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这样的感觉谁都可能产生。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工作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追求而累,不少学生也说,我们才是中国最累最累的的人呢!有的身累,有的心累。烦恼就像一团团乌云,随时都可能飘过来,使我们的心境阴沉得像要落雨,我们怎么会不觉得累呢? 那么,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值得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累?

请以“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明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19―22题

心灵巨人

魏念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__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杀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选自《时文选粹》)

19.(1)“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什么?(2分)

(2)请用简洁语言概述高三学习阶段“心灵巨人”对“我”的作用。(4分)

20.(1)“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一句中,“粮食和蔬菜”和“春暖花开”分别指什么?(2分)

(2)文章借海子的诗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1.文中写“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22.从全文来看“心灵巨人”的含义是什么?(2分)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简要谈谈你的“心灵巨人”对自己的影响。(2分)

19.(1)“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在清苦阴冷的学习生活中快乐地追求理想。(意思对即可得2分)

   (2)下课时它让我畅想美好未来;上课时它告诫我努力听讲,好好用功。(两方面各2分)

20.(1)“粮食和蔬菜”指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春暖花开”指让我们憧憬向往的美好境界。(每点1分)

   (2)文章借海子的诗,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要永远追求理想期待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3分)

21.承上启下。写自己的“心灵巨人”睡去,失去动力。为后文的感悟思考过渡。(3分)

22.(1)“心灵巨人”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2分)

   ( 2)(略)

参照事例,概括出下面两组人物姓名的特点。(4分)

【示例】姓名:牛得草、马千里

特点:姓与名巧妙组合出一个完整的意思,蕴含一定的寓意。

(1)姓名:韩学愈、李慕白

(2)姓名:程功、辛颖

(示例)(1)在古人姓、名之间加入一个动词,表达对名人的仰慕之情。

   (2)用谐音使姓与名构成一个褒义词,表达美好的寄托与愿望。

说明:分析清姓与名六之间的关系并恰当的表述1分,正确表述其表达的意义1分。

把下面5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分)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

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

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

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里很快地夭折了。

④而孩子们的问题又往往把真理性的问题一丝不挂的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

⑤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④②⑤③①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回答问题。(8分)

台城 台城

韦庄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 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 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分)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意思对即可,从细微处答出不同也可。)

(2)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确得4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2分。)

9. B  异,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10.C(C组前“为”,介词,引进省略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之”,可译为“给”、“替”;后“为”,介词,因为。A组两个“因”均为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就”。B组两个“其”均为代词,称代第三者,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D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11 C(①陈述对象是李白的先人,⑤是指高力士有意陷害李白 )   

12 。D

13.(1)这个人天生英才,聪慧出众,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磨砺,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提示:“是子天才英特”是个判断句。“是子”即“这个青年”或“这个人”;“少益以学”既是省略句,“益”字后省略“砺之”,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以学”移至“少益”前。“天才”指天生俊才;“英特”即聪慧出众;“益”,进一步、稍微的意思)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提示:“为……”表被动,构成被动句。“亲近”,动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身边受宠的人”。“骜放”,指傲慢不驯。“自修”,即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13.见文言文译文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寄居在巴西郡。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了太白星,于是就用它来给李白取名。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以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苏担任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个青年天生英才,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之术,爱剑术,以“侠义”自任,看轻财物而乐于接济别人。后来又寄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住在徂徕山,每天酣饮沉醉,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并向唐玄宗举荐。唐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皇上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李白还是和酒友在闹市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子赏景,心里有所感触,想要李白创作歌词,就把李白召进宫中,可是李白已经喝醉了。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辞藻委婉绮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皇上非常喜爱他的诗才,多次设宴。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任命李白担任(重要)的官职,杨贵妃就毁谤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来恳求回家,皇上就赏赐钱打发他回家。李白漫游四方,曾经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身穿宫廷的锦袍端坐在船中,旁若无人的样子。

安禄山反叛后,永王李征召他为幕府属官。李起兵(不久被肃宗消灭),李白逃回彭泽;李兵败后,李白(受牵连)罪该判处死刑。当初,李白游历并州时,见到郭子仪,(郭子仪)认为他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救助他免受处罚。到这时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皇上下令,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阳,因事而被关进监牢。当时宋若思率领__三千人到河南去,经过寻阳,释放囚犯,并征召李白为参谋。不久,李白辞职。李冰阳做当涂县令时,李白去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到朝廷担任左拾遗的官职。但李白已经去世,时年六十多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社会制度、zōng jiāo 、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在许多西方人眼里,中国有一种“神秘感”。同时,西方出于自身的经验等原因,有一种自然的逻辑:一个国家实力的增长必然导致向外扩张。这一切,都可能引起对中国的误解。更何况还有少数人积极制造“中国威胁论”以蛊惑人心。

