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3)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有两个描写满园春色、风光旖旎的诗句,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既自以心为形役 悟已往之不谏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次潘别驾韵 汪 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5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3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1分)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2分)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2分)
(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1分。答出一种即可。)“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情形;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2分。根据前面答出一种且阐释合理即可。)
9.B 10.C 11.B 12.C
13.(1)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
(3分。“谤”“按视”各1分,大意1分)
(2)(百姓)昼夜不停地争着运送粮食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3分。“输”“负”各1分,大意1分)
(3)这些人(如果)被释放,(就)又会做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4分。“紊”“官司”“是”各1分,大意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第二家园!
“找到它真是不容易!”据说这是天文学家至今发现的环境条件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类似地球行星。以往,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主持相关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斯特凡纳・乌德里说:“它不仅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而且,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它的“太阳”是与太阳系最近的1 00颗恒星之一。
自远古时起,人类每每仰望璀璨星空时,常常会遐想是否存在另一个地球,有没有传说中的外太空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某颗外星球上去?当蔚蓝色的地球目渐被桔黄色的有毒气体笼罩,“地球之肺”热带雨林伤痕累累地喘着粗气,破露的臭氧层再也抵制不住紫外线的穿透,越来越高的气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逐年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非传统疾病在全球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极速膨胀的人口枯竭着地球有限的资源,动植物物种以每小时3个的速度消失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这个“创纪录的发现”让人为之一振!那里不会有污染吧!不会有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吧!不会有冲突和战争吧!也不会有__吧!有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想入非非:与其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球上煎熬,还不如移民到“新地球”上!如果说之前人类探索外空生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的话,如今严酷的现实让世人打量外星空的目光带上了某种目的性。
然而,第二个地球真的找到了吗?
科学家说,这个“新地球"的“一年”只有13天。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它很可能不会自转,这样朝阳面就一直是白天,而背阴面则一直是黑夜,人类需要学会“白日做梦”或者干脆取消睡眠。现在还无法断定它是否有大气层,那人类就需要再进化一下,不呼吸才行。进化后“新地球”上的新人类说不准还真的长着一副动画片里外星人的模样!然而,最大的难题还不在于此,要到达“新地球”绝非易事。“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直径14.5厘米的球,那么它就在2万公里以外,”据天文学家测算,“人类目前飞出最远的航天器也只是超过了10个光小时的距离,跟20.5光年的距离相比,相当于1.7万公里的路才走了1公里,按照目前的技术,现在的航天器要运行6 1.5万年才能到达这颗行星。”
真言不悦耳,然而却如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与其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不妨低下头来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既然大家躲不了、绕不过,就应该现实一些,积极寻觅破解之策。此般努力虽说不易,但总比移民某个数光年之遥的天体来得可行和实在。 (选自《人民日报》)
6.据天文学家说“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以下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A.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B.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C.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大小跟地球差不多。
D.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厌弃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由此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
B.人类的贪婪不仅仅停止在对地球的掠夺上,外太空也成为人们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像“新地球”这样的地方更是焦点和目的。
C.地球上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等各种非传统疾病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面对威胁,人类想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D.“新地球”上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不会有__,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会降低一些。
B.地球上之所以会存在白昼和黑夜的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新地球”不能自转,因此就没有白昼和黑夜的更替。
C.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到达这颗离我们过于遥远的“新地球"的,因此这个人类的第二家园就形同虚设。
D.新太空的寻找与发现是必不可缺的,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建设我们人类的新家园,这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
6. D 7.B 8.C
下列各旬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B:国际电影展映不仅会启发香港影业的创意,更会提升香港观众的观赏水平,这是__际电影节创办以来不变的初衷。 C:由于国家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和中科院的支持,使上海药物所牵头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建立了l00多种高通量筛选模型。 D:面对防不胜防的餐桌污染问题,众多人大代表呼吁有关部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
依次填入下列各旬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从现在起到2008年,北京形象电视专题片“现代北京,辉煌北京,科技北京,艺术北京,人文北京”将在美国CNN本土频道_______四年。(2)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____________我们党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3)今年l月26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推出了以“2007年两会调查・老百姓关注热点”为题的网上调查,调查______政治、经济、社会、教科文四大类共40个问题。
A:联播 标明 涵盖 B:联播 表明 包含 C:连播 表明 涵盖 D:连播 标明 包含
请以“情感是一种财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年轻人到智慧老人的城堡那里寻找“幸福”的秘诀。智慧老人叫他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说什么印象都没有。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这时智慧老人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或作任何决定,要考虑到在不同方面求取平衡,千万别让自己陷于盲目的追逐潮流之中,以至于迷失自己,错过人生美好的事物。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2006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接近3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到今年10月31日,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已达425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惟一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__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3个。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机构本来紧张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2007年12月18日《公益时报》)
19.国内与国外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20.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6分)
21.举例法是新闻调查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4分)
22.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19.(4分)国内民间组织工作人员靠组织的福利保险等谋生;国外的有社会福利保险,无需把在组织工作当作饭碗。
20.(6分)一是国家保障政策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二是民间组织本身经济不景气,无力承担;个别有经济能力的组织故意不提供待遇。三是就业压力大,员工无奈之下放弃权利。(答出1点得2分)
21.(4分)运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的例子(2分)。具体说明民间组织的福利来源和编制情况(2分)。
22.(4分)①支持袁娟的观点。同国际接轨;符合民间组织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特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②支持刘培锋的观点。我国民间组织刚起步,民间组织本身应该暂时负担;有付出才有回报,回报后可以壮大自身;组织相对于个人更有力量,有责任为自己员工谋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高原与民歌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鸣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大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衣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
⑦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颤动起来。
⑧我一下子拔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北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已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子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⑨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9.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浑厚的生命况味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20.文章中的陕北高原和陕北民歌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21.最后一段中,作者感到“幸福”的原因有哪些?(4分)
22.近年来许多人呼吁抢救传统民间艺术并付诸行动,本文作者就曾抢救过陕北民歌。你认为 这种行动有必要吗?请简述理由。(4分)
19.(4分)(1)指的是高原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气。(2)民歌中蕴含着高原人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和经济腾飞的美好梦想。(每句2分)
20.(6分)高原的地理条件决定民歌的风格,民歌的风格反映了高原人的生存环境。(2分,每点1分)恶劣的环境使得民歌凝重、悲怆、荒凉;在商品经济下,民歌渐渐荒落;当人们认识到要保护生存环境时,民歌变得明朗起来。(4分,答出1点得2分)
21.(4分)看到了树林,听到了悠远、明快的歌声(1分);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2分);想到了高原的美好未来(1分)。
22.(4分)①有必要。因为民间艺术中积淀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新艺术应该在借鉴吸收传统艺术基础上才能创新发展。 ②没必要。传统艺术有产生的土壤,如果土壤没有了,艺术的消失也是必然的,抢救徒劳无益;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