”这个词对于我们很陌生,读读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会有很大的收获。 B: 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的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C: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所缺乏的,一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不足,二是在复杂的形势下采取的策略不当。 D:健康休闲是一种以恢复身心健康状态、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的闲暇活动。
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①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② ③爱因斯坦文集④第一卷⑤第395页⑥一个没有很好掌握语言这一思维工具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问题。
鼓 号
1
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攀上爬下的时候,看见了她。她在马路对面的那所小学校的操场上,身边围着一群像民警一样英武的人,确切的说围着她的是一群身着白色制服,手拿小号腰挂大小军鼓的小学生。他看见她朝领头的小女孩点了一下头,小女孩脸上的表情就庄严起来,手上那支神气的指挥棒就有力地向上,然后在天上画了一个弧,又有力地收回,笔直地立在胸前,接着操场上就传来了“咚、咚、咚,咚得勒,咚得勒咚”的声音。他听着这个声音,心里就升腾起一股热血,一种振奋,一种勇往直前。
真好听!他涨红着脸对同伴说。
那叫鼓号队,同伴说,城里的学校在星期一早上升旗的时候总要敲的。
真好听。他又轻声自言自语。他自言自语中就想起了夹在山谷里的小学,那是一座只有一间破木屋、一块黄泥地、一个花白头发老师的小学。他每天要翻过两座小山包,跨过许多小溪流,再走过一片水田,才能走到那里。每次他光光的脚丫子刚刚踏进校门,老师就领着十几个像是总也洗不干净脸的孩子整整齐齐地排在那里,等他在黑黝黝的教室里放好书包跑出来也站到队伍里,就看见老师厚厚的嘴唇张开了,在老师“哆咪嗦嗦啦嗦,咪哆嗦嗦嗦咪哆,嗦嗦嗦,嗦嗦嗦哆”嘶哑的声音里,一面快褪成粉红色的国旗就离开了两个小女孩的手,慢慢飘到竹竿的顶上了。
2
她抱着教案在一片孩子们的再见声中走出校门,深秋的阳光撒在她白净光洁的脸上,她于是变得和阳光一样的灿烂。她看见眼前有一道绿色的墙――那是一张披挂在脚手架上的绿色的大网,透过这道“墙”,依稀可见里面走动的人影。她不由得停下脚步,好奇地朝里面张望了一下,兀地,一双大眼睛,从一张沾满灰浆的脸上跳出来,腼腆地在她的眼前晃了一下,就收回去了。她觉得很有意思,笑了。
有一天,她领着一帮孩子在操场上实习步测,她像一只年轻漂亮的小母鸡,目光幸福地追逐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鸡仔儿。当目光游离到学校大门口的时候,她再一次遇上了那双镶嵌在沾满灰浆脸上的大眼睛,不过这一次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不是腼腆而是无比的艳羡。她有些得意,她想他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好好上学,心存悔意,所以才会对学校里的事物这么痴迷。
下课的时候,门卫老伯伯告诉她,说学校对面改造小街小巷的工程队里有一个民工,想要进学校来看她训练鼓号。她奇怪而略带鄙夷地笑了,不会吧?老伯伯也跟着神秘兮兮起来,这人在这里偷看你好几天了。她扭头望校门,大眼睛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她警觉起来,对门卫老伯伯说,你就说学校里是不允许陌生人进来的,打发他走好了。其实她心里更担心会引来一个探路的贼。
3
工程施工任务很快就结束了,他和他的同伴们爬到脚手架的最顶端,把用竹片钉成的踏板一层一层往下拆,一直拆到只剩下钢管搭成的空架子。他和同伴又爬到空架子的最顶端,开始拆上面的钢管。他边拆边看对面学校操场,他看见她拿着麦克风站在国旗下,阅兵仪式似的面向全体师生说,今天早上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注意安全,关爱生命”。她的声音很好听,青春自信,清脆透亮,很有磁性,像吸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他吸引过去了。他停下手中的活,侧耳听了一小会儿,感觉那话好像是说给他听的,他脸一红,心里异样地暖和。
她在麦克风里继续说,现在小街小巷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街道两旁的脚手架正在拆除,希望同学们路过时一定要小心,以避免事故发生。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也在想,等拆完脚手架,他就可以拿到第二个月的工钱了,别人领到钱就赶紧往家里寄,那是因为他们要养家养孩子。他还小,才十八,爹妈说能挣多少是多少,第一年挣到的钱由他自由支配。怎样支配呢?他用力拧开粗大的螺钉卸下一根钢管,一个好的想法就从他的手指尖上小芽儿一样冒了出来,对!先到商店里去看一看,看看这些钱能买几个鼓和号……
想着想着,他仿佛看到乡下老师花白的头发都转青了,孩子们都变成了城里的小学生。他忍俊不禁,嘻嘻地笑出声来。就在他脸儿幸福地笑成了一朵花儿的时候,一个“晃荡”,脚下落空,“哗”地一下,身子就忽忽悠悠地往下掉。慌乱中,他伸出手来想要抓住一根钢管,可他没有成功,钢管离他还有半尺远。在急剧下降的过程中,他听到“咚”地一声,犹如一个重物砸在了水泥地板上……他用尽全身力气睁开眼睛,就看见有好多人惊叫着围了过来,其中有她,关切的眼神里,流露出巨大的惊恐,他努力地冲她笑了笑,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4
她接待了那个工程队的队长,队长用那双粗糙的手把一本日记本递到了她的手上。她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和流成河的泪水读完了并不十分通顺的语句。第二天,她向学校递交了一份报告。三天后,她带着全校师生捐款购买的一套崭新的鼓号,怀揣着校长特批的一个月假和他的两个月工资,出现在那座山谷里的小学,山村小学就响起了“咚、咚、咚,咚得勒,咚得勒咚”的鼓号声。
17.城里的“她”和乡下的“他”之间是有隔阂和不理解的,作者写他们彼此的哪几个误会来表现这一点?(3分)
18.小说表现了“他”所生活的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用了哪些细节,表现了怎样的落后?