笔者以为,要化解这种“中国威胁” 论调,除了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我们还需要重视文化的力量,需要加大跟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力度和质量。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体现着那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精神和性格。作为一种“软”力量,文化最容易深入人心,消融人们心中的误解乃至敌意,正如杜甫的诗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展现出了优美、和谐文化的国度,很难让人想到会对别人造成威胁。即使有人别有用心地制造“威胁论”,也会失去市场。我们需要通过充分的文化展现让外界知道,实力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扩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会始终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与经济的影响相比,现在的中国在对外方面缺乏有力的文化表现。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不久前说:“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他举例说,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是1比10。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4068种,出口只有14种。从日本引进694种,出口22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最近也在一本书中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不仅文化传播的数量不够,而且在有限的对外文化表现中,那些能体现数千年文化积淀以及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十分缺乏。

在德国柏林以及汉堡,过去几年都举办过规模相当大的“中国文化节”。从国内来的文艺节目相当多而且种类丰富。可是,热闹一番之后发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少之又少。而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依然还主要是长城、兵马俑、功夫加上京剧脸谱等零星元素。儒、道、禅这些最体现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思想以及由此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外国人难得一见。笔者曾跟一些德国人闲聊到禅文化,有人竟然认为,禅来自日本。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文化在国外有限的表现也常是扭曲的。一些人可以在一两个月的针灸训练之后,就开始在国外开展针灸治疗。一些病人因为治疗无效,也因此对中医产生了不信任。有的人不会太极拳,自学了几个招式之后,就为外国人开太极拳培训班赚取学费。一些外国人凭自己非常有限的了解,就著书注解《易经》《老子》这样的作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中国其实有不逊于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回顾历史,可受启发。19世纪之前,欧洲就出现了长达两百年的“中国热”。法国、英国、德国竞相学习中国文化。现在到欧洲旅游,不少景点都能发现中国式建筑。伏尔泰曾说:中华文明昌盛发达的时候,欧洲人“还只是一群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中国国力的增长,势必也给中国的文化复兴以推动力,国外也势必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国外不断成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证明。这也给我们展现自身优势文化提供了契机。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不负时机,努力创作真正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打动世界各国的人民,让中国变得更加面目可亲。国家的有关机构也应加大对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鼓励,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和质量。

(选自《参考消息》)

6.下面各项中不能用来作为化解“中国威胁论”因素的一项是

A.在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是1比10。

B.儒、道、禅这些最体现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思想以及由此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展现。

C.伏尔泰曾说:中华文明昌盛发达的时候,欧洲人“还只是一群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D.文艺工作者应不负时机,努力创作真正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打动世界各国的人民,让中国变得更加面目可亲。

7.作者举撒切尔夫人的话是为了说明

A.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

B.中国对外方面的文化表现远远落后于经济方面的影响。

C.中国近年来在图书出版方面逆差严重。

D.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国的文化发展速度。

8.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我们通过充分的文化展现让外界知道,实力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扩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会始终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和谐,“中国威胁论”就会不攻自破。

B.当前一些中国人惟利是图,在国外开针灸班、太极拳培训班,著书注解《易经》《老子》这样的作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C.19世纪强盛的中国之所以没有给别人“威胁”的感觉,反而令人心向往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文化的力量。

D.当前中国国内的和国外的形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极为有利,文艺工作者和国家有关机构都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6. A(A项只是说明中国对外文化表现薄弱。)

7. B(依据第5段的文本内容可以得知。)

8. D(A项中原文是说我们需要做到这一点,但并不是说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怎样的目标;B项中著书注解《易经》《老子》的是一些外国人;C项是“19世纪之前的中国”。)

下列句子表述简明,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读高三时,父亲病故,当生活把放弃求学与打工养家的两难选择推到他面前时,他坚强地选择了后者。 C: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部门进行了检查、评议、整顿等一系列艰难的工作。 D:对山西省方山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取缔所有非法网吧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净化网络环境,取缔是最好的办法吗?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60分)

几年前,纽约某广告商受聘为劳斯莱斯的新款车设计形象宣传广告。为了突出新款车型的加速性能好、发动机噪音小的特点,他想出了一句别致的广告词――加速到60迈,车里最大的响声来自仪表盘的指针。

人们看了都夸这句广告词既别出心裁,又充分体现了劳斯莱斯新款车的特性。第二天,广告商便向劳斯莱斯的高层主管们展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但主管们没有露出欣喜的神情,他们忧心忡忡地说:“咱们得想办法解决仪表盘的噪音问题……”

要求: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