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B: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住在那里。 C: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暴发。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 D: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籁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登山是体育运动中最艰苦、最危险,也是最难获得名利的运动,但是即使一座座险峰上留下了具具登山者的尸体,依然有更多的登山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涌上来。登山其实是一种挑战,挑战山峰,更挑战自我。请以《登山》为题联系你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最好写成记叙文);

2.观点明确,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友情提醒:字迹不工整将被扣分。

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遭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团,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6.姑苏的水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姑苏水创造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五段中将岸边的石条喻为“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这一比喻有何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数第四段中“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一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案:不管城里城外,苏州始终被水包围着;(2分)水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2分)

解析:文章在第七段总结上文时说“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要答出姑苏的水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先要找出“这”指代的内容,第三段“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第五段“在古城里……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第六段“在城外……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姑苏水无论在城里,还是城外,无处不在,是这里的魂魄。 

17.答案: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与繁盛,带来了富裕;(1分)带来了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1分)浸润人的气质,带来了苏州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2分)造化了吴文化和吴文明。(2分)

解析:文章第八、九、十、十一段是谈姑苏水创造的价值。要特别注意文中那些抒情议论、总结性、过渡性的句子,第九段中“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第十段中: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第十一段中“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抽取、整合这些句子信息即可。   

18 .答案:(1)以古书喻石条,既形象具体,又暗示着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分)可谓形神俱备。(1分)   

(2)用苏州特产的茶和美酒来说明姑苏水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1分)亲切自然,形象鲜明具体;富有趣味。(2分)

解析:(”运用比喻的好处处是形象具体生动,喻体是“一本本古书”,其隐含的意义是记载着历史,记录着文啊。(2)用“碧螺春”“三白酒”写出了姑苏水的特点,用具体可感韵事物来写抽象韵事物,富有情趣。

19.答案:在它的温柔里面,掺着一股执拗与刚韧。(2分)人与水有着共同的性格;(2分)水原是碧波蔼漾,虽经坎坷,曾经干涸,现在却又恢复了原貌;(1分)人虽经磨难,却没能销蚀掉精神的光芒。(1分)

解析:第一问的信息是在文章第十一段、第十三段中。第十一段用人物事例点出了姑苏水的灵性,第十三段总结语句“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第二问的信息是在第十一、十二、十三段中。第十一段“范仲淹……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点明了人与水相同的特点;第十二段“凄凄芳草……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点出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第十三段写了“退耕还湖后的尚湖”的情景,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8.B B项“然”意为“对,正确”,可据上下文意推断。

9.C C项①②⑤均能扣紧题干,说明冉氏烹狗的原因。③是说狗拒盗看家的好处。④是刘位东对狗的赞扬,赞其勇猛。⑥是宏观陈述,而非烹狗的原因。

10.A A项中“但并不赞赏”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句“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表明作者对其态度是赞赏的。

11.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12.⑴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⑵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 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牟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

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由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4.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  )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5.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下列说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中国是该计划理事国之一。

 B.这个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活动。

 C.中国,作为该计划的理事国,自从加入起就热衷于此计划的实施。1978年成立了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D.这个计划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和为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方面依据的窗口。

6.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  )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4.C(A、B大同小异,从人类受惩罚的原因去分析,不全面,D侧重于谈人类怎么适应环境,这只是一个方面)

5.B(表意不全。参照第二段最后一句。应是有数万人参加有关的培训活动)

6.A(第二段中提到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

7.B(文中说到“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可见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而不是“也许”)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关于投资方面的书籍非常畅销,这种现象说明人类对于金钱似乎总是不满足,或者是对目前生活感到不安全所致。 B: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C:很显然,汉武帝国策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西汉王朝国运的盛衰。 D: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IT、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6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世上的事物往往有很奇妙的对应,“长”与“短”的关系几乎无处不在,耐人寻味。无论是在时间、空间范畴,还是评说人物与世事,或是反省自我,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会从不同角度“说长道短”,表现出自己的思考,也会由这个“长与短”想起各种故事……

要求:

①以“长与短”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

②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40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5~28题。(22分)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其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zōng jiāo 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jī dū jiāo ),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fó jiāo )。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25.请分条概述弗兰克对苦难在人生中意义的认识。(6分)

26.“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27. 结合平时的阅读,举两个例子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8分)

2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存在的挫折”指人欲寻求生命的意义却不可能实现时所产生的受挫感。

B.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C.把苦难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更加深刻的底蕴。

25 弗兰克认为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它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它超越苦难,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6分)

26 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赞同证明弗兰克的观点。(5分)

27 略(8分)28 D(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2~24题。(12分)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以免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里《斯干》那首诗里赞美周宣王的宫室时就是拿舞的姿式来形容建筑,说它“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22. 对笪重光的话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空本来很难被画出,然而实在的景物精妙清晰,虚空处的景物也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

B.“神无可绘”,因此若是影响“神”的内容需要大胆“不绘”,否则会成为多余的累赘。

C.“无画处皆成妙境”,只要虚实结合,画面中的空白留得越多,绘画的境界就会越神妙。

D. 作者引用这段话意在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3. 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曾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句话和笪重光谈论画的本质相同,都强调“虚实相生”。

B.中国绘画、音乐、书法、戏剧以及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形成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C.中国的舞台动作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风格,它并不是照搬现实生活,而借助提炼和去粗取精,形成艺术的真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

D.《诗经・斯干》中用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明中国古典建筑中那种飞舞生动的气韵,是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的具体体现。

24. 如何理解“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发挥想象:在没有台词、唱段的情况下,戏曲演员应该如何表现以下的情景呢?(请从以下两种情境中任选一种加以分析)(6分)

(1)山远近,路横斜,人去也。

(2)众里寻他千百度。

22. C(文中并未体现此种意思,说法太过绝对)(3分)

23. B (文中并没有提及音乐)(3分)

24.(1)传统戏曲舞台上除演员自身外很少有其他布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表演程式和手法、舞蹈行动来表达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内心情感,使观众忘记对于环境布景的要求。(3分)

(2)既然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主要通过演员的眼神、动作等细节来表现。言之成理即可。(3分)

18. A(3分)      19.B(3分)   20.B(3分)

21(1)范滂看到当时世道艰难,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官而去。(3分)

(2)范滂因为鄙视这个人,就放置一边不见他。(2分)

(3)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