(6分)
19.小说在塑造“他”这个形象时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他”怎样性格特点?(4分)
20.整篇小说在创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第四部分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5分)
17.(1)她想他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好好上学,心存悔意,所以才会对学校里的事物这么痴迷。
(2)其实她心里更担心会引来一个探路的贼。
(3)感觉那话好像是说给他听的,他脸一红,心里异样地暖和。(每条1分,共3分)
18.(1)细节:学校只有一间破木屋、一块黄泥地;学校只有一个花白头发老师;他每天要翻过两座小山包,跨过许多小溪流,再走过一片水田,才能走到学校;在老师“哆咪嗦嗦啦嗦”嘶哑的声音里升旗,国旗是快褪成粉红色的。(细节每两个1分,共2分)
(2)校舍破旧;学生上学极为艰难,要走很远的路程;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教育设施奇缺。(每点1分,共4分)
19.(1)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表情描写)和动作描写。(答出两点得2分)
(2)憨厚质朴(纯朴)、腼腆、善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答出两点得2分)
20.采取了“双面”的人物刻画方式来构建故事,分别以两个人的视角观察对方;一和三部分是“他”的视角,二和四部分是“她”的视角。(2分)这样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特点的同时也可以表达出各自对对方的评价,为后文作铺垫。(1分)去掉不好。因为第四部分“她”的视角走进“他”的世界,“她”了解了“他”的情况,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更增添了对人间真情的表现和小说的亮色,去他的家乡送鼓号也表现出一种希望。(2分)
根据提示与情境默写名句子。(8分,任选4题,每小题2分)
①《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 , ”的观点是相同的。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苏洵《六国论》)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④庄子《逍遥游》中说明真正的逍遥游是无待、无累、无患的句子是:
, , 。
⑤王勃《滕王阁序》中用班超典故表明远大抱负的一句是
, 。
⑥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秋天傍晚动静结合的自然美景的名句是:
, 。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⑤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使至塞上
王 维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尾联中化用了接舆和 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 之情。(2分)
(2)两首诗颈联中都有“落日”、“孤烟”的意象,请分析“落日”、“孤烟”在句中营造的意境有何区别。(4分)
(1)陶渊明:赞赏(欣赏、赞扬等),意思对即可。
(2)前诗中作者选取渡头夕阳欲落、乡村炊烟初升这些田野黄昏的典型意象,着“余”、“上”二字,营造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意境。(分析意象1分,概括意境1分)
后诗中作者抓住漠上狼烟劲拔、黄河上落日苍茫这样的奇景,着“直”、“圆”二字,营造出边疆大漠苍凉雄浑的意境。(分析意象1分,概括意境1分)
11.D(A项“引”意思分别是“引导”、“连接”;B项“辩”意思分别是“辨论”、“辨别”,C项“靡”意思分别是“没有”、“失败”;D项“审”意思都是“仔细”。)
12.A(A项“为”意思是“替”;B项“若”,前一个意思是“像”、“好像,仿佛”,后一个“若夫”的意思是发语词“至于说到”;C项“其”意思分别是“大概”、“还是”;D项“即”意思分别是“立即”、“随着”。)
13.A(在医学理论上发表独到见解,让父亲惊异,是未成年时的事。)
14.翻译答案:
(1)(“盖”是句首发语词,不译。1分)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寓”实词译为“寄托、隐含”。1分),但是(“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1分)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欤”,感叹语气,1分)
(2)那些(“其”远指代词“那些”。1分)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实”,诚实,如实。1分)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为”是介词,并省略介词宾语“之”,1分)治疗。治好了(“活”,活用作使动,译为“使……活下来”,1分)无数的病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