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B项中贸,卖。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平时不注意实词的积累,或者没有掌握正确推断词义的方法。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都作“因而”、“于是”讲;于,上一个作“给”讲,下一个作“从”讲‘以,都是表目的;乃,都是表肯定。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平时不注意积累虚词的基本用法,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1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有关信息的筛选能力。第①句,前一分句写韦丹报告需要的费用,后一分句与韦丹无关。第⑤句写韦丹追查粮食去向所得到的结果,前⑥句表现韦丹为政宽仁。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句意,不能正确判断选项表现了什么内容,不能正确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1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中“为百姓盖瓦房并非全部免费”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疏通文意,不能正确判断选项的正误。
13.答案:(1)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
(2)这一年大旱,就招募人去完成这些工程,多多地给予报酬,并供给吃喝。
(3)你们依仗权热从官仓里拿走粮食,是犯罪行为,给你们一个月期限归还回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失分警示:造成本题失分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句意,不能译出重点词,不能以直译为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
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大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jī dū jiāo 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的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jī dū jiāo 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zōng jiāo 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zōng jiāo 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jī dū jiāo 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jī dū jiāo 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6.下列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zōng jiāo 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zōng jiāo 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jī dū jiāo 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zōng jiāo 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其脉络应是“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6.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能力。A项表述的是城市发展脉络。题干要求是“长安文化范畴”。原文将都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列,而不是包含。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对原文内容的不理解,或者对选项内容不理解,或者没有看清题干要求。
7.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罗马帝国时代”应包括公元392年到罗马帝国解体这一段,而此时jī dū jiāo 已成为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文化。这一史实与项表述相违。B项,强加因果,长安文化广泛吸取其他文化成分,是因其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并且“内容少”也错误,文中说长安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C项“长安文化则没有”错误,它继承的是儒家文化。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内容,不能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8.C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推断和想象能力。C项错在“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一句,前后无因果关系。
错因分析:造成本题误答的原因是没有真正读懂文意,因而还不能真正理解论述对象,造成推断错误。
hj
bn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这样的感觉谁都可能产生。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工作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追求而累,不少学生也说,我们才是中国最累最累的的人呢!有的身累,有的心累。烦恼就像一团团乌云,随时都可能飘过来,使我们的心境阴沉得像要落雨,我们怎么会不觉得累呢? 那么,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值得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累?
请以“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明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19―22题
心灵巨人
魏念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__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杀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选自《时文选粹》)
19.(1)“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什么?(2分)
(2)请用简洁语言概述高三学习阶段“心灵巨人”对“我”的作用。(4分)
20.(1)“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一句中,“粮食和蔬菜”和“春暖花开”分别指什么?(2分)
(2)文章借海子的诗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1.文中写“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22.从全文来看“心灵巨人”的含义是什么?(2分)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简要谈谈你的“心灵巨人”对自己的影响。(2分)
19.(1)“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在清苦阴冷的学习生活中快乐地追求理想。(意思对即可得2分)
(2)下课时它让我畅想美好未来;上课时它告诫我努力听讲,好好用功。(两方面各2分)
20.(1)“粮食和蔬菜”指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春暖花开”指让我们憧憬向往的美好境界。(每点1分)
(2)文章借海子的诗,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要永远追求理想期待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3分)
21.承上启下。写自己的“心灵巨人”睡去,失去动力。为后文的感悟思考过渡。(3分)
22.(1)“心灵巨人”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2分)
( 2)(略)
参照事例,概括出下面两组人物姓名的特点。(4分)
【示例】姓名:牛得草、马千里
特点:姓与名巧妙组合出一个完整的意思,蕴含一定的寓意。
(1)姓名:韩学愈、李慕白
(2)姓名:程功、辛颖
(示例)(1)在古人姓、名之间加入一个动词,表达对名人的仰慕之情。
(2)用谐音使姓与名构成一个褒义词,表达美好的寄托与愿望。
说明:分析清姓与名六之间的关系并恰当的表述1分,正确表述其表达的意义1分。
把下面5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分)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
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
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
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里很快地夭折了。
④而孩子们的问题又往往把真理性的问题一丝不挂的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
⑤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④②⑤③①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回答问题。(8分)
台城 台城
韦庄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 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 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分)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意思对即可,从细微处答出不同也可。)
(2)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确得4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2分。)
9. B 异,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10.C(C组前“为”,介词,引进省略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之”,可译为“给”、“替”;后“为”,介词,因为。A组两个“因”均为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就”。B组两个“其”均为代词,称代第三者,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D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11 C(①陈述对象是李白的先人,⑤是指高力士有意陷害李白 )
12 。D
13.(1)这个人天生英才,聪慧出众,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磨砺,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提示:“是子天才英特”是个判断句。“是子”即“这个青年”或“这个人”;“少益以学”既是省略句,“益”字后省略“砺之”,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以学”移至“少益”前。“天才”指天生俊才;“英特”即聪慧出众;“益”,进一步、稍微的意思)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提示:“为……”表被动,构成被动句。“亲近”,动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身边受宠的人”。“骜放”,指傲慢不驯。“自修”,即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13.见文言文译文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寄居在巴西郡。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了太白星,于是就用它来给李白取名。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以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苏担任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个青年天生英才,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之术,爱剑术,以“侠义”自任,看轻财物而乐于接济别人。后来又寄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住在徂徕山,每天酣饮沉醉,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并向唐玄宗举荐。唐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皇上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李白还是和酒友在闹市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子赏景,心里有所感触,想要李白创作歌词,就把李白召进宫中,可是李白已经喝醉了。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辞藻委婉绮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皇上非常喜爱他的诗才,多次设宴。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任命李白担任(重要)的官职,杨贵妃就毁谤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来恳求回家,皇上就赏赐钱打发他回家。李白漫游四方,曾经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身穿宫廷的锦袍端坐在船中,旁若无人的样子。
安禄山反叛后,永王李征召他为幕府属官。李起兵(不久被肃宗消灭),李白逃回彭泽;李兵败后,李白(受牵连)罪该判处死刑。当初,李白游历并州时,见到郭子仪,(郭子仪)认为他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救助他免受处罚。到这时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皇上下令,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阳,因事而被关进监牢。当时宋若思率领__三千人到河南去,经过寻阳,释放囚犯,并征召李白为参谋。不久,李白辞职。李冰阳做当涂县令时,李白去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到朝廷担任左拾遗的官职。但李白已经去世,时年六十多岁。