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作此诗时,长安未收。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
答:
(2)请分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5分)
答:
(1)重阳节(1分)“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2)作者运用想象(1分),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2分),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2分)。(本题5分,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10.C 11.D 12.A
13.(1)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尽心的,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
(2)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
(3)如果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12分)
1988年,一位爱好飞蛾的美国医生,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论述了夜晚的灯光是如何影响飞蛾的。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但在当时,这也是一篇最明确地指出人造光会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文章,一些针对人造光与动物关系的研究由此产生了。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城市的灯光曾造成刚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迷路,使一些小海龟忽然爬向错误的方向,引导小海龟踏上了死亡之途。在很多场合下,即使动物们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它们也难以摆脱光污染的伤害,城区里的灯光会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科学家们称这种情形为天空赤热。
最早指出天空赤热危害的是天文学家,因为这种光现象极大阴碍了他们对星空的观测。佛罗里达的科学家迈克尔・萨曼认为,钠灯也许可以成为城市的新光源。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天文观测时,这种光波对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也不会造成伤害。萨曼说,海龟也许根本看不见的钠灯,即使看见了,这种频率的光波也不会对它们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然而,钠灯并不是万用良方。对于有些动物而言,钠灯的黄色光波和其他灯光的光波并无差异,有时甚至比传统的灯光显得更糟。突然暴露于灯光中的青蛙会延缓它们的进食和生殖行为,在黄光和红光下,火蜥蜴甚至无法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灯光的照射使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夜间的活动量减少,其后果就是减少了这些无脊椎动物对藻类的消耗,造成藻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灯光还可能对鸟类的磁场定位系统造成扰乱,使这些鸟儿时常迷失在电视塔的附近。灯光可以削弱飞蛾的防御反应,使飞蛾在遇到危险时失去逃跑能力。
即使是那些有能力适应人造光的动物,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付出生物学的代价:某些异常的品质受到奖赏,而在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它们却变得不适应了。从逻辑上说,这样的进化选择将导致动物渐渐适应永恒的光照环境,并进化一些新的品质,它明显不同于在__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假若让正常状态下和非正常状态下的这种动物交配繁衍,那将给这种动物带来灭绝的危险。
也许,我们的确到了找回那片失落星空的时候了。
节选自《科技新知》
6.下列对天空赤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天空赤热是能够伤害到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的动物的一种光污染现象
B.天空赤热是人造光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进而对动物和
星空观测等产生危害的一种光污染情形。
C.天空赤热是一种由天文学家最早指出的极大地妨碍星空观测的光现象。
D.天空赤热是一种连暂时能适应人造光的动物都难逃其害的光污染情形。
7.不属于迈克尔・萨曼将钠灯视为城市的新光源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灯光会对动物和天文观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B.钠灯释放的特殊的黄色光波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
C.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不会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造成伤害
D.钠灯的光波不会对海龟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8.对原文加点的“非正常状态下的这种动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某些异常的品质受到奖赏,对正常的自然状态反而不适应的动物。
B.主要指在非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即__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
C.在进化中选择了那些能够适应人造光的异常品质,从而与在__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有明显不同的动物。
D.进化出一些新品质,渐渐适应了永恒的光照环境的动物。
9.下列有关光污染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对光污染的研究是从1988年开始的。
B.人造光既减少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活动量,又造成水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
C.鸟类时常迷失在电视塔附近,可能是因为灯光扰乱了它们的磁场定位系统。
D.灯光可以使飞蛾丧失防御能力,在遇到危险时不知道逃跑。
6. B(只有 B项概括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7. A(传统灯光的不利影响使人类想要寻找新光源,但这新光源不一定是钠灯,二者间没有必要因果联系。)
8. B(野生动物是正常的自然状态下的动物,而不是非常人造光状态下的动物。)
9. C(A偷换概念,1988年开始的不是对光污染的研究,而是对人造光与动物关系的研究。B两个危害不能并列,因为造成水藻恶性繁殖的是无脊椎动物活动量的减少,而非人造光。D削弱不等于丧失,失去逃跑能力不等于不知道逃跑。)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考试作文要求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对“我晕”“我倒”“酷毙了”“帅顺了”等新词酷语能否在考场作文中使用,会不会影响得分,我们回答是否定的。 B: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C:由于纺织工人努力提高生产质量,我国棉布的出口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D:“中国印”、“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填入下列各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由于激光具有特别优异的性能,自它出世不久,就在军事、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得到广泛的 。②这些诗写得十分 ,不容易懂。③交通事来迅速发展, 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A:运用 隐讳 从而 B:运用 隐晦 进而 C:应用 隐晦 从而 D:应用 隐讳 进而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部署 挡箭牌 流光异彩 事必躬亲 B:历炼 绵里针 笑容可掬 深明大义 C:致使 协奏曲 倍加爱惜 精兵简政 D:告罄 候车室 以点代面 察言观色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谁不曾感到过累?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学习的重压而累,有人因工作的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的追求而累……而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的“累”也不尽相同:有人对累牢骚不断、怨言重重,有人怕累而竭力躲避、多方推托,有人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
那么,你呢?“累”能激起你怎样的感受?唤起你怎样的回忆?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呢?请以“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⑥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合情合理。(以下三个句子,任选其二)(6分)
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又优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是 。
李白诗是 。
杜甫诗是 。
答案示例: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魂而耀目,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李白诗是万里草原的一匹骏马,雄峻而潇洒,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
杜甫诗是歌女怀抱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高、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比喻1分,内容1分,示例仅作参考)
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每个辩题不超过10个字,并具有可辩性。(4分)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那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样那么自然而执著!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动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甲方辩论题目:
乙方辩论题目:
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 面对挫折要重新选择(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但必须写出面对挫折、怎么做,必须是甲、乙两方辩题,并具有可辩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8分)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几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__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倘佯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子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乏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20.结合全文看,开头“这个中国式的生命”指的是哪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4分)
21.作者认为政治家、政客与诗人对待国家或朝廷的态度各有怎样的不同?应该将屈原定位成怎样的人?(4分)
22.为什么结尾说“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4分)
23.这篇文章很多地方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20.中国的志士仁人。(1分)
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3分,意思对即可)
21.政治家在国家面前是别无选择的,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他们很重视死之权利。(1分)政客对政治则抱着投机的态度;(1分)诗人可不必与“某一个具体和朝廷的君王相联系,相始终”。(1分)诗人政治家(政治家诗人)。(1分)
22.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1分)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死践志。( 1分)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说都是崇高的。(2分)
23.(1)题目就是对比,引人思想并鲜明突出两者的内涵;
(2)将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进对比,阐述了志士仁人的生死观,说明是什么构成了一个人;
(3)将政治家与政客进行对比,突出屈原的“相始终”的精神;
(4)将政治家屈原与诗人屈原加以区别,突出政治家屈原在国家在前别无选择。(找出三处即可,找出一处得1分,分析有理可酌情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