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呼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仿照所给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例1:有三种东西必须捍卫:祖国、荣誉和家庭。

例2:有三种性格必须摒弃:懒惰、嫉妒和蛮横。

参考答案:   

   (1)有三种习惯必须培养:勤奋、好学和谦恭。

  (2)有三种品质必须培养:坚强、自尊和仁爱。

 (句式一致一分,内容有逻辑性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20分)

看不见的城市

谷 禾

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凶猛吞噬着我们曾经赖以存身的田园,但我们却看不见它,这头千手千眼的庞然大物正被更大的喧嚣,更辉煌的灯火,越堆越高的垃圾一点点淹没。

人们在街上走动,彼此都互不相识。初看上去,能想像出他们的各种境况,相遇、对话、惊奇、爱抚、痛苦,可是竟然谁也不和他人打招呼。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仅仅彼此对视一秒钟,然后转移视线,去继续寻找其他的目光,永远不会停留下来。不管比邻的屋子里发生了什么,都和我没有丝毫的关系,很多年就这样相安无事地住了下来,一架全封闭的电梯驮着我们上上下下,一次次不期而遇后,再相遇我们会互相笑一笑,点点头,却绝不攀谈一句。是啊,说什么呢?打开电梯后要进入的是另一个排他的世界。我不愿意既有的平静和平衡被打破,你也不希望吧。

一条街从城市的中心出发,轰隆隆驶向郊外,带着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带着它喷溅着热辣辣汽油味的汽车,带着它的图纸、塔吊、红色打桩机,带着它草莓颜色的公园、超级市场和孤儿院。带着它灯红酒绿的欲望和遮天的尘埃,它的终点难道是破落的乡村墓地?

站在任意一座立交桥下,你都能感受到头顶的钢筋和脚下水泥的颤栗,渐渐地,这种颤栗竟然带动了你整个肉体和内心的颤栗。我逃开的瞬间,迎面的汽车急刹和车窗里伸出的那张因为愤怒而变形的脸,和你一起上演了活生生的马路惊魂。你再顾不得体面,失魂落魄地闯进了另一座熟悉而陌生的建筑。

但在这里,你却再一次迷失了方向(当然,对你来说,这已经是第N.次的迷失)。完全相同的格局,完全相同的门和窗户,完全相同的紧张工作着的人们,他们身着相同的服装,脸上带着相同的职业微笑和疲惫。他们都对你摇头,没有人告诉你哪里是出口,你我只能没头苍蝇样乱撞,一次次迷失自己。

夜幕降临,无边无际的喧嚣丝毫没有停息的趋势,辉煌的灯火却突然亮起来,窗帘后的灯光也次第亮起来,这个城市眨眼变成了一座烧红的海洋。举头不见星星和明月,低头也不见霜迹和故乡,只有疏忽闪过的车窗里那一排排模糊的面孔,闭目养神的,昏昏欲睡的,也有的为了躲开车窗内外的喧嚣,干脆用耳机把耳朵塞了个严严实实。

比太阳起更早的清洁车里装载着霉变的食物和菜叶,用过的包装纸和垃圾袋,废旧书报、拆开的信函和扔掉的电池,牙膏皮、废灯泡、玻璃瓶。嘀嗒的污液从铁皮缝里溢出来,几只苍蝇兀自岿然不动。我们总是看见一辆辆清洁车满载着这个城市制造的垃圾穿过黎明的寂静飞向郊外。至于清洁车把这些垃圾运到哪里,似乎从没有人问过。但我想肯定是运到城外,城市在不断扩大,清洁车就得越走越远。更多的高楼大厦无可选择地建在了垃圾之上。两座城市之间的村庄已经被夷为平地,一望无际的田园变成了垃圾山,互相支撑、重叠、混杂在一起。

在这座看不见的城市里,你像一粒尘埃一样快乐地活着,靠吞噬垃圾成长,在轰隆隆的喧嚣里把满城的灯火烧向灰蒙蒙的天空,把铁甲长龙的清洁车赶向遥远的大海里去。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18.在作者看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那些变化?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19.文章在行文之中使用第二人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章标题为“看不见的城市”,有何含义?作者这样说流露出什么情感?(6分)

21.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1)人际关系日渐淡薄  (2)城市的版域日渐扩大,压缩着农村

 (3)城市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4)城市制造的大量垃圾,侵蚀着洁净的农村。(答对任何3点得6分,每点2分)

19.面对面地交流、促膝谈心似的行文方式,(2分)更易于激发读者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生活感受感知文章内容,更易于引发共鸣,便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20.城市化的盲目发展,让城市在变得繁华喧闹的同时,也让人倍感污秽、冷漠;(2分)身处这样的环境,只会让人一次又一次地迷失方向。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城市就是看不见的城市。(2分)作者这样说,流露出心中的迷茫和困惑,更蕴含着深深的忧虑之情。(2分)

21.作者对于安于现实、麻木不仁的现代人有着一种深切的痛惜(2分)并包含着少许调侃、委婉批评的复杂情感。(2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山寺①

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

常时户外__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

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象一道天然的门户。

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

(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4分)

(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轻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象,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相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

答出所用手法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由实而虚、绘声绘影中任一点即给2分;能紧扣手法分析即给2分。

(2)这一句是作者放眼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诗意理解正确给2分,哲理阐述正确给2分。

10.C(A放过 B拘捕D考察、管理) 

11. B(B.均为动词“往”“到”。A.用,拿;目的连词“来”。C.代词它;助词不译。D.在……方面;比。)

12.C(①指肯定吕蒙计策,④言清廉朴素,⑤言刚直、正直。可排除①④⑤。③“以恩为戚”意为把恩惠当作忧虑,可看出其谨慎。)

13.A(A他心中无百姓不妥,文中民无上是目无尊上的意思。)

14.及 寝 疾 /遗 令 素 棺/ 敛 以 时 服/ 务 从 省约 /年八 十 一 卒  

15.(1)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继承王位也可),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管理机密文书。(大意1分,见、典各一分)

   (2)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3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此次北玻玻璃运用于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是通过纯平无斑钢化技术加工,再经过高技术的红色丝网印制而成。从场馆外面看,“鸟巢”将披上炫目的中国红衣裳。 B: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中央文明办将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注重实效,不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枢纽 装潢 大姆指 额手称庆 B:影碟 端详 水龙头 彼彼皆是 C:诀别 册封 和事老 出尔反尔 D:杂糅 贸然 雄纠纠 集思广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8分)

晒月亮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庙,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大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癫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健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创造性癫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年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藉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8.开篇谈到唐人常建的诗和米芾的字有何用意?(3分)

19.文中说“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其中“偏偏”一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作者说这些话想表达怎样的看法。(6分)

20.第四段有八“看”,有人说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思巧而隐,为什么?(5分)

21.本文是写兴福寺的月亮,但最后一段却提到了新疆的月亮,那么这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18.引出下文,表明兴福寺是一个美丽而富有的诗歌意境的地方,美丽是不老的,从而引出其永远不老的原因。(3分)

19.(1)按常理讲,古老的寺庙应该是老当家,然而幸福寺却是个小当家,让人很意外。“偏偏”一词表达了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2)对比,突出了小当家的圆熟老到,表明作者的崇敬之情,并引出作者的感慨和看法。

   (3)每个人都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污染而显自性。(6分)

20.通过兴福寺中具体的景、物、人表现它处处透着禅意。间示到了午夜步归,与前文“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漫步”照应:从大树、树叶到绿苔再到回廊再互老藤椅再到屋里的僧人们,暗示了慢步回去的路线;从“低语“暗侵”的“暗”到“夜鸟”的“夜”于到“凝思的深液”中的“深液”再到“僧人们的睡眠”中的“睡眠”都暗示了夜深之际,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月亮”(5分)

21.反衬,突出表示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事成了精了月亮”,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喜爱和期待之情。(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8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诗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为下文划线的句子断句。(5